乐安小说网>穿越重生>炮灰绝不乖乖就范>第65章 救命恩人被灭门了吗?16

青冈军攻破京城的那一天, 风和日丽,天高气爽, 天气特别好。

王守北却感觉心里一片悲凉。

他14 岁随父上战场, 征战沙场四十年,他曾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死在鞑子手里,却没有想到有一天, 自己却是要死在大燕人手里。

也不能这样说。

大燕要灭亡了。

在他手里灭亡的。

不甘是有的, 但悔吗王守北是不悔的。

是皇家先辜负了他们王家,他没直接将大燕推翻,自己坐上皇位, 已经对得起他萧家了。

但他又是不甘的。

他征战沙场四十年, 立下赫赫功勋,人都说他王守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可如今他知道, 自己到底是老了。

想他一世英雄,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场。

王守北不由得凄惨一笑。

他问王明珠“可恨爹”

若非他执意, 王明珠不用担太子妃之名, 不会做皇后, 太后,如今自然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王明珠含泪摇头“女儿不怪爹。当时朝廷对西北磨刀霍霍,我们若是不兵行险着, 朝廷的大刀也早晚会落到我们头上, 到那个时候女儿还是死路一条, 倒不如现在这般, 好歹姓萧的那些忘恩负义之辈已被我们杀光,我们便是死也是赚的。”

“好,好, 好,这才是我王守北的女儿啊”王守北眼里露出欣慰。

听到外面喧嚣动天,王守北最后一次望着女儿,“我去了,你带着孩子从密道走吧,我已经给你安排好了信得过的侍卫,他们会护着你们逃出京城。日后你们便寻个偏僻宁静的地儿安安心心过日子,不用想着联络旧部为我们报仇的事情了,也不用再回西北。从此以后你不再是王家的明珠,你自由了。”

王明珠的眼泪刷的掉下来,上前抱住王守北的手臂,哭道“我不走。爹,我也是王家人,王家没有逃兵。”

她抹掉眼泪,回身拿起她昔日的长枪“爹,让女儿最后一次与你并肩作战吧。”

王守北心里震动,虎目含泪“明珠,你不必如此。”

王明珠摇头“爹不必多说,女儿不想堕了王家的威风。”

王守北最终点头“好,那便一起吧。”

等王明珠转过头,他却一个手刀将王明珠打晕了,交给侍卫让带着从密道离开。

他王守北三个儿女,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如今只剩下这一个女儿,他虽然不是什么慈父,却也在这一刻真心的希望女儿能活下去。

王守北送走了女儿,拎着陪伴他四十年的宝枪迎出来,宏声喝道“谢俞,你可敢与老夫一战”

谢俞骑着黑色骏马出来“大将军约战,小子自当奉陪。”

当下二人来到正中,很快就你来我往的打了起来。

别看王守北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他戎马多年,身体依旧强健,一法更是出神入化,谢俞也不免惊叹不已,生出了胜负欲,与王守北酣畅淋漓的战一场,最后到底谢俞更胜一筹,赢了一招,长枪抵在王守北的脖子上,却并没有继续往前。

王守北汗流浃背,一双眼睛却明亮如星辰,死亡近在眼前却并未有半分畏怯退缩,反而哈哈一笑“没想到临死前竟然还能这般酣畅淋漓的打一场,痛快”

谢俞收了枪“王大将军枪法如神,今日能得将军一番指点,谢某无憾。”

王守北眼神复杂的望着谢俞“你小子很好。可惜。”

可惜我们立场不同。

谢俞却道“谢某反了这朝廷,是为天下百姓,将军当日镇守边关,抵御外敌入侵,也是为了天下百姓,你我立场一致,只要将军愿降,谢某必定会给将军一个公平公正的对待。”

谢俞虽然从一开始就算计王守北,但他从不认为王守北罪大恶极。

王守北反了朝廷,是因为朝廷先对王家对西北军不仁。

至于后来种种,自也有王守北的野心在,但与他几十年镇守边关,维护边境安全的功劳相比,功依旧大于过。

投降王守北望向谢俞,见青年目光诚挚,并未有半分虚伪。

他心里涌起复杂的情绪。

是啊,曾经保家卫国,护一方百姓是他王守北的愿望,什么时候却变了呢可他却很清楚,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

但有一个疑问一直在王守北心里“我心中有一疑问,希望将军能为我解惑。”

谢俞不用他出声便知“大将军可是想问先太子之死”

王守北目光瞬间锐利“太子可是你所杀”

“是我。”谢俞没有半分迟疑。

王守北瞬间牙呲目裂“竖子尔敢”

王守北提起长枪朝谢俞刺杀而去。

谢俞格挡“大将军不想知道我为何要杀他吗”

“他是太子,无论什么原因,你不都不应该杀他”王守北怒道“你这是欺君犯上。”

