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从南方回来之后, 稍作休整就又开始埋头整理。

  与此同时,石门村人集体编制的第一批柳筐也顺利完工。

  县里派专员请来了省城那边工厂的师傅专门验收,村民们知道活计来之不易,都干的很认真,他们编的柳筐基本上都是合格的。

  而这批合格的柳筐被县里来的车拉走之后没几天的功夫,回款就被送了回来, 村民们赚到了格外收入的第一桶金。

  收到钱的当晚, 所有人喜出望外, 吴常德让人去县城里买了半扇猪肉回来, 全村人又在打谷场上点起篝火, 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大锅肉。

  亲眼见证石门村人实实在在的赚到了钱, 其他在观望的村子也就陆续都跟着行动了起来。

  而眼看形势大好, 县委领导提出把工厂搬回县城, 但被陆战生直接拒绝了。

  陆战生认为, 石门村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承担过项目的风险, 如今也该享受项目带来的便利, 工厂就应该直接建设在石门村,新采购的材料运过来之后,也该由石门村人负责统筹下放给其他村子,并安排人员教授给其他村子里的村民技术和方法。

  对于陆战生的这个要求, 县委领导经过商议,最终也只能同意, 毕竟目前确实只有石门村人掌握着编柳筐的技术。

  更何况,还有个正在等待建设的化肥厂也需要陆战生他们出力。

  县里同意之后,下批了允准文件,并给予了一定的拨款。

  陆战生用这笔钱去买了一批砖瓦材料,很快就带着大伙儿在石门村打谷场旁边的空地上盖起了一长排砖房,然后用矮墙围出了两个院子。

  一个作为手工艺品厂,一个做化肥厂。

  从此,两家国营工厂就直接坐落在了石门村的村口。

  吴铁柱作为柳筐厂的厂长,发展了十几个平时干活积极的村民,让他们成为了国营企业的正式工人。

  而化肥厂厂长的头衔,大家经过商议之后,最终也给了吴常德。

  知青们都无异议。

  在当领导这件事上,知青们表现出了莫名统一的默契,他们都愿意参与其中,帮着出谋划策,却都并不愿意成为其中的领导,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他们都隐约觉得他们不会长久的待在这里。

  化肥厂建成之后,一开始是贺知带着宋见和赵俊这帮知青他们干,但陆战生觉得只靠他们这帮人并不是长久之计,思考过后,他决定安排村里人轮流到工厂干活,并挑选其中一批比较聪明能干的青年重点培养,让他们跟着一起学习化肥的制造技术。

  第一批化肥制造出来的时候,正好赶上秋收季,石门村曾经那些盐碱地经过改良之后,陆战生的预想结果如期而至,玉米和高粱花生等作物的产量,比原来的好土地都高。

  县里安排了各村支书来石门村考察,大家看到石门村的收成大幅上涨之后,纷纷羡慕不已,石门村化肥厂制造出的第一批化肥产品也被抢购一空。

  化肥的售卖价格是照顾了边绥县的贫困程度的,价格并不高,但有村里人的加入之后,干活的多了,生产的量就大,全部卖出之后,县里拿走了原材料的前款以及部分营收,剩下的以工资的形式发放给村民,石门村人又得到了一份收入。

  秋季的粮食打下来之后,家家户户的粮仓满的都装不下,陆战生建议卖掉一部分,加上编柳筐和造化肥赚的钱,去买牛羊和驴子。

  村民们很赞同这个建议,纷纷响应,吴铁柱把钱集中了一下,带人去县城的集市,买回了一批新的小牛和小羊仔。

  至此,村民们曾经为了救郑延而卖掉的那些牛羊,就算是重新买了回来。

  经过了秋播的忙碌,把冬小麦种进了地里,眨眼到了十月份,漫长的冬季就来了。

  这是石门村人自出生以来,过的最无所畏惧的一个冬天。

  而他们也知道,往后的每一个冬天,就都会是如此了。

  天冷了之后,村民们就不再集中在厂子里编柳筐,而是把柳条带回自己家,编好了再送回厂里,充分享受到了厂子就在家门口的便利。

  化肥厂那边的制造工作也还是村里的劳力们轮流去干,贺知培养的那批骨干不负众望,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有他们坐阵,贺知和宋见几个也就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各种工作按部就班,进行顺利,村民们在漫长的农闲时光里变得有事可做,有钱可赚,逐步过上了不愁油米甚至较为富足的生活。

