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312章 东征军三驾马车,朝堂上徐、熊崭露头角
  其实李朝的文武两班都非常清楚,所谓守在庆尚道的七八万官军,说是兵都抬举他们,就是一帮挖坑建寨的苦力。

  这四年李朝真没闲着,在倭人防线外围又修了数道防御工事,就指望能够层层阻挡倭军。

  不求杀敌,只要能迟滞他们的进攻速度,上上下下就心满意足了。

  而咱们大明在干嘛呢?

  一开始忙着清算“干部中的坏人”,这事比啥都重要,对文官们来说,朝堂上的明争暗斗,可有意思了。

  李朝急报,狗加藤攻破“梁山”爸爸救命啊!衮衮诸公才意犹未尽的,把视线从政敌身上转移到釜山前线。

  万历皇帝拍板的郉玠、杨鎬、麻贵三架马车迅速被定下来。

  以麻贵为总兵官,统率南北诸军;以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以兵部侍郎邢玠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开始筹备大军东征。

  是的!和第一次东征不同,这次是三个大佬,而不是两个。

  上次宋应昌与李如松一文一武,一南一北,文武不和闹得鸡飞狗跳。

  这次皇帝吸取教训,在前线的经略、提督上头又增设了总督。

  经略杨鎬负责后勤统筹,提督麻贵负责前方作战,总督郉玠负责管着经略和提督,看起来很完美不是吗?

  东征军大部队就位之前,大明在李朝的驻军已经所剩无几,前线除了守寨的几千兵卒,只有后调入南原城的杨元三千辽东骑兵。

  大军出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作为西军的将门招牌麻贵,他当然也不乐意用辽东军。

  而且上次壬辰倭乱,碧蹄馆一战打的辽东铁骑元气大伤。

  要知道就那死伤的千余铁骑,正常情况下野战中,击溃数万普通步卒跟玩儿一样。

  (别提戚家军和白杆兵啊!不是一个概念)看書溂

  从决定出兵、到调集精锐、到真正出兵,再到抵达前线,每一步都是按月计算。

  所以大明在战争前期的方略同样一个字:

  “拖!”

  要拖到东征军全部就位,粮草军械都运到位,才能雷霆一击……

  万历二十五年上半年的战争,非常奇葩的出现一个搞笑至极的场景。

  从正月十四战争正式爆发开始,参战三方都商量好一样,非常默契的不动如山。

  都在主动或被动的积蓄着力量,准备迎接无论是强度和烈度,皆远超第一次战争的惊天碰撞。

  这里有个小插曲,新任御史徐光启上疏皇帝,提出一个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的建议。

  “屯田”,在“李朝屯田”。

  壬辰倭乱期间,东征军在李朝因为粮草不足,饿着肚子打仗的苦头,说起来让人心有余悸。

  徐光启按照李朝的税率和田地推断,整个汉城用来供应作战的存粮,估计也就二十万石米,以及等量的豆粟类杂粮。

  养活他们自己都很勉强,更别说支持东征军作战。

  如果还像上次那样,千里迢迢的运粮,短期可以,长期劳民伤财,损耗极大。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如果能在李朝的三都之地,各划出一片屯田之地,专门给东征军生产粮食,让官兵没有后顾之忧,安心作战,岂不是两全其美。

  “妙啊!高啊!”

  皇帝看到这份奏章,高兴的直拍大腿,特意让人找来徐光启的履历。

  原松江府人士,后迁居宛平,乙未科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嗯嗯,文凭差点意思,但是清清白白,从未参与任何的朝堂争斗。

  心学一脉,这是人才啊!

  皇帝对心学弟子印象很好,可能是爱屋及乌,当年张居正可是非常打压王阳明以及心学弟子,敌人的敌人当然是天然盟友。

  包括王阳明的嫡孙,新建伯王承勋在漕运总兵任上,干的就有声有色,非常合他心意。

  现在朝堂里的心学一派,犹如一股清风,不争权夺利,不胡乱攀附权贵,安排做啥就做啥,就很踏实。

  皇帝都烦死了整天逼逼赖赖,不干活光打屁群臣,对得起朕开的工资吗?大明帝国集团董事长朱翊钧愤愤的想。

  这份上疏在群臣中也引起轰动,着啊!咱们怎么就没想到呢?这主意绝了啊!

  前期先吃李朝的粮食,等地里收获了再吃自己的粮食,光这一来一去省下的粮食就是几倍的量。

  要知道千里迢迢运粮过去,这一路损耗,运粮人吃马嚼的就是个恐怖数字。

  孙子曾经曰过: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当众人还在为这绝妙的主意赞叹不已时,新任的户科给事中熊廷弼又上疏言事。

  大体的意思是这几年年成不好,天灾不断,各地的饥民嗷嗷待哺,作奸犯科,甚至呼啸聚乱的屡见不鲜,各地官府不堪其扰。

  他受徐御史的启发,举一反三,提出纳民为军,以工代赈,送去李朝屯田,既解国内顽疾,又解东征军燃眉之事。

  “高!实在是高!”

  皇帝换了一条腿继续拍的噼啪作响,这招不新鲜,前宋的“厢军”故智尔。

  但是高就高在只是前期花一笔不大的费用,把这些流民送到异国去。

  哈哈哈哈!妙不可言啊!

  对于不能缴纳赋税,割不了韭菜的人,在皇帝和衮衮诸公眼里,连草芥都不如,废物而已,要花钱粮赈济,还要防着生变。

  送到李朝去,就地屯田,自己养活自己,还能支应东征军的军需,两全其美,绝对的两全其美。

  熊廷弼江夏人,乙未科二甲进士出身,这个不错,呵!又是心学一脉,有才啊!

  皇帝心中的小本本上,又记上一个名字。

  这两条极好的建议,结合到一起,就是个非常不错,操作性很强的方略。

  内阁为了稳妥,加上照顾李昖的颜面,特意去函征询李朝的意见。

  意思很明白,我们对你们军粮的供应能力很不放心,自己派出屯田军去种地。

  只是需要你们在三都附近提供成片的田地,前期由大明官员统一管理,后期这些田都还你,包括屯田兵都可以改成移民,划归李朝治下。

  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成立汉城、开城、平壤农场特区。

  临时由大明官员按照大明规矩托管,等到整体战事结束,连地带人都交给李朝王室。

  大明不占李朝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