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114章 报仇、分田、民兵、谈判、僵局
  驴蛋和羊屎也轮换着在僧兵长官那边按上指印,把自己分到的盐和粮食让爹娘运回家。

  羊屎悄悄在有些畏缩的姐姐花蛾耳边,小声的说了句:

  “姐姐啊,我替你报仇了!”

  花蛾泪如雨下,搂着弟弟肩膀哭的一抽一抽的,羊屎爹娘也在旁边笑着抹泪。

  这个不省心的儿子出息了,刚才在狗管家身上捅了十几下太解恨了,狗东西的裆都被戳烂了。看書喇

  围观的一家三口看的如痴如醉,不住的拍掌喊好。

  也就二三十户人家一百多号人,很快就忙完了。

  僧兵长官让三个少年下值回家,明天中午再来报道。

  驴蛋和羊屎也欢天喜地的帮着狗哥,把分给他家的四石粮和二斤盐送回家。

  三人各自回家后,自然是成了香饽饽,左邻右舍的小伙伴都来打听消息。

  询问当民兵要啥条件,发不发一样的衣服布鞋,尤其是那条牛皮铁扣腰带,太漂亮了。

  大人们自然要确认明天分田是不是真的,以后七成粮就是自己家的了。

  天爷啊!这怎么吃的完啊!

  ……

  两个“衙役”把收缴的金银贵物装上驴车,又把仓库里的两石烟叶装上。

  押着绑成一串的俘虏先行回铁山城交差,僧兵关上院门一看那些尸体,忍不住乐了。

  连特么鞋子都被扒光了,都是穷怕了的人啊,没人嫌晦气,没人怕血污。

  穷苦人的生活,就是挣扎的活着而已。

  看着这些光溜溜血淋淋的尸体,僧兵在已经长出寸发的大脑袋上拍了一下。

  都怪自己忙的忘了这一茬,没想起来让人把这些畜生尸体拖去埋了,估计村民还以为他要暴尸三日啥的。

  死了罪孽就消了,还是烧掉的好,化成灰也能肥田不是。

  小破村不大,总共就百十口人,把跳的欢的东热老爷和他的狗腿子一干掉,剩下的大多都是老实头子。

  各家各户都炊烟袅袅,对穷苦人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得上一顿饱饭,更让人幸福的事呢?

  如果有,那就是两顿、三顿、更多顿。

  和汪鹏预估的没有区别,这个时代的人很好管理,前提是你要喂饱他们的肚皮。

  ……

  王灏骑着毛驴跑了整整一天,十一个村子,得亏离得都不算远,就这才跑了一半。

  晚上三位大佬又在铁山城内的郡府汇合,盘点一天的收获。

  听着赵绪报出的一个个让人高兴的数字,王灏和方东都是喜笑颜开。

  各支进村的小队完成的进度都很不错,从初步统计的缴获来看,这次在铁山郡的收益远远超过预计的量。

  尤其是大批库存的粮食,无论是前方军队还是后方百姓,一日都不可缺。

  这也就是鬼子没打过来,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收成,没看到平壤汉城那些地方,连特么草料都被抢光了。

  “明天让借调的守卫排先返回岛,把俘虏中的妇孺和值钱物资押回去”。

  赵绪整理了一下清单边,把紧要的事情先定下来。

  “嗯,早点落袋为安也好,这些妇孺放这边也不好弄,杀了吧脏了咱们手,不杀吧也不能就这么关着。

  都是鹏哥说的不稳定分子,也干不了矿上的活,送回岛上,劳改一段时间再说”。

  王灏支持赵绪的这个安排。

  “明天分地也简单,我去村里看过,都是老爷家的熟田,各家原本就是按照劳力分的田。

  连田里的苗都是他们自己种的,只要把边界定一下就行”。

  方东对接下来的工作非常乐观,春耕已经结束,基干民兵必须尽快建立起来。

  民兵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没有武力的保护,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我计划后天把基干民兵抽调到铁山城里,一个村先定六人,集合起来能组建一个连。

  我调一个班当教官,争取一个月功夫把兵练出样子来,我就可以回前线了,嘿嘿!”

  “嗯嗯,再留两个班正好看守两个矿区,等把各村青壮集合起来,我这边人手带他们建哨塔。

  往铁山郡这边主要通道,我都实地看过,要尽快把铁山郡陆上通道封闭”。

  王灏工兵排是计划暴力拆迁的,结果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好,这些地主们自己送上门来,省了很多事。

  下一步他的事情就不多了,最多再待一个月,等铁山郡这边稳定下来,他和板子就要回前线去。

  赵绪也不担心,除了十几个精锐带着新招募的一百多僧兵,专门负责“王世子”身边的安全。

  他自己手里还有三十多个前僧兵的兄弟,这就是铁山郡未来的管理骨干,等一个连的基干民兵能上岗时就不缺人手了。

  反正前面有鹏哥大部队,后面还有云飞岛基地,铁山郡必然固如金汤。

  ……

  大明万历二十一年五月十六,“大明天使”顺利抵达了倭岛肥前名护屋。

  出乎意料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自大明嘉靖爷南方倭乱以来,这是大明天朝官方使臣第一次踏上倭国领土。看書溂

  别看倭国一个个口气比脚气大,内心还是对大明极其崇敬,当然,秀吉那个老猴子除外。

  聚集在名护屋的倭国大名们,轮番设宴款待,把谢、徐两位“天使”整的有些受宠若惊。

  连续欢宴了好几天,够面子请客的也都请完了,明倭谈判才正式拉开帷幕。

  倭国负责谈判的叫景辙玄苏,是的,就是当年在平壤写诗的老和尚。

  他在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待过,对前方的情况非常了解。

  景辙玄苏也没啥新花样,前线的情况本来就是一清二楚,有目共睹,都不想打了,就在谈判桌上能捞一点是一点。

  谢用梓、徐一贯这两个冒牌的天使,来之前经略宋应昌就交代过底线。

  他们又没有沈大忽悠那种把死人说活的口才。

  不管玄苏老秃驴扯什么犊子,就咬死两条:

  一、明倭双方都撤军回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二,倭国先派人去神京上降书,再议封贡。

  谈判吗,不怕开口漫天要价,照样就地还钱。

  最怕的就是这种:“我就两条要求,行也是这样,不行也是这样,别的免谈”。

  这还谈个毛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