  陆战生当初许下的承诺也总算是终于实现,他也总算能松一口气。

  而更能让他欣慰的,是郑延现在恢复的也越来越好。

  话说在发现郑延的腿开始有了知觉之后,陆战生就把郑延送到县里的医院重新做了检查,诊断结果让他们所有人惊喜万分。

  长期坚持不懈的针灸和中药理疗起了神奇的作用,郑延身上被损伤的神经正在逐步恢复,继续复健锻炼,有彻底恢复的希望。

  回来之后,郑延更是每天坚持,在陆战生给他做的双杠上摔过不知道多少次,如今不仅能站起来,还可以拄着拐杖缓慢的行走了。

  生活条件变好了,郑延的健康也已经恢复了,一切都在变好,一切充满希望。

  贺知闲暇的时候还是在写东西,有的写了自己留着,有的寄回首都报社,他们这边不再急需用钱之后,赚来的稿费就直接寄给了罗姨。

  小春生不被允许去打扰贺知,就只能每天被迫跟在陆战生屁股后面,也背着个手,也动不动就瞪眼。

  这俩岁数加起来也才二十出头的人,算是石门村谁见了谁都得乐上半天的一大名景儿。

  转到没处可转的时候,陆战生就会领着小春生去孙奶奶家。

  话说孙奶奶也领了一些柳条回家,她已经很多年都不能劳动了,眼看终于有自己也能参与的活,就想也出点力。

  陆战生想着这活儿也累不着人,就没阻止她,只是经常领着小春生来混,毕竟他俩一来,孙奶奶就会习惯性的停下手里的活儿,去给他们煮鸡蛋吃,也算是能活动活动歇会儿。

  小春生现在被陆战生带的性格很张狂,不仅一点也不认生,还到了谁家都不见外,该吃吃该喝喝,仿佛整个石门村都是他的。

  到了孙奶奶家,小春生更是了不得,仗着孙奶奶疼爱他,进门直接奔鸡窝去,掏出鸡蛋之后,小嘴甜甜的哄着孙奶奶去给他煮。

  这让陆战生都自叹不如,他小时候也在大院儿走门串户,但他靠的是扛揍,小春生靠的是嘴甜。

  小家伙语言方面的天赋被开启之后,很不得了,还不到两岁,说话就已经很利索了,而且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心眼,抱着孙奶奶的大腿,小嘴巴巴的,什么奶奶最好了,我最喜欢奶奶了,奶奶煮的蛋蛋香喷喷,奶奶比小陆好一百倍等等,张嘴就来。

  孙奶奶每次都被哄的很开心,小家伙感觉气氛到了就会再挺着小脑袋,撺掇孙奶奶去打小陆。

  完事还得挑衅似的冲陆战生挑挑他的小眉毛,每次都能成功把陆战生气笑。

  这小东西越长大越不愿意被管束,还调皮,总想试图挑战权威,想用他那点小心眼儿治服陆战生,而且因为没有真的被打过,现在也已经不惧怕小棍儿的震慑了,狂的不得了。

  陆战生有时候会收拾他一顿,灭了他这个气焰,有时候就懒得搭理他。

  但还是后者居多。

  陆战生不希望小春生长成那种闷不吭声过分乖巧的孩子,他认为小孩子性格还是得活泼一点,不然会少很多童趣和乐趣,比如贺知。

  从孙奶奶那里混半天,吃了鸡蛋,陆战生又领着小家伙去知青点跟郑延和宋见他们斗会儿嘴。

  斗了个尽兴,从知青点回小屋的时候,邮递员来了。

  陆战生以为又是周明亮给他寄的,就直接带着小春生去拿,可过去之后,邮递员才说不是他的,是宋见的。

  是宋见家里给来了信,还有厚厚的一叠文件。

  陆战生拿过来一看,惊讶的发现寄信人一栏写的是宋见父母的名字。

  话说,他们这帮人的父母都还在关押审查的阶段,写信什么的要经过各种程序的审批,很难寄到这边,往常寄东西过来的,一般都是宋见的姑姑和姑父,他父母有什么想说的,也都是姑姑代笔。

  所以突然接到父母们的来信,陆战生感觉有点奇怪,送走邮递员之后立刻拿着回了知青点。

  宋见自己也很诧异,慌里慌张的撕开信封,拿出信纸,只读了两行,人就突然瞪大了眼睛。

  --------------------

  作者有话要说:

  宋见:啊,啥事啊! 好的坏的啊!我的天!麻麻呀,都快完结了,就别搞我了吧!

  夏舒呈:……你怕是忘了我说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