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176章 字好也能当官?徐子先进京
  赵士祯字常吉号后湖,浙江布政使司温州府乐清人,今年40岁。

  名臣赵锦之侄,他善书能诗,喜谈兵事,不同于寒窗苦读十载的其他文人,赵士祯入仕的方式非常凡尔赛。

  万历六年时他还只是一名在京师游学的太学生,在学问上并无出彩之处,却因写的一手好字备受推崇。

  许多人都慕名购买他所题字的折扇,这些购扇人中,有一名宫里来的宦官。

  某次在侍奉万历皇帝时,宦官手中扇子就引起了万历皇帝的注意,上面的字让皇帝惊为天人。

  于是赵士祯“以善书徵,授鸿胪寺主簿”,就这样直接当了正八品的小官。

  士祯素性倜傥不群,耿介刚直,除了书法好,也未展现出其他特殊能力,因而久居下位不得升迁。

  到如今,他八品衔的鸿胪寺主簿已经做了15年之久.

  如果不是鹏哥儿介入,他还要再干上三年这芝麻大的小官,才升到从七品中书舍人。

  也许是官位来得太轻松,所以他自己看得不重,志不在此,所以做事并不上心,应付差事赚点生活费而已。

  鸿胪寺主簿很清闲,空闲时间较多,他便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火器研究中。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研究火器为了“振国威、彰天讨、裕国用”。

  大明现有的火器,鸟铳、三眼铳、虎蹲、佛郎机啥的,对他来说早就不再新鲜。

  这次壬辰倭乱,缴获了不少倭式铁炮,他也兴致勃勃的研究了一段时间。

  只要听说哪里有新式火器,他都要去亲眼瞧一瞧,本职毫不上心,被人看成是不务正业。

  他的研究可都是自掏腰包,虽然不至于穷困潦倒,也是穷人一个。

  这不,郑养性(郑贵妃的亲侄儿)搞了一支不用火绳的自发火铳,在京城纨绔中装比露脸,骚的不要不要的。

  赵士祯不愿和外戚多接触,免得被人说是阿谀之徒,四处打探之下,最终确定了此铳产自锦衣卫南镇抚司的军匠工坊。

  他火急火燎的就摸上门,来的也巧,这边正吃午饭,门口警哨脱岗,就这么让他大摇大摆的进来了。

  要是别的军匠作坊,工匠们才不会多事,当官的看就看去呗,爱谁谁。

  这里的军匠才刚过上好日子,把这手艺看成铁饭碗一样,一个自称鸿胪寺的官员,跑来询问自发手铳的细节,就很可疑。

  接到示警的门子,气的扔下碗就过来直接摁倒,小麻绳绑的紧紧的。

  什么鸿胪寺主簿,忽悠别人行,忽悠锦衣卫老番子不顶用,这鸿胪寺和军械工坊八竿子打不到关系。

  先抓了再说,好在顾及文人的颜面,没给他上啥手段。

  无巧不成书,刚好让赵华碰到了这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也算是有心栽花花不开,自投罗网就不能放过。

  一番七拉八扯的互相介绍后,三人又重新见礼,按照鹏哥儿的说法,这种理科男的情商都不高,爱上一行就往死里琢磨。

  这不,赵士祯心心念念的自发手铳拿到手,还试射了几枪,那叫一个爽利,啥误会不误会,全是浮云。

  赵士祯旁若无人、爱不释手,啧啧赞叹的把玩手铳,让赵华和姜阳一阵恶寒。

  仿佛他手里捧着的是教坊司花魁的小手,那叫温柔至极,情深意浓的模样。

  “这是个高手,也是军械痴人,给他权限,让他没事就来指导指导,白得个专家免费上门,你又不吃亏”。

  赵华悄悄的指点姜阳,这可是自己送上门的大宝贝啊!千万别放过。

  “着啊!我懂了,还有这种好事上门,子荣贤弟,瞧好吧!”

  “啥?还有更好的?”

  赵士祯听到个话尾子,以为说还有其他更好的枪械,立马追问。

  “呵呵!有,还有比这短一点”。

  “再短的话铅子就不能及远了,我觉得可以做成长铳,哪怕像倭铳长度也能打的更远。

  哎呀呀,对啊!我先回去拿支倭铳拿过来改造一下,看看效果咋样”。

  好吧,这灵感哗哗的好似尿崩。

  赵华和姜阳对视一眼,都是哈哈大笑,行了!这人没跑了。

  时光如水,天灾人祸的万历二十一年(1593癸巳年)虎头蛇尾匆匆结束。

  万历二十二年(1594甲午年)马不停蹄的到来。

  按照熊廷弼的老乡江夏人万民英(著名的易学大宗师,进士出身先后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福建兵备参议等职,现在在家乡讲学授徒)。

  按他所著的《三命通会》书上推算。

  甲为十干之首,排序第一,午为中午日正,甲木生午火,天干地支相合,属天地德合。

  “阴始於午,阳尽於午”。

  此国运转折之兆,甲字含中、日,午字亦为日中,国运转折非中即日。

  “本次甲午孰盛孰衰?”

  徐光启看《几何》书看累了,拿起一本在路上买的《三命通会》测国运。

  多亏了鹏哥儿安排的妥当,这辆马车看起来不起眼,“科技含量”很高,这也是东江那边的新产品。

  车轴加装了轴承,大青骡子拖起来非常省力。

  承重的车架还奢侈的用多块长条形钢板“减震”。在大明狗啃一样的官道上,居然出奇缓解了很大的颠簸。

  加上可以揣在怀里的木炭暖炉,围上棉被后,这一路寒冬腊月、千里迢迢,居然比想象中要舒服的多。

  徐光启正在掐着指头推敲之时,马车停了下来,从松江府一路护送到京城,李光安排的护卫兼车夫过来通知。看書喇

  “玄扈先生,宛平到了,赵二老爷亲自来迎接了”。

  “是嘛!这怎么敢当!”

  徐光启赶紧一掀身上的棉被,把还在熟睡的儿子徐骥往他娘那边移了一下。

  自己赶紧套上皮靴,掀开棉帘,跳下马车,整理了一下衣服,大步向前迎上。

  白雪皑皑的卢沟桥头,一身文官正七品鸂鵣(xīlài一种水鸟亦称紫鸳鸯)补子,头戴乌纱,脚踏官靴,高高瘦瘦的年轻官员热情迎接。

  “可是子先兄长当面?我是赵华赵子荣,一路辛苦了!”

  “在下姗姗来迟、有劳久候,徐光启拜见县丞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