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女晴儿饶有兴致的看着,边跟和静感叹一声。

  “这是京城每年都会举行的诗会,没想到今年我能有幸遇见。”

  和静挽住晴儿的手。“晴儿姐姐,要不等下你也上台试试。”

  晴儿摇了摇头,无奈的说道。“作为宫中的格格怎可抛头露面。”

  听此,和静心想晴儿还是受封建查毒太严重了,明明很想参加,却迈不出心里那一步。

  台上又响起了王举人的声音。

  “现在我宣布,诗会正式开始。”

  台下各位观众们纷纷鼓掌,有学识的人都跃跃欲试。

  “有请我们的第一位陈大儒士。”

  被叫到名字的陈大儒士从座位上起身,走到中间的桌子面前,执笔写下了一个“秋”字。

  放下毛笔,从桌上拿起宣纸,双手撑开向观众展示。看書溂

  “现在正逢秋天,老夫就以秋为题,各位学子可自由发挥创作一首诗。”

  说完,王举人从他手中接过宣纸,陈大儒士则坐回自己的座位。

  “陈大儒士的题目已出,不知哪位学子先上台作诗。”

  低下观众交头接耳,这个诗要怎么做才能一鸣惊人。

  和静,凌祈顿时脑海中闪现一大堆的唐诗宋词,要不是清朝太靠后了,她们俩可以干趴所有人,话说清朝有什么符合题意的诗句。

  见凌祈陷入沉思中,富察瑾林以为他是半天想不出来,想到自己的答案,一时间特别的得意,这下自己可以赢一次了吧。

  一些想要碰碰运气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站出来展示自己做的诗,直到出现了一个中年男子。

  “秋天,落叶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六五片。。。。。。”

  和静听完之后心想,这怕不是模仿了她皇阿玛的《咏雪》吧,简直佩服这位大哥的勇气。

  其他懂得人也是敬佩这位老兄是个汉子。

  台上三位大儒加上王举人都变了脸色,这是哪里来的憨货,居然敢模仿当今圣上的诗。

  只有当事人还不懂发生了什么,看到所有人盯着他,自以为都是被他的诗给折服了,我真是一个天才,都怪老爹当年不送自己去上学,不然现在说不定都可以当皇子的老师了。

  “王举人,我的诗是不是特别好。”说完,得意的看着周边的人。

  王举人满头黑线,赶紧让侍卫把人拖走,免得越闹越大,被皇上知晓。

  “你们这是干什么?我做的诗难道不好吗?”

  “王举人你是不是不想给我黄金啊!”

  大憨货边被拖走,嘴里不停地质问着王举人,侍卫连忙脱下一只袜子,塞进男子嘴里。

  世界终于安静下来,王举人擦了擦额头上不存在的冷汗,继续说着。

  “不知还有哪位学子要上来试试。”

  身边的好友又开始劝说。

  “刘兄,现在怕是只有你能够获得陈大儒士的赏识了。”

  “是啊,刘兄一向擅长作诗,此时不上更待何时。”

  见其他人都表现的差不多了,刘子瑜这才慢悠悠的说道。

  “那我就先上去了。”

  在好友的叫好声中,刘子瑜站出来,一步一步走到台上。

  “在下,今年的秀才刘子瑜,见过几位大儒,见过王举人。”

  见到刘子瑜如此有礼,几人纷纷点头表示满意。

  刘子瑜顿时暗喜,冠军自己势在必得。

  王举人在刘子瑜身边问道。

  “不知刘秀才做了何诗?”

  刘子瑜道:

  “山中多晚凉,清风厉秋节。”

  “。。。。。。”

  “黄菊散芳从,清泉凝白雪。”

  “。。。。。。”

  话音落,观众不管听没听懂的都开始鼓掌,多好的一首诗啊,还写到了菊花。

  王举人赞赏的说道。

  “刘秀才学识深厚,明年可继续考举人。”

  刘子瑜更加得意了,连王举人都说自己明年有希望考中,不过他更加在意三位大儒的意见。

  陈大儒士总觉得诗词里面,他想看到更加优秀的诗词,没有急着开口。

  王举人尴尬的一笑,继续热场。

  “还有没有更好的诗词。”

  和静见晴儿眼睛发亮,就知道她应该有了自己的想法。

  “晴儿姐姐可是想出了什么诗句?”

  对上和静鼓励的眼神,给了晴儿无限的勇气。

  “没错。”

  晴儿深深吸了一口气,慢慢往台上走去,怕她怯场,和静连忙跟在晴儿身后。

  观众见到上台的是一位女生,有些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开始不满。

  “怎么回事?一个女人也想作诗。”

  “这是哪家的姑娘,也太没规矩了吧。”

  “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

  面对有些观众的指责,晴儿自动过滤掉了,缓缓说出自己的诗。

  “南山南,北山北,其中有竹人不识。”

  “托根数茎临严霜,虚心愿并幽溪柏。”

  “秋深草木零落尽,此竹亭亭终不易。”

  。。。。。。

  “女人就是小家子气,做出的诗都是种竹子。”

  “哈哈哈哈哈”

  一些个没文化,三十几还没婚配的老男子对着晴儿指指点点,不停地嘲笑。

  晴儿起初还有些许伤心,后面想到这些人都是毫无学识的混混,并不想跟他们一般见识,一字一句的怼回去。

  “诸位要是觉得我的诗做的不好,自可上台做出更好的诗,何必跟长舌妇似的,得理不饶人。”

  那几人互相看了一眼,还想开口说些什么。

  和静赶紧拦在晴儿面前。

  “有些败类自己不懂诗句,以为其他人也不懂吗?种竹子怎么了,这是是一门技术,你们还种不了竹子,写不了诗。”

  说完,鄙视的看着诋毁晴儿的那几人开口继续说道。

  “大清要你们有何用。”

  和静的话马上引起了周边百姓的共鸣,想起自家辛辛苦苦种植粮食,树木,可不是特别的辛苦。

  “这位姑娘说的是,种竹子怎么了,有本事你们也去种。”

  “我想起来了,这几人正是街头的混混。”

  “我就说怎么无缘无故针对人家小姑娘,原来真的是些败类啊。”

  面对百姓的指责,几名男子灰溜溜的离开了现场。

  人群中一位学子朝晴儿喊道。

  “姑娘,虽然你做的诗还差几分火候,但是并不输于许多男子。”

  内心受到温暖的晴儿缓缓行了一行。

  “多谢这位公子。”

  台上的大儒士也不是看不起女子读书的迂腐之人,赞赏的看着晴儿,很佩服她有勇气出现在此。

  坐在中间的赵姓儒士站了起来,走到晴儿面前摸了摸胡子说道。

  “姑娘不必在意世俗的眼光,女子读书本就不易,姑娘有如此学识很是难得。”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