“我是欺君犯上,那大将军此前屠尽皇子,逼宫先帝又是什么”谢俞反问。

王守北哑口无言。

谢俞是欺君犯上,他也是。

但这还是不一样的。

太子是他亲外甥。

如果太子尚在,他根本就不需要出此下策。

“你果真以为,萧祁钰若还活着,结局便会不一样吗”

谢俞看穿了王守北的想法,毫不留情的揭穿他“你说得也没有错,若是萧祁钰还活着,确实大燕朝还能存在几十年,但你王氏一族,也终将逃不过灭族的下场。”

王守北脸色一变“不可能,你胡说。”

谢俞摇头“大将军到现在都还不明白吗令你们王氏一族为万民敬仰的,是你们祖祖辈辈在西北征战洒下的血泪,立下的赫赫功勋,令皇室对你们深深忌惮,一有机会便想除去的,也正是你们王氏这一份赫赫功勋。对功高盖主的良将,行狡兔死走狗烹之事的,并不仅仅是昏君,越是明君雄主,越难容忍。这并非血脉亲缘可以阻止的。”

王守北脸色难看至极。

他很清楚谢俞说得是对的。

如果太子还活着,他是不用找个假的糊弄天下人,但他用自己手中的兵权将之送上帝位,等他坐稳江山,第一个容不下的,定然是自己。

这便是人性。

谢俞见他动摇,又道“大将军只知我杀了萧祁钰,可知我也曾是萧祁钰的救命恩人”

“什么”这一节王守北却是未曾想到。

谢俞道“当初萧祁钰被东厂的人追杀,坠崖落河,昏迷不醒,正好被我遇到,我一时怜悯他,将他带回家中,花尽家中积蓄为他治病疗伤,却最后他却疑我下山是为向东厂通风报信,派人欲将我一家尽灭,以绝后患。而当时,其实是家母旧病复发,我下山为她寻药。”

王守北“”

他也能理解萧祁钰当时被东厂追杀,行踪自是要小心谨慎,但当初谢俞既能救他,又能花光存银救他,便知不是那等背信弃义的小人,萧祁钰若是担心,便是让人将他们敲昏,也能给自己争取到逃走的时间,又何必非要灭人满门那可是救命恩人。

由此可见,他那颇有贤名的太子外甥实则跟他那狗皇帝爹没什么两样,也是个薄情寡义的,若他果真扶持他登基上位,日后还真有可能反将刀锋向自己。

想到此处,王守北心中的气恼也没有之前那么激烈了。

王守北收回长枪,望向谢俞“谢将军,王某有一事相求。”

谢俞“大将军请讲。”

王守北道“我王氏一族世代镇守边关,成为大燕立下赫赫军功,我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将军留我王氏一条血脉。”

谢俞笑道“若是大将军答应谢某一个请求,谢某便应了大将军这个请求。”

“可是收复西北军之事”王守北道“当日太子之事,西北军将士并不知情,这些年他们也留在西北依旧守卫边关,王某可书信一封令他们归降,但希望谢将军对他们网开一面。”

谢俞点头“大将军若是愿意劝降西北军自是最好不过。不过谢某所求之事,并非此事。”

“何事”王守北拧起眉头,戒备的看着谢俞。

谢俞朝他拱手“大将军一生戎马,既有西北应对鞑子的经验,也有内地征战讨伐的经验,可谓是战斗经验极其丰富,谢某恳请大将军将一生所得编成兵书,传与后人。”

王守北怔住,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谢俞请求他的,居然是这样的事。

难道他已经看出自己心存死志,所以用这样的法子来保存自己的性命“谢将军为何如此费尽心思保住王某性命王某可是谋逆之人。”王守北不明白。

谢俞笑了“将军,谢某也是谋逆之人。”

不过谢俞也没有卖关子,他转身拱拱手“谢某此举是为天下百姓。大将军以假太子蒙蔽世人,窃盗帝位固然是错,但当时昏君在位,奸臣当道,朝纲败坏,大将军此举既有私心也有大义,是想为天下人谋一条出路,只是大燕积弊已深,并非大将军一力便能挽狂澜,是以论功论过,大将军当是功大于过。天下百姓得王氏一族庇护百年,安居乐业,只是朝纲败坏,民不聊生,老百姓不得不反,但王氏为天下老百姓做过的事,天下百姓永远都会铭记于心,希望能够给大将军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王守北眼眶忽地一阵发热。

他原以为走到这一步,他王氏能留下一丝血脉,已是谢俞的仁慈,他万没有想到,谢俞竟也记得他王氏的功劳。

他们王氏一族这百年来为大燕付出的一切,并非白费。

“大将军不想亲眼看看,这天下在谢某手中,最后会变成何种模样吗”谢俞再下一个诱惑。

“哐当。”

