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正月,林承耀便去县城打听了书院的情况。

  连山镇只有一个书院,叫做连山书院,是由镇上一个老举人外加三个秀才合办的,规模不算大,因为一年五两银子的束脩,比便宜了整三两,因此不少附近村子里的人选择就读。

  一开始老赵氏也想着将几个孩子送到镇上读书,被林承耀否决了。

  县城有两座书院,一处是县学,一处是青山书院。

  县学里就读的多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当然也有少部分名额,留着给那些或是走关系、用钱财买名额的富贵人家的孩子,这部分孩子进去多是广交人脉,认真读书的倒是没几个。

  这在林怡看来,官府倒不是收受贿赂,而是善于变通,毕竟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唯有变通才是关键。只要不官商勾结,对于老百姓便没什么影响。

  因为县学由官府经办,束脩倒是不贵,若是小测评级时能够名列前茅的话,还有一定的奖赏。

  当然,林承耀看中的是青山书院。

  青山书院的院长原是两榜进士,因为不习惯官场的尔虞我诈,直接回家乡办起了书院。且书院里对于学子有所划分,从扫盲班到科举班,学子可以通过自己的未来规划选择哪一类班级,然后再通过入学考试分配班级。

  书院也给学子安排了住宿,当然,就近的也可以选择不住。

  林承耀将书院的情况打听清楚之后,便决定选择青山书院,因材施教,才会学有所成。

  书院开学日定在了二月初八。

  二月初五这一天,老林家除了两个孕妇外,全都跟着萧家的牛车去了县城。

  萧景睿原是跟着一个老秀才启蒙,林慧娟一听老林家准备将几个孩子送去县城入学,干脆直接也将儿子一起打包送去,表兄弟几个刚好有个伴。

  当然,村里人并不知道老林家一下子送了三个孩子去读书,毕竟光一个孩子的束脩都够人家一大家子人吃喝一年了。

  小赵氏带着大丫一起,这次去到县城便直接租房子,不准备跟着回来了。老两口是准备跟着去照应两天,等铺子寻摸到,几个孩子都适应了之后再回来。看書喇

  林承水跟二丫三丫本来并没有准备让他们进城的,林怡觉得自己可能一时间圣母心爆表,看不得那种可怜兮兮的眼神,脑子一热,央求了老两口。

  林怡出马,老赵氏自然不会拒绝,于是便让林承水带着二丫三丫一起跟着,也好见见世面。

  因为人太多,牛车不是很大,除了萧荆驾车外,只有老赵氏带着几个女孩子坐着车,其他人都跟着走路。

  到了镇上之后,林承耀又去租了一辆牛车,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向着县城出发。

  对于县城,林承耀很是熟悉,直接找到一个中人,让他带着去看房子。

  “薛大哥,今儿又得麻烦你了!我表姐想在青山书院附近租个小院,这不家里几个孩子都要上学吗?就近一些方便照顾孩子!”林承耀抱着林怡跟他打招呼,一边解释道。

  薛中人:“都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刚好我手里刚得了几套准备赁出去的房子,青山书院附近的话,一共有三套,就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什么要求了!”

  林怡一想,学校旁边的学区房,若是连着铺子,生意铁定不会差。于是偷偷捏了捏自家爹的胳膊,无声示意“铺子”。

  父女俩很有默契,林承耀一下子明白了闺女的意思,“有连着铺子的院子吗?还有院子最好大一些,到时候我爹娘他们来县城也有个落脚处,租金不是问题!”

  薛中人并没有急着介绍哪一处,直接领着大家一起去看看。

  三处院子确实都与书院距离不远,位置上没什么问题。

  第一处院子是一座二进的院子,看得出房子刚刚翻修过,院子里有一小块菜地,但是没有水井,取水不是很方便,需要自己去外面的公用水井打水,直接被排除了。

  第二处院子带铺子,是四合院的结构,但铺子不在主街,院子的大小倒也不小,有水井,租金要十两银子一年,但要一次性付三年。选择待定。

  第三处院子也带一个铺子,房子有些老,但是很大很整洁,是一座三进的宅院,有水井,位置在主街上,刚好与书院是同一条街。租金可以一年一交,但要二十五两银子一年。

  几人偏向于第二个院子,只有林承耀父女俩看上了第三个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