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自然是不敢多说什么的,他也只能继续站在一旁等待。

  半个时辰之后,孙文钱把最后一页纸递给了荣千万。

  他自己则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好啊!”

  “这熊泰是个人才!”

  孙文钱对熊泰的文章没有别的要说,只觉得他写的就是好。

  这个熊泰人才啊!

  孙文钱看文章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就算这熊泰没有中得进士,他也要将熊泰安排进国子监。

  反正若是能在国子监中结业,也是等同于正牌进士出身的。

  到时候再给他安排一个能够历练的差事,未来绝对是个宰辅之才啊!

  看完了一遍之后,孙文钱依旧没有理会外面的事情,他要回了荣千万手中看过的文章,又迅速的看了一遍。

  相比于孙文钱的速度,看过了两遍,荣千万一半还没看完。

  荣千万虽然慢了些,但绝对的仔细。

  他仔仔细细的推演着熊泰文中所提到的一切,果然是毫无破绽可言。

  如此缜密的文章,真是难得!

  文章的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那文中提到的海权重要性,瞬间就冲进了荣千万的脑子里。

  作为一名朝廷大员,荣千万自然是明白陛下对海洋一系列的操作是为什么。

  但虽然是明白,可也不懂为什么。

  直到他看了熊泰的文章之后,才真正的搞明白了,方景的“深意”。

  陛下之谋略,果然非常人能及!

  荣千万顺带着感慨了一番。

  这一切真的都是陛下在谋略吗?

  他当然不是在怀疑方景的谋略,而是他真的很难相信能有人会如此的布局。

  想必是陛下早就看出了海权的重要性了,这才不惜耗费国力来打造远洋水师!

  绝对是如此!

  芈强是陛下的大舅哥,因为有这一层关系,算得上是正八经的皇亲国戚,所以才敢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吧。

  海权!

  居然会如此的重要!

  荣千万忍不住开始思考,但越是想就越觉得熊泰所写的文章很有道理。

  海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

  只要能够掌控了海上的控制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孙文钱先看完了,一直没有说话,他就静静的等着荣千万看完。

  但一直到了下午,荣千万还是慢吞吞的在看着。

  门外的吏员一个个连午饭都没吃,更是有人等的都要急死了。

  可那又能怎样呢?

  还是要等。

  但与此同时,郑景这边可就有意思多了,他去参加了一个同乡的聚会,等他聚会完了之后,天色都已经放黑了。

  自从他的重商方针出版之后,他的日子就没有一天是属于自己的了。

  燕京城中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商贾巨富,甚至是各大商社的代表,可以说但凡是个有头有脸的人,都在邀请着他。

  郑景是出身于商人世家的,在父辈的熏染之下,他自然知道人脉代表着什么。

  所以那些个无法推脱掉的宴席,郑景都会去参加。

  而且不光是参加,还是场场都表现的很热忱。

  今天下午的这个聚会是同乡之间的,他们南洋的士子们都聚集到了一起,聊聊最近发生的新鲜事。

  这可是拉拢关系的大好时机,郑景自然是不愿意错过的。

  虽然南洋属于外土,士子的质量也并不是很高,但谁又能说得准他们之中,哪个未来会成为大官呢?

  就算是不去攀附,至少也不应该得罪吧!

  而且,既然是同乡也应该给个面子的,毕竟南洋不大,人活一世不至于结交仇怨。

  现如今在南洋的士子之间,郑景已经是威望最高的那个了。

  大家都是坚定的认为,这届新科状元,非郑景莫属。

  这天天都被人捧着吹,郑景也是有点飘飘然了。

  没办法,怎么说他也只是个刚刚成年的年轻人,谁还没有个年少轻狂的时候了。

  他今天喝了一些郁金酒,这会儿后劲就涌上来了。

  郑景只觉得自己脑子一阵混浆,胃里如同翻江倒海一般。

  他难受的实在厉害,就干脆找了一辆马车,回到了国子监的宿舍之中。

  现在燕京城中已经有出租马车的行当了,这也是最近才开始有的。

  托亚草原的归顺,也让大契拥有了辽阔的草场。

  如今马儿多了,马匹的价格也就自然的降下来了。

  再加上东宁国和圣麋国,都在源源不断的向大契输入着马匹。

  那些个不适用于打仗的矮脚马,逐渐出军中脱离了出来。

  要不说天子脚下无庸才呢。

  燕京城的百姓对这方面最是敏锐了。

  他们听说了军方正在卖淘汰下来的旧战马,有不少的人都带着家当和老本去了。

  这些马匹虽然比不上西域的宝马,但吃苦耐劳的劲还是很足的。

  一些脑子聪明的就把它们买下来了,然后套上马车做起了租车的生意。

  虽然以前也有类似的行当,但当时出租的也只是驴子。

  要知道,驴子和马可是两回事。

  能在燕京城坐的上马车的,那可都是非富即贵的大人物!

  不说买马需要多少银子,也不说一辆上好木料的车需要多少价钱。

  就单说这饲养一辆马车,就必须要有专门伺候马匹的伙计,还要找会赶车的车夫。

  这些费用可都不是刚刚吃上饱饭,普通的百姓能够承担起的。

  别说是普通人家了,就算是像柳叶这种正牌进士出身的翰林,也是想都不敢想的。

  百姓们养不起马车是自然的,就连很多朝臣们还都是走着应卯呢。

  这种租车的生意一出现,自然是火爆了的。

  而租车的盛行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燕京城生活的人们,活动的范围变的大了很多。

  要说这以前百姓们活动的范围其实很小,基本上都被束缚在弄里坊间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城门。

  但这种事情放到现在可就不现实了。

  百姓们至少也需要去城外的工坊上班啊,也需要去隔壁街区的酒楼吃饭啊。

  人员的流动性加大了,自然在交通上的需求也就改变了不少。

  这种租车的行当能够盛行,一点也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