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穿越王府后长生不死>第九十八章 小木剑
  李常笑没有回答,而是将那杯已冷的茶水举起。

  手心一翻,纯阳内力纳于掌中。

  这股劲气顺着杯壁将里面的茶叶温热。

  李常笑好整以暇地抿了一口。

  “呼呼呼!”

  饮过之后,他将眼睛眯了起来,模样颇为享受,似是养神。

  晋王见他不回答,并没有放弃。

  “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这一次,李常笑把眼睁开了。

  他没有看晋王,倒是望向那莲池。

  “常洵,你以为这莲池如何。”

  晋王一愣,这还是李常笑今天头一回称他为“常洵”。

  看来,这个问题很重要。

  得好好斟酌一番。

  就在晋王细思之时,李常笑先出声了。

  “鬼斧神工,造化天成。”

  晋王不明所以。

  李常笑伸出手,指向了晋王腰间的佩剑。

  “今日上门,未带宝剑,常洵之剑借我一用如何。”

  闻言,晋王立刻将腰上的佩剑取下,双手递了过去。

  “兄长请用。”

  李常笑轻轻拨开剑鞘,略有些惊讶。

  剑体盈虚似琉璃,凌然直贯如长虹。

  视不可见,运之不知其所触,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

  “如本王所料不差,此剑乃上品‘含光’。”

  列子曾言:道剑有三,商王得之。

  一曰含光,一曰承影,一曰宵练。

  “终是瞒不过兄长的眼睛。”

  晋王回应道。

  旋即疑惑起来,有些好奇李常笑要做什么。

  下一秒。

  李常笑从莲亭一步跃出,凌虚御空。

  手中的含光剑陡然翻转。

  刷!

  剑锋出刃,茫茫剑意如日月耀光。

  一人一剑两道身影融为一体,转瞬即逝。

  晋王不过眨了眼的功夫,便见李常笑出现在莲池的中心。

  先前那些落水的铁鹰锐士,已经齐齐列于岸边,目视着莲池。

  “晋王且看此剑。”

  李常笑朗声道。

  随即,他手中的含光剑登时便化作了一道白芒,又在粼粼水波中绽开。

  盛灿如百花齐放,娴雅似水月寒拢。

  砰砰砰!

  剧烈的响声传来,恍若地动山摇。

  晋王捂着耳朵,视线却迟迟没有移开。

  他永远也忘不了眼前这一幕。

  只见莲池之水冲天而起,直插云霄峰峦。

  十余丈高的水柱垂悬晴空。

  天外飞虹中,一道银白如练。

  清风猎猎,玉冠黑发随之飞舞。

  一股出尘飘逸之感顿生,似是不食人间烟火,恍若谪仙在世。

  此伟力,非人力可为也。

  饶是以晋王的心境,在这一刻,他的心也乱了。

  忽然,雾霭泛起。

  乳白的纱瞬间模糊了四壁。

  池水又复潺潺,莲亭多一人静立。

  晋王再次看向李常笑。

  他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意味不明的复杂。

  千般万般思绪化作了一阵苦笑。

  这般仙神之能,岂会囿于朝堂困顿。

  普天之下皆可往来,自在任然。

  “兄长之威,惊若天人。今日算是开眼了,先前愚鲁,望兄长莫怪。”

  李常笑点了点头。

  知道他的目的已经达成了。

  于是自动转了话题。

  “平哥儿可在府上。久日不见,这番来此,便不留遗憾了。”

  晋王很快也调整了过来。

  他做了个请的手势,而后走在前头引路。

  二王一前一后,步下莲亭。

  李常笑望着晋王的背影,多了几分赞许。

  旁的不说,仅凭这份雍容和淡然,宋王和周王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他突然有种强烈的预感。

  这位族弟,或许如那藏蕴之剑。

  光华内敛而不鸣,俟以待日,天时即至,一鸣惊人。

  跟着晋王的脚步,李常笑逐渐进入了内堂。

  走得愈深,看得愈多,先前那种预感便越发强烈。

  仅是内息所查,晋王府中内力深厚者便有不下十道。

  这韬光养晦,果真不凡。

  他正思索之际。看書喇

  前方有一小儿迎面走来。

  瞬间把李常笑的注意给吸引了。

  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腮帮子有些鼓,衬得七分圆润。

  观其装束,定是晋王子女。

  李常笑的目光落在他身上。

  准确地来说,是他腰间佩的那把小木剑。

  是李常笑亲手打制的。

  这么一来,小儿的身份便呼之欲出了。

  正是晋王嫡长子,李宣平。

  李宣平朝着晋王行了一礼,开心地喊道。

  “拜见父王。”

  声音中带了浓浓的热情和兴奋。

  “嗯。”

  晋王轻声应了一下,似乎没有什么波动。

  但透过他眼底的闪烁,还是看出了晋王的好心情。

  紧接着,李宣平转头看向李常笑。

  小小的眼睛里满是疑惑。

  李常笑是见过他的,但是时间隔得太久,显然他被小家伙忘记了。

  还是晋王出声了。

  “快喊靖王。”

  李宣平“哦”了一声。

  转头看向李常笑,喊了句。

  “李宣平拜见靖王。”

  “免礼。”

  李常笑轻笑道。

  见自己的小木剑一直被随身配着,他得承认,自己有被取悦到。

  “平哥儿可曾入学了。”

  一提起这个,李宣平小脸瞬间垮了,上面写满了失落。看書溂

  晋王点了点头。

  “师从颜俞青夫子。”

  “是孟夫子的弟子吧。”

  李常笑说这话时,是看着李宣平的。

  他能理解小家伙的失落从何来。

  颜俞青,师从孟夫子,祖上曾跟随儒圣。

  修身修心,严于律己。

  入门时,便立志亲行儒道。

  年方不惑,修治礼学已至大成,仁德之道各有所出。

  至少在学问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晋王请他显然费了不少心思。

  李常笑看着面前的小家伙,诸般念头闪过。

  晋王这般隐于人后,必是有所图谋,成事之机不小。

  他日荣登大宝。

  李宣平作为嫡长子,是有很大机会继承即位的。

  要是将颜俞青的一身仁德尽数学去。

  秦国恐怕要出一位仁皇帝了。

  那画面可不要太美。

  在这群狼环顾的时代,与其做一位有良心的帝王,倒不如没良心来得好些。

  帝王之心,最忌讳的就是优柔寡断。

  他转头看向李宣平,指了指地上的一只蚂蚁。

  “平哥儿,此蚁生而性恶,杀之可好。”

  李宣平低头,小脸写满了疑惑。

  待他仔细观察之后,摇了摇头。

  “先生曾言,天有好生,人有爱己,不可胡作杀伐。”

  “非也。松柏之下,其草不殖。蚁既有恶,当杀!”

  李宣平面露疑惑。

  这可与先生所言不符,到底该听谁。

  一旁的晋王也皱起了眉头。

  他竟是不知道,自己的儿子这般心软。

  嫡长子仁厚,于家人是好事。

  可若为栋梁,殆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