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617章 辞旧迎新庚子到,否极泰来贺新春
  乙亥猪哼哼唧唧的离开,庚子鼠蹦蹦跳跳而来,轰轰烈烈的大明万历二十七年成为历史,古老的天朝又迎来泰昌元年。

  否(pǐ)极泰来,繁荣昌盛!听这年号都喜庆,预示这好年头好兆头。

  各地的报纸,年前就发布内阁通知,从今年起春节假期,从腊月二十六开始放假,一直放到正月十六。

  轮值的都发三倍薪资,正月的俸禄二十五就提前发了,一时间大小官员喜出望外。

  不差钱的户部官员,那叫一个扬眉吐气,走哪都鼻孔朝天,也不嫌脖子酸。

  大官们可能对这点小钱不在意,但是芝麻小官,就指着俸禄过日子的,这可不就美死了吗。

  各地的官员们都对泰昌新政持乐观态度,钱粮凑手,百事亨通。

  百姓们也获得了意外的惊喜,从泰昌元年开始,执行新的税赋,光是农税这一块就减了一半。

  自古以来的徭役全面取消,今后驭民出役,采用募工制,按照当地行价给钱。

  一时间百姓们奔走相告,举国轰动,这两条善政,把泰昌帝和内阁七大佬快要捧上神坛了都。

  而策划主导这一切的汪鹏,丝毫不在意这些虚名,真的不稀罕,老百姓们想象不到的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鹏哥儿高瞻远瞩的策划,能看明白的并不多,这个时空的人,对经济的理解还是很朦胧。

  譬如很多老派的文人,固执的认为天下财富都有定数,你多占一点,别人就少分一点。

  但是从宏观上看,大明最需要的打开内需市场,两万万的市场是什么概念?而实际上大明的内需市场正在逐步萎缩。

  为啥?很简单,老百姓没钱,底层能吃饱肚子就阿弥陀佛了,哪里有余钱去消费。

  怎么办?凉拌!

  全民发钱那是脑子坏了才办的事,大明的基础建设简直不堪入目,连官道都坑坑洼洼,别提其他的了。

  接下来每年搞几个大工程,还不是跟玩一样,不差钱!

  这些银子通过各地以工代赈,发到百姓手里,无论买啥,都会促进其他行业的兴旺蓬勃。

  现在就是三赢的格局,百姓高兴、商家赚钱、官员得名又得利,最终进入良性循环。

  说起来很简单,真正落实下去,没个十年八年的也看不到显著成效,毕竟是农业为主的社会模式。

  “鹏帅,这人情不都被内阁那几个老家伙得去了吗?那你图啥啊?”

  鹏哥儿家宴上,喝的微醺的李宏,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赵华、任至初、梁峰笑而不语。

  鹏哥儿放下啃了一半的卤猪蹄,笑着反问。

  “呐!大老李,这大明不算卫所的话,自耕农多还是佃户多?”

  “当然佃户多啊!”

  鹏哥笑了笑,当时他跟赵华、任至初一提这茬,两人就明白了,后来跟梁峰多说了几句,梁峰也听懂了。

  但是跟大老李这个不太懂民政,纯粹的军人解释,他怕自己说的太复杂,老李不易理解,就给梁峰个眼色,让他给大老李解释。

  “大老李啊,是这么回事,根据各地的统计,大明自耕农只有一成,少则三五亩,多则十几亩,最多不超过四十亩。

  一家人五十亩地就是极限,再多就要雇佃户,不然肯定忙不过来”。

  “是啊!五十亩还要休耕十几亩,种点豆子啥的,这我懂!”

  “那这次免税赋真正得到实惠的百姓,也就一成,对吧?”

  “也对哦!”

  “这些自耕农不管降不降税赋,都不会愿意离开自己的土地,对吧?”

  “是啊!谁家有田有地往外跑啊!”

  “着啊!所以这些人天生就不会是我们东江的士兵,和愿意背井离乡的移民。

  不到万不得已,譬如水灾彻底毁了田土家园,这些人死都不会离开自己的田”。

  “是这个理!我家当年要有个十亩田,我也不会去戚家军”。

  “好的,咱们就拿你家当年佃田的地主来打比方,譬如这次赋税降了,这家大户少交了钱粮,他会降租吗?”

  “降个鬼啊!他只会认为是自己应得的”。

  “佃户气不气?”

  “气也没法子啊,这是人家的地”。

  “着啊!那好,有人悄悄告诉你,卫所那边只收两成租,其他都自己的,你去不去?”

  “去啊!地主家收一半就算良心租了,狠一点的都是七成铁板租,噢!我懂了,大帅!高!实在是高!”

  “嘿嘿嘿嘿!”

  鹏哥得意洋洋的跟香喷喷的猪蹄较劲,他就喜欢阳谋,更喜欢套娃连环计。

  任至初在旁边来了句天津卫做买卖的吆喝:

  “这叫嘛?皮裤套棉裤,必有缘故,不是棉裤太薄,就是皮裤没毛!”

  “哈哈哈哈!”

  众人哄堂大笑,再次举杯痛饮。

  这就跟变戏法一样,看起来很神奇,揭了底后如此简单。

  内阁这个新政对普通百姓来说,真正的实惠,一个是少了一半的丁税,不再免费出徭役还能挣点不错的工钱。

  就这一点点的甜头,已经让底层百姓欣喜若狂,获益最大的,其实是占地主阶层绝大多数的小地主,省下来的就是赚的。

  占比不大的大地主家,出个秀才就能免去一定的份额,出个举人就开始免税赋,事实上并不会觉得这点小钱算个什么。

  但不管是小地主还是大地主,基本都是识字的文化人,所谓的乡绅阶层,这项善政自然会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

  这些良好的反馈,内阁大佬们当然趋之若鹜。

  同样获得利益的自耕农们,生活水平慢慢也会得到提高。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相差不大的时候,佃户们还能咬着牙熬日子,不识字但不是傻子。

  有了参照物后,人家过的越好,就更加反衬自己的苦日子。

  一旦有更大的诱惑,同样的辛苦能增加最低三成起的年收入,十个里面能有一个动心,卫所也好,海外移民也罢,就绝对不会缺人手,向往更好的生活是人类的本能。

  而且这个节奏不会太快,毕竟一下子脱离原本已经习惯的环境,不是每个人都有这勇气。

  对于被东江军接管的各地卫所来说,还真不敢快,光是把现有的消化都需要时间,细水长流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