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568章 堂堂正正的阳谋,民主集中的诱惑
  “我个人觉得吧,这朝堂还得沈叔领衔,六位叔伯各负其责,勿需干扰圣上的课业,明天通知魏忠贤把皇帝至宝移交政事堂即可”。

  “嘶!”

  鹏哥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众人那叫一个欲拒还迎,说好吧显得太急切,说不吧,又忍不住这种致命的诱惑。

  这万历先皇各种奇葩操作,真正让衮衮诸公倒尽了胃口,但是直接夺权,都不需要像张居正那样,假模假样的向皇太后请印?

  直接自己拿着大印盖盖盖,想想都激动坐不住啊!

  “诸位叔伯都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直到如今执掌权柄,你们对国事的判断力才是真正为大明着想。

  我反正是不信,一个连宫门都没出过,刚18岁的皇帝能天赋异禀,洞察秋毫?

  如果能力和知识可以通过血脉传递,那还读什么书,上什么学,都是世家子弟当官算了。

  历朝历代也不是没有这种情况,最后是什么结果,白纸黑字,一目了然”。

  这话说得就深了,历来都是针对官员,但是从没人直接撕下皇权的面具,儒家呼唤圣君,可没人敢自己当圣君啊!

  “如此一来,岂不是权臣当道,无人可制?”

  邢玠立马捧哏,说出其他几人想说又不好说的话语。

  “我有一策,叫民主集中制!”

  “愿闻其详!”

  “何为民主?大家都可以做主,何为集中?少数服从多数!具体来说,就是国事放到桌面上来谈,大家畅所欲言。

  譬如刚才杨叔要拿六十万两银治河,对工部来说是国之大事,一刻不能拖延。

  但是对刑部来说,先皇怠政,各地刑狱人满为患,有罪没罪都关在牢里,家属痛苦不堪。

  急需调集能断案、会断案的官员集中审案清狱,这也是国之大事,刻不容缓”。

  众人来了兴趣,是啊,谁的事不急,中枢能放到桌面的急事,背后都涉及千家万户。

  往年只能靠上疏皇帝,等他批复,但是你懂得,就是官府纸张不要钱,也不能这么浪费啊,成捆的奏章连看都不看,管你急不急。

  就算今后咱们这七人做主了,这问题还是存在,国库的钱粮不是无限的,你多用点,别人就要勒紧裤腰带。

  “举手表决制,打个比方,总共就一百两万银子,六部都要,怎么办,大家拿出方案来,总共需要多少钱,第一次拨款最少多少钱。

  统一报到沈叔这边,沈叔和陈叔按照总额给出具体拨款数额,拿到内阁会议上讨论,举手表决。

  包括李叔吏部的三品以上的重要职务,同样拟定两名候选人,报到沈叔这边,沈叔可以增加一名,拿到内阁会议上讨论,涉及到自己部门的,也可以再推荐一名,大家举手表决。

  一旦形成决议,就是最终版本,各部步调一致,不折不扣的执行下去,这就是先民主后集中。

  就算不一定是最佳方案,但肯定不会是最差的方案,各位叔伯觉得是不是这个理?”

  这个信息量有点大,七名大明中枢大佬或沉吟,或互相小声的交流,鹏哥坐下来一人自斟自饮,没有打断,让他们自己消化。

  别看他说的简单,这可是后世浓缩了几百年的政治博弈,最终形成的成熟方案,可操作性极强。

  大明六部和后世的中枢没多大区别,户部就是财政、刑部就是司法、礼部就是教育和外交。

  兵部就是国防,工部就是建设和水利,吏部不用说,那就是人事,首辅次辅,就相当于总统和总理。

  “那御史台和给事中?”

  “这两个部门其实都是一回事,专抓小辫子嘛!”

  “哈哈哈哈!”

  众大佬也是捧腹而笑,可不是咋滴,只要做事就不可能不犯错,被抓到痛脚就往死里弹劾。

  “我提议,这御史台保留,作为首辅,嗯,以后可以叫总统,作为他的直属部门,专门巡视各地,只监督不插嘴。

  写成书面汇报上交总统,作为对各地官员的重要考核依据,可明访可暗访,而且今后民间的报纸也相当于民间御史,提供爆料”。

  “这个建议不错,我觉得可行!”

  沈一贯开口认同,不出意外,新的首辅必然是自己,和其他六部不同,人家都有具体的部门,条块管理。

  他手里掌握了御史这把利剑,也不至于被六部架空,可以敲打其他部门,显示自己的权威。

  对其他六部来说,不用总是担心被薅小辫子,一被弹劾就要停下手里工作待勘,不胜其烦,也算是不错的结果。

  汪鹏听到沈一贯的点头认可,也是心中一喜,他这就是阳谋,堂堂正正的出招。

  以万余虎贲做底气,和大明文臣摊牌,但又不是光以势压人,排排坐分果果嘛,政治就是妥协和分享,人人得利才是最好的方案。

  “你图什么?”

  户部尚书陈蕖毫不客气的一针见血,是啊!说来说去都是政事,那你汪鹏忙半天图的什么?

  “我会在兵部的指导下,恢复大都督府,我自请为帅,接管全国的都司卫所,恢复太祖时,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钱的祖制!”

  鹏哥儿特意把祖制说重一点,本来就是啊,没有突破大明的规则,大都督也有过,只是后来改成五军都督府而已。

  “不费百姓一钱?你确定?”

  户部尚书陈蕖眼前一亮,大明的兵制非常搞笑,大明正规部队一直是卫所军,现在就是个笑话。

  为了能守护国境安全,硬是逼出了“营兵制”就是募兵制的雇佣军,如戚家军,都是凭着高薪为国征战。

  好用是好用,就是太贵了,大明不但要支付几十万募兵的军费,还要拨款维持各地卫所的运转。

  而募兵最终也没能保持戚家军那种的建制,军头们其实手下的兵还是卫所兵,硬说是营兵,朝廷也认。

  就如同鹏哥儿当年的皮岛百户所,他既是辽东卫所的百户,也是东征军的把总,干一份活,拿两份钱,谁不乐意是傻子。

  这就是心知肚明的潜规则,也是大明兵制最奇葩的一点,当然双份钱粮那都是上面人分的,小兵们想都别想,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

  “我确定,并且肯定!”

  汪鹏自信满满的拍着胸脯表态,开什么玩笑,全国三百多个卫所,当年不但自给自足,还有定额的钱粮、军资上交。看書喇

  这些地方到了鹏哥手里,那还不是玩到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