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洪武兴明>第363章 上朝议事
  一路走向大殿,朱文正困的忍不住打了两个哈欠。

  他环顾左右一圈,却发现上朝的大臣们却个个精神抖擞,忍不住看向身边的李善长道:

  “起这么早,大伙都不犯困吗?”

  李善长微微一笑,看似随意的答道:

  “每日如此,早就习惯了!”

  朱文正不以为意,继续向前走去,却没发现,李善长落后一步,悄悄将一小块姜片含进了嘴里。

  开玩笑,每天起这么早,就是铁人也犯困呐,没办法怎么能行,只不过李善长故意没吱声,就等着看朱文正的笑话。

  刘伯温在一旁看在眼里,刚刚打算上前提醒下朱文正,却被胡惟庸从后面追上来,用力一挤,差点栽倒在地。

  多亏杨宪快赶几步,一把将他扶稳。

  杨宪看了看胡惟庸气势汹汹的背影,忍不住小声咒骂道:

  “真是嚣张跋扈!”

  刘伯温道了声谢,再看朱文正时,发现对方早已走远,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

  等朱文正进了大殿一抬头,忽然发现朱元璋早已龙精虎猛的端坐在龙椅上。

  作为中国最为勤政的皇帝,朱元璋据说从未旷过工,每日除了上朝,还要处理大量奏折,就连偶尔空下来,也会召集大儒谈史论今,可谓皇帝中的劳模。

  别看老朱年纪大,起得又这么早,两眼却是炯炯有神,看到朱文正打着哈欠进来,忍不住将目光投过去,略带调侃的微笑道:

  “怎么?起太早,犯困了?”

  李善长跟在后面,心中暗笑,越是勤奋的人,往往越看不惯懒惰。

  许多大臣第一次上朝不知道,打哈欠流口水,被朱元璋当面训斥的脸红耳赤,根本下不了台。

  嘿嘿,今日就轮到你朱文正出糗了!

  谁知道,朱文正被抓了个现行,却丝毫不见慌张,反而大大咧咧的说道:

  “微臣第一次早朝,唯恐耽误了时辰,半夜便起床赶了过来,让陛下见笑了!”

  李善长两眼瞪的老大,不可思议的盯着朱文正,你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一点也不脸红害臊啊!

  你明明是最晚赶来的一波,差点就赶不上钟声,却好意思在这里大言不惭,在陛下面前反而表起功来?

  偏偏李善长又不好当面拆穿,这一拆,可就彻底撕破脸了,只能干瞅着这小子满嘴跑胡话。

  果不其然,朱元璋一听侄儿竟然起得这么早,如此重视早朝,不光龙颜大悦,还不忘关切两句道:

  “国事虽说要紧,也要注意身体,下次按时来就是,不用起太早!”

  李善长听了差点吐血,胡惟庸也是一脸便秘的模样,两人相视一眼,几乎同时发现,这朱文正又奸又滑,远比刘伯温难对付的多。

  杨宪站在群臣中,却两眼一亮,他早看出朱文正跟李善长貌合神离,这家伙又极善应对,若是结交下,没准是个强援。

  几人的目光都落在朱文正身上,朱文正却好奇的看着朱元璋。

  原来他发现,今日叔父打扮十分奇特,干净整洁的龙袍上,竟然挂着好几张小纸片,也不知道是用什么粘上去的,看起来不伦不类,好似乞丐身上的补丁一样。

  朱元璋也发现了大侄子的好奇,他低头看了眼,随即笑道:

  “叔父年纪大了,国事又繁忙,有时想起些要事,又怕转眼就忘了,便随手记下,粘在衣服上,以备上朝时用!”

  朱文正猛然想起,史书上的确记载过朱元璋的这个习惯,事实上他不光喜欢贴在衣服上,有时纸片太多,衣服实在贴不下了,就干脆命人贴在墙上。

  最繁忙的时刻,一面墙一天就要更换几次纸片,足见朱元璋对国事有多么上心。

  朱文正肃然起敬,躬身一拜道:

  “陛下一心为国为民,实乃我等楷模!”

  他这一拜,引得李善长等人,也只能竞相折腰,纷纷附和道:

  “陛下英明!……”

  朱元璋心里高兴,随口笑道:

  “得民心者得天下,忧国忧民是我等的本分!”看書溂

  朱文正又深深一拜,大拍马屁道:

  “陛下金玉良言,我等谨遵教诲,时刻不敢忘怀!”

  李善长一见这架势,只能又跟着拜了下去。

  只是朱文正每次都弯腰很深,鞠躬的时间又长,李善长毕竟年纪大了,平日活动又不多,几次下来,顿觉腰酸背痛,有点吃不住了。

  眼看朱文正说了几句,还想继续,李善长心想,你小子不会是故意整我的吧?

  不行,再折腾下去,我这把老骨头都要给整废了!

  李善长急忙插话道:

  “陛下!文武百官已经到齐,可以开始早朝了!”

  朱元璋一听早朝,顿时收起笑容,正襟危坐,目不斜视道:

  “那就开始吧!”

  只有朱文正心中偷着乐道:

  “老李!你这秀才,到底还是身体不行啊!”

  此时大明刚兴,还没那么多繁文缛节,各位大臣一上来都是直奔主题,汇报各自的任务,提出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

  朱文正是第一次参加,没有贸然发言,听了半天,主要是些兵马粮草,钱粮税负的问题。看書喇

  朱元璋每一样都很用心,时常询问些细节,偶尔还会从身上撕下张小纸片,将上面备注的要事一并拿来解决。

  时间很快过了一大半,等李善长出马汇报北方几省税务时,却让朱元璋听得慢慢皱起了眉头。

  甚至就连朱文正这个外行,也感觉到了明显的不对劲,因为对比南方几省,北方的税收钱粮,实在太少了。

  以刚刚收服几个月的河南省为例,明明是全国产粮大省,三个县征收的粮草,却还没有江西一个县多。

  真是活见鬼了!

  朱元璋听完后,表情十分凝重,当即询问道:

  “为何这么少?”

  李善长也是一脸愁容,立刻解释道:

  “启禀陛下!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北方近年战事不断,农业受创颇重,人口流失过多,在最严重的地区,甚至将数县合并,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县城。

  其二,元庭入主中原上百年,导致部分地区胡化严重,越靠北越是如此。当地居民穿胡服,习胡礼,不耕种,以放牧为生。

  这些人对大明缺乏认同感,有意逃避税负,甚至时有发生对抗,使得征收越发困难。”

  朱文正听完心中一凛,李善长说得确是实话,元朝上百年的统治,已经在中原留下深刻烙印。

  记得第一次遇到胡大锤时,他穿得就是一身蒙古罗圈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