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洪武兴明>第347章 不干也不行?
  朱文正大吃一惊,万万没想到,老朱居然会有此一问,也不知是真是假,立即回绝道:

  “侄儿不才,从未有过行政经验,恐怕难以当此重任!”

  哪知朱元璋毫不在意,大手一挥道:

  “需要什么经验?没有就学,想当初李善长也没干过丞相,现在不也照样处理公务?

  以你的才华,干几天自然就会了!”

  这倒不是朱元璋托大,而是大明开国,全是草莽打天下,谁不是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就连老朱以前也没干过皇帝,现在不照样干吗?

  朱文正又推拒道:

  “我一直在军中任职,贸然去中书省,也站不稳脚跟,有负叔父重望啊!”

  这话不假,李善长为何威风?

  因为他经营多年,满朝都是他的徒子徒孙,一声令下,无一不从,这官自然做得有权有势。

  但空降的领导就不行,下面没有自己人,其他人对你阴奉阳违,轻易就能把你架空,做个光杆司令也没用。

  哪知,朱元璋仍然觉得不是问题:

  “你怕个啥?你是皇家的人,有叔父做后盾,没人就提拔几个,有叔父撑腰,还怕站不稳?”

  朱文正一时无语,暗暗寻思,难道老朱是真有此意,不是随便试探?

  他灵机一动,趁机提议道:

  “如果叔父确实需要侄儿入朝效力,侄儿不敢不从,只是一心无法二用,可否让侄儿辞去大都督的职位?”

  这是个绝好的机会!

  大都督是三军总司令,实打实的兵权,相当于军队中的丞相,威胁甚至还要大过李善长。

  朱文正早就想把这个烫手山芋扔出去,谁爱干谁干,我就等着做甩手王爷不快活?

  哪曾想,朱元璋不假思索就拒绝了:

  “你干得好好的,为啥要撂挑子?”

  朱文正一脸诚恳道:

  “并非侄儿推卸,而是哪有身兼文武两职的道理,侄儿也是怕干不好,耽误了国事!”

  朱元璋呲然一笑,丝毫没放在心上:

  “身兼两职有何不可?徐达不就是左丞相兼征虏大将军?”

  朱文正一愣,猛然醒悟这是洪武元年,的确有许多非常操作啊!

  老朱说完,见朱文正一脸无语,又宽慰他道:

  “你只管放心,并不是叔父非要你受累。大都督一职至关重要,你要是不干,叔父一时也找不到人接替,就先多担着点。”

  这话也不假,历史上自大都督一职设立开始,就只任命过两个人。

  第一个是朱文正,他死后空置多年,直到李文忠成长起来接班。

  这两人都是朱元璋的至亲,交给别人他不放心啊!

  朱文正左思右想,又趁机说道:

  “既然如此,可否将李文忠调入大都督府,担任长史一职,有他相助,可以帮我分担许多!”

  长史是大都督府中,仅次于都督的职位,朱文正这么干,等于变相培养人接班,而李文忠的身份,也是老朱完全信得过的。

  朱元璋见他毫不贪恋权职,心中越发高兴,自己果然没有看错这个侄儿。

  此时的老朱,还没有经历过功臣羁傲不训、祸国殃民,也没有经历朱标和马皇后相续离世的打击,性格还没有那么暴虐。

  朱文正这几年的表现,也着实让他欣赏,由此才萌生了要重用这个侄儿的想法。

  毕竟对于老朱这种寻常百姓出身,乡土观念又很重的人来说,没什么比能干的亲人更靠谱了。

  朱文正嘴上是答应了,可心里却十分谨慎,朝堂是个大染缸,混不好身败名裂的人多了去。

  他便借机又问道:

  “侄儿从未去过中书省,没有经验,具体要我做些什么,还望叔父多指点!”

  这句话其实也是在试探,朱元璋的真实意图。

  老朱倒是显得很大方,直接说破道:

  “叔父要你进中书省,并不需要你做多少事情。

  你处事沉稳,人缘不错,跟李善长和刘伯温都能聊得来,背后又有叔父撑腰。

  只要你能站住脚,平衡好各方势力,稳住朝局,就是大功一件。”

  说完,朱元璋顿了顿,又特意叮嘱道:

  “比如刘伯温,现在处境艰难,该替他遮挡时,你就多担待点。

  又如李善长,若是太出格,该让他收敛点,你也直管敲打!”

  朱文正恍然大悟,难怪老朱要找自己出马,这活岂是一般人能干得?

  李善长身为一国宰相,要是换个臣子,谁敢敲打他,只有朱文正这种皇亲国戚可以!

  这就好比日后朱元璋封几个儿子为王,镇守地方,虽然没有半点权职,却可以在关键时刻,节制当地一切兵马。

  最典型的莫过于朱棣,当时傅友德已官至大将军,荣耀无比,论资历和经验,更是远在朱棣之上。

  可等傅友德到了北平,照样要归朱棣管辖,由朱棣统帅大军出征。

  看样子,老朱是早有前科啊!

  朱文正越想越觉得,老朱真乃奇人也,跟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不一样!

  朱文正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惊讶道:

  “李丞相有出格之事?”

  朱元璋冷哼一声:

  “他还以为我不知道?之前我去开封时,故意留下李善长监国,他正事做了不少,气焰却越发嚣张,朝中稍有跟他意见不同者,既受排挤打压,当真威风了得!”

  朱文正心想,老朱果然是揣着明白当糊涂。

  想来也是,以朱元璋以喜欢搞校检组织和锦衣卫的性格,又怎么会对一个近在身边的人,毫无察觉呢?

  关键就在于,老朱现在到底知道多少?

  以朱文正的猜想,估计不会太全面,不然也不会一直念着李善长的功劳。

  像李善长这种重臣,门生满天下,又有从龙之功,只要不是做得太过分,朱元璋也不想对他下狠手。

  历史上,李善长后来被牵连进胡惟庸谋反一案。

  为这个案子,朱元璋杀人如麻,累计上万,却唯独放过了李善长,足见对他还是念及旧情的。

  要不是李善长后来年老昏花,接连做了几件蠢事,其实完全可以善终。

  听完老朱的话,朱文正大致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不就是打一波拉一波,维持朝局稳定,震慑不法分子吗?

  放在眼下,不就是得罪李善长吗?

  直管得罪好了,自己跟他越过不去,老朱只怕对自己反而更放心。

  若是朱文正跟李善长真搞到一起,朱元璋才会真的忌惮呢!

  回头还得好好想想,怎么给李善长找点小鞋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