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680章 木棉可做救生衣,湖匪袁家迎战急
  人都说富不过三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前人拼死拼活攒的家当,耳濡目染的第二代还能勉强维持。

  到了锦衣玉食、蜜罐子里长大的的第三代,压根体会不到创业艰辛,会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

  就连帝皇之家,都不能杜绝这种一代不如一代的自然规律,这小小匪帮居然狠得下心玩养蛊选才,确实够狠。

  以袁家这种结构相对稳定的匪帮,一旦遇到天下大乱时,转眼就是独霸一方的强大势力。

  然而这一切随着东江军的强势入驻,都是浮云而已,东江军特殊的体制,就决定了不需要这种好勇斗狠,无视规则的人。

  战列线步兵需要的是纪律和牺牲精神,而不是这种习惯了不劳而获、倚强凌弱的垃圾。

  ……

  浩浩荡荡近两百艘大小船只,没有如军演那天鼓号震天的作秀之举,战士们着单衣,外套胸甲,胸甲外侧还套着原始的救生衣。

  是的,你没看错,其实就是前后两个,一面分成四块的布囊,里面塞满了木棉絮。

  这是陈明从广东那边带过来的样式,酒哥安排军服女眷们,赶工制造的布制背心。

  注意!木棉又名红棉、攀枝花,不是一般的棉花啊。

  木棉作为一种天然纤维,天然抗菌,不蛀不霉,不易被水浸湿,不易腐烂,且耐压性强,又轻质。(木棉袈裟了解一下!)

  木棉树形高大,雄壮魁梧,枝干舒展,花红如血,硕大如杯,这种喜热怕冷的植物,江西可不少见。

  《木棉》

  收来老茧倍三春,

  匹似真棉白一分。

  车转轻雷秋纺雪,

  弓弯半月夜弹云。

  这是宋代临川著名的三艾先生之一,艾可叔咏木棉的诗。

  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很少有人想到,把这种轻质不吸水的木棉絮揣在木袋子里,就能当救生衣用。

  这个时代最简单的救生设备,就是葫芦,是的,大葫芦,北方会用羊皮缝紧充气作筏,但是都不适合大规模制作。

  鹏帅早些年交给徐海峰的木棉救生衣图样,在东江海军中已经成为制式装备。

  并且早就已经放开技术,让闽广南洋有木棉资源的商盟成员,当成商品自己制造,东江直接采购就行。

  战士们身上多了一层保护,不管会不会水性,起码心理上更加稳定。

  传统的海战基本很少披铁甲,很简单的道理,动辄二三十斤的甲胄,掉水里跟秤砣一样。

  而东江现在制式化的钢胸甲,即薄又轻便,主要是防箭和鸟铳之类的射击。

  而且新式的胸甲主要就是护着正面和部分肩头而已,重量都在十斤以内,穿脱方便。

  解开后腰间皮扣,把胸甲往上一推,很容易就卸甲,真遇到紧急情况,东江军要求是先保住性命。

  甲胄头盔皆可抛弃,唯有枪械不行,人在枪在,这是战士的第二生命。

  “酒哥,已经有十几艘敌军哨船回去报信了,估计敌人正在集结,很快就要对阵了”。

  旗舰的二层船楼上,陈明向孙隆久汇报情况,酒哥放下手中的望远镜,很有些跃跃欲试。

  “希望这些狗东西,不要不知道好歹,多来点,一起上,一次都弄死,省的咱们四处抓捕”。

  “哈哈哈哈!若真如我们所愿,那也是极好的!”

  ……

  收到急报的“三太子”袁博心中一突,果然不出所料,这些狗官军第一个就冲自己下手,真把袁家当软柿子了。

  “聚兵、迎战!取一官军首级赏银二十两,夺一船赏银五百两!”

  “遵命!”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随着三太子的号令传递,各处匪寨号角齐鸣,鼓乐喧杂,鄱阳湖“东海龙王”没怂!选择迎战!看書喇

  一个个“做梦娶媳妇想美事”的虾兵蟹将们,吆五喝六,张牙舞爪的起锚、升帆、摇橹、划桨……

  呼啦啦就从大大小小的河岔子,湖中岛、芦苇深处杀出三四百艘大大小小的匪船。

  都是吃水上饭的,可没什么甲胄救生衣之类,占八成的湖匪们,都是敞着胸口,拎着长刀、扎枪、鱼叉之类兵器。

  了不得能有个竹板猎弩,弓都很少见,主要是湖区水汽大,弓弦不易保管,用不了多久弓力就会直线下降。

  这些普通湖匪的作战,大多是跳帮杀戮,仗着水性好,一旦遇到硬茬子立马跳湖潜游逃脱。

  而袁家真正的核心主力战船,可不同凡响,装备了在群匪中罕见的火器。

  当年鄱阳湖大战,双方号称八十万,不管水分有多大,沉在湖中的战船可不是小数。

  作为当地的土著,战后一些水性好的有心人,悄悄下湖打捞,收获还不小。

  譬如袁博现在的乘坐的大船上,装备了五门大“碗口铳”,类似这样的犀利火器,他家镇寨的三艘主力楼船上共有十五门之多。

  这种铸造精良的青铜炮,口径三寸四分七,长一尺一寸,重六十三斤,炮口成碗状,铳膛呈直筒形,向后逐渐变细,铳身外壁铸有三道铳箍。

  铳身刻有“水军左卫,进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重六十三斤,洪武五年十二月吉日,宝源局造”的铭文。

  别看这炮已经二百多年了,袁家视若珍宝,专人保养的极好,总共也没打放过几次,每次都是一炮定局。

  这种炮其实是一种小型火炮,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都是打散子,如碎瓷片,鹅卵石之类。

  特殊的碗口造型,声响效果大于杀伤,别小看这玩意,袁家就是靠着这个充当杀手锏,硬是打服了鄱阳湖东边的大小势力。

  这就跟后世混混们抢地盘,人家都是棍棒、板砖、链子锁、了不起带把西瓜刀,呼啦人家掏出个能打响的喷子来,老吓人了。

  他家三百多骨干,五十多艘大“战船”上的主力武器是简易的床弩,能把特制长矛射出五六十步左右。

  可绑上引火之物焚烧敌船,也可接上绳索,用绞盘强行拉近两船距离,悍匪们跳帮登船厮杀。

  就凭这些精锐在手,这些年鄱阳湖东,袁家无人敢惹,以前的官兵也想剿过,可悲的是船还没找齐,人家就得了消息。

  几百艘船到官府眼前转一圈,吓唬一下,再找人说个和,送上银子,最后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