王守北手中宝枪坠落在地,他人也单膝跪下“王守北,愿降。”

谢俞忙将他扶起“大将军不必行此大礼。”

他笑了笑“谢某并非帝皇,无需任何人跪在谢某面前。”

“谢某只希望,天下人人皆可抬头挺胸,骄傲的活着。”

王守北初步感觉到了谢俞的魅力“王某拭目以待。”

王守北一降,谢俞拿下京城就更加容易了。

而后王守北再书信一封送往西北,西北将军率十五万西北军归降。

谢俞对此十分满意。

他青冈军虽然无惧战斗,但是能不打仗还是不要打仗了。

毕竟一旦打起来,难免死人。

还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倒是东北和西南傻了眼,暗骂王守北是没骨头的孬种,竟然率西北军给投降了。

谢俞拿下京城之后,可不会跟其他人一样还供着那些侯门贵族,官绅氏族,他大手一挥将这些人全都给下大牢了,因为人太多,刑部的大牢都不够关了,连大理寺,东厂和锦衣卫的诏狱天牢多给塞满了。

王守北也进了大牢,除了他王明珠也被抓回来了。

不过他们王家人的待遇还算好,住在一个比较宽敞的监牢里,虽然没有高床软枕,但床铺是干净的,平时的饮食当然不会大鱼大肉,但大米饭是有的,不至于像其他一样吃的是馊了的饭菜。

谢俞还让人准备了一盏油灯以及笔墨纸砚给王守北,让王守北没事干可以琢磨琢磨军事理论。

王守北就没见过这样的人。

除了王家得到礼遇外,也有一两家名声颇佳的官员得到了优待,但大部分都吃尽了苦头。

谢俞入主京城之后,就一直忙着接管京城诸事,还有就是筹备立国大典。

因为谢俞并不称帝,所以立国大典不在太极殿举行,而是改为承天门外的广场,这样立国大典这一天,京城的老百姓就可以一起参加了。

等一切筹备妥当,谢俞在程燕青等新民党和青冈军骨干的簇拥上登上承天门,面向下方近十万军民,面向天下百姓郑重宣布,新华国成立。

同时宣读宪法第一,宪法是至高无上的根本,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第二,永远彻底废除帝制。任何的个人或者组织都是人民的敌人,必须彻底消灭。

第三,新民党为新华国唯一执政党。

最后谢俞以新民党主席的身份出任新华国第一任主席,以及军委会第一任总书记。

程燕青是第一任总理。

这绝对是一个千年难得一见的场面,即使很多老百姓都不明白这一刻的意义,但是过去很多年后,后人重温历史,都会情不自禁的生出向往。

新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奠定的。

王守北参与这一场盛典。

他无法述说这一刻自己心里的感受,但是他能够感觉得到,有一股豪情在他心中激荡。

新华国立国之后,各级国家机关也开始成立,谢俞之前培养的人才到底是有限的,所以还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填充位置,考试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谢俞废弃了之前各个朝代所用的科举制,他采用现代的考公制,统计各部门所缺乏需求的人才之后,面向全社会公开举行招聘考试。

考试之前会先贴出各个机关单位的招聘人数以及岗位要求,只要你符合岗位要求,你就可以参加报考,不过每个人最多可以填报三个岗位,到时候会按照你的成绩进行录取,如果你成绩实在是太差,三个岗位你都考不上,那你就下次努力吧。

因为这是新华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公考,所以暂时只在京城举行,如果京城的公考顺利举行,那么以后就会在全国统一推行。

公考遴选的都是基层干部,高级干部都是由国家直接任命的。

你要想做县长做市长做省长甚至去京城做大官,那就好好的在基层磨炼吧,只要你在基层做出成绩,你就可以不断的往上升。

再想像以前的官员一样,考上进士就直接授官,甚至直接进翰林院熬过十几二十年进内阁掌握权势的,再不可能。

而且这样一改之后,也没有胥吏之别了。

只要你在机关单位,你有编制,你就是公务员,不会再有进士举人在你面前高人一等了。

至于祖传世袭,更是不用想了。

新华国的公考改革引起了士族强烈的反对,这严重的触犯了士族的利益。

毕竟以往只要考上秀才,就可以不用见官下跪,考上举人名下就有不少的免税额度,不想交税的老百姓会自动将手里的田地投到他们名下,还有商人给他们送银子,他们从此不仅拥有了财富,才拥有了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可谢俞改革成公考之后,这些优待全都没有了。

这叫他们怎么接受对此谢俞根本就不在意;你要是想做官,那你就去考试,考上了你就有工作,工作好了你就能升官,你要是不愿意那就在家里窝着,没人在意。

他招的是干活的人,不是只会吟诗作对的废物。

可如果你想造反,那可就不要怪我刀下无情了。

士族不满意,但下面的人却满意极了。

像那些胥吏,他们其实大多数都是识字的,只不过他们的学问没有那么好,考不上举人进士罢了,有一些甚至因为职业被限制了,他们只能够从事祖先的职业,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别的出路,甚至他们大部分都不在公务员范畴内。

