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穿越大周成帝君,我能百倍返还>第一百六十九章 百姓的积极反应
  西陇城,城门口处,路过的西陇城百姓看着正在贴告示的小吏,脸上露出来好奇之色。

  “王二郎,你们张贴的是什么告示?莫非郡守府又出了什么新政措施不成?”

  一名西陇城的百姓看着小吏,突然开口问道。

  被他称为王二郎的是一个年约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是郡守府的一名小吏,专门负责张贴和解释郡守府的各种告示。

  荀彧主政西陇的这大半年来,在西陇推行了周清林的新政,给西陇的百姓分田分地。

  而这些告示和政策出来之后,都是先贴在城门口的告示处,让进出的百姓都知道,然后才推行新政。

  大半年的时间下来,西陇城的百姓都知道了这个规律,所以他们看到郡守府在张贴告示的时候,才会如此询问。

  正在张贴告示的王二郎听到有人问自己之后,嘿嘿一笑,开口道:“这次张贴的告示不是新政告示,而是另外一件天大的喜事,那就是大王要立后选妃了,但凡有适龄女子,都可参与选举,包括我西陇!”

  周围的百姓听到王二郎的话之后,一片哗然。

  “真的吗?大王真的要立后选妃了吗?”

  “哈哈,大王终于要立后选妃了,我家女儿刚好到了出嫁的年纪,要是被大王选上就好了。”

  “呵呵,就你家女儿长的那个样子,大王能选上才有鬼,我家侄女长得沉鱼落雁,必然能被大王选上!”

  “大王立后选妃,选的是贤良淑德之人,怎么可能单凭容貌就能入选?我家孙女自幼饱读诗书,必然能被大王看中!”

  周围的百姓听说周清林要立后选妃之后,立马热烈的议论了起来。

  从他们的言语中不难看出,他们都想将自己的女儿嫁入王宫。

  西陇城的百姓反应之所以如此积极,原因有很多。

  除了周清林是大周的大王,他们的女儿被选中之后,可享荣华富贵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西陇城的百姓对大周产生了认可。

  要是换作是之前的西陇王立后选妃,他们都不会如此的热情。

  而他们之所以会如此的认可大周,主要原因自然是荀彧在西陇推行的新政。

  荀彧按照周清林的吩咐,在西陇推行了新政,给西陇的百姓都分了土地,而且推行轻徭薄赋,打击不法世家,极大的减轻了西陇百姓的负担。

  其实,不管是西陇的百姓和大周的百姓,都非常的质朴,谁对他们好,他们就拥护谁的统治。

  在大周的统治下,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他们对大周的统治自然也极力的拥护了起来。

  因此,他们听到周清林要立后选妃之后,这才如此的热情,反应非常的积极。

  不止西陇这边的百姓反应积极,就连平阳和大周本土的百姓对周清林立后选妃的事情也反应的很热烈。

  平阳就不用说,周清林刚从平阳回来,在平阳推行的新政赢得了平阳百姓的极大拥护。

  平阳的百姓听说周清林要立后选妃之后,纷纷报名,将自己家中适龄的女子都报了上去。

  而大周本土就更不用说了,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大周本土百姓的生活这两年过的是越来越好,特别随着高产作物的推广,他们基本摆脱了饥饿。

  在这种情况下,周清林这个大王在本土百姓中的威望自然极高。看書喇

  他们听到周清林要立后选妃之后,也都纷纷将家中适龄的女子报了上去。

  这放在以前几乎不可能。

  放在以前的话,虽然会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听到大王要选妃之后,或许会为了搏一搏荣华富贵,将自家适龄女儿报上去,但大部分的百姓都不会将自己的女儿报上去。

  一入宫门深似海,进入王宫之后,虽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也会变得身不由己,甚至稍有不慎,就有性命之忧。

  大部分有点儿良心的百姓都不会将自己的女儿嫁入王宫。

  但周清林这次不一样。

  周清林力挽狂澜,先是解决了大周的亡国之危,后面又屡次大胜,让他在大周百姓中的威望急速上升,特别是当新政推行、高产作物推广之后,大周本土的百姓更是对周清林充满了感激。

  如此情况下,周清林这次立后选妃,这些百姓才会一改常态的积极响应了起来。

  大周本土、西陇和平阳百姓的反应自然也被锦衣卫收集起来,传入了周清林的耳中。

  周清林听到百姓的积极响应之后,脸上忍不住露出了一丝笑容。

  倒不是他好色,而是百姓的积极反应让周清林心里由衷的产生了一股自豪感。

  他知道,自己这两年的努力总算没白费,虽然不至于让大周的百姓都过上小康的生活,但最起码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

  就这样,随着一纸告示贴出,周清林立后选妃的事情开始热闹的操办了起来。

  周清林立后选妃的流程十分复杂,需要先在地方进行初试,主要筛选的年龄,接下来还会经历一试、二试,直到最终的终试。br>
  终试之后,会挑出两百多名女子,让周清林自己选择。

  周清林从这两百多名女子中选出一名王后和两名王妃之后,剩下的女子就会被安排进王宫当宫女。看書溂

  这个过程耗时大概需要半年的时间,周清林只需要在终试之后挑选即可。

  因此,周清林定下立后选妃的事情之后,就将这件事情交给了诸葛亮和礼部共同处理。

  而周清林自己则来到了军械营。

  军械营是周清林设立的专门研究各种军械的地方,比如破城弩、破甲弩,大周军队穿的各种盔甲都是军械营研究并且改进的。

  军械营刚成立的时候,人数有限,仅有三十几个人,但随着系统不断返还各种人才,特别是在和鲁国的一场大战之中,系统曾经一次性返还了周清林三百名一流工匠。

  在这么多工匠的补充之下,军械营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大的机构。

  此时的军械营建立在了王城外面,占地面积足足有上千亩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