现在好了,他们只需要通过考试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公务员,以后再也不用低人一等了,而且子孙后代也可以去读书识字,长大后继续考公务员,且不拘泥某一个职业。

这简直是太棒了。

还有老百姓,因为读书需要的成本太高了,有的甚至供了几十年都供不出一个秀才举人来,反而把家底都挖空了,得不偿失,现在只要识字,符合年龄就可以去考公,那岂不是省事了这么好的机会,赶紧上啊。

当然,这只是立国之初,因为严重缺乏人才,再加上教育体制还没有进行改革,所以才会要求这么低,等以后教育体制改革,想要考公可就不会再像现在这么容易了。

总之,士族你高傲你千万别考,嘿嘿。

在京城举行第一次公考的时候,对王守北等人的定罪也很快下来了。

王守北和王明珠在明知萧祁钰已死,还让人假冒萧祁钰窃盗皇位的事情被公告天下,一时间天下哗然,那些还想接着王明珠之子复辟大燕皇朝的人都傻眼了。

因为当初王守北领军入京后杀害了不少无辜,特别是谋害了假萧祁钰,因此按照律法被判死刑,但是因为他有自首情节,也诚心悔过,因此得到了两年缓期,家产抄没。

因为王守北将谋害假萧祁钰的罪名都揽在自己身上,王明珠没有明显的大罪,最后只判了三年有期徒刑。

其余王家人也都是按照各自的罪行判了不同的有期徒刑,至于那些年幼的孩子以及内宅的女眷因为没有参与其中,被无罪释放,遣返老家。

其他侯门贵族,官绅士族受到的惩罚可就严重多了,但凡欺男霸女鱼肉百姓,剥削百姓造成人命的,都直接被判了死刑,很快执行的那种。

罪行轻一点的也都判了有期徒刑,无辜的孩子和女眷则是和王家一样都无罪释放,发送回老家。

家产罚没。

而后谢俞就让人在各地建了劳改农场,按照各人的罪名轻重分送到各地进行劳改,表现好的可以减刑提前放出,像王守北这样身份重要的劳改犯,就都送到京郊的劳改农场,有重兵把守,想跑是不可能的,如果表现得好,也可以跟其他人一样减刑,像王守北,虽然判了死刑,但是只要他积极改造,立下功劳,他是可以改为无期的。

说白了,这个缓期执行是给他表现的机会,只要他表现得好,他就不用死了。

当然,以他的岁数,估计他这一辈子都要在劳改农场度过了。

但是吧,劳改农场是军事化管理,跟他以前在军营的生活差不多,只不过以前是练兵,现在种地罢了,比起关在黑暗的牢房里,他还能够抬头看天空,有不小的空间可以走动,可以读书写字创作,甚至家人隔一段时间还能来看看他,如果他表现得好,甚至还有可能获得批准请假出去几天,这待遇简直不要太好。

王守北对此非常的满意。

心里又觉得谢俞过于仁慈了。

不过想想谢俞明明对帝位唾手可得,却放弃了登基为帝,而是选择了彻底废除帝制,他会这样做也情有可原。

三年后,新华国完成了新的政治体系,新的公考和教育体系,新的军队体系的改革,进入到高速运转中,老百姓安居乐业,粮仓充足。

于是谢俞在再次招降东北无果之后,直接派遣青冈军出征东北,耗费两年时间收复东北,而后继续收复西南,终于在建国第六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而后谢俞在发展农业和教育之外,重点发展重工业,除了西北以外,也将东北几个矿藏丰富的城市定为重工业发展城市。

不过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到底还是限制了工业更进一步发展,为了促进科技发展,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谢俞在西北和东北分别成立理工大学,由国家财政扶持,面向全国招收理科生。

因为新华国成立后在各地都建了工厂,工人待遇高工作稳定,很多老百姓除了想考公务员之后,也削尖了脑袋想要当工人,于是听说读了理工大学可以直接进入工厂成为骨干,很多人都觉得这也是一条路,那些偏理科的学子都纷纷投考,最终大部分人都成为了精英人才,不仅才华得到施展,社会地位也都得到大大的提高。

重工业扶持起来后,谢俞又在江南以及岭南几个港口城市试点发展商业,很快这几个城市就成为繁华大都市,新华国经济的中心,后来更是成为全球经济的中心。

谢俞统治新华国五十年,期间经历过无数的波折,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执政理念,将平等,自由,民主的思想传播给世人,当他去世的时候,他的思想已经深入民心,而他亲自挑选和培养的接班人也继承发扬他的思想,最终将新华国建设成东方最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