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耽美小说>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54章 风雪里归来

  除此之外,家里亲戚不走动啊?人情往份,不走礼啊?

  同窗聚会,总不能老是让别人请客吃饭,你就白吃白喝啊?

  好歹是个当官的,官府只给官员发一套官服,就是在你任命的时候,给你的,剩下的时间里,你这官服的开销,也是要你自己负责的,而且就算是朝廷不赚你的那点工服钱,可朝廷官员的脸面可不能不撑起来,故而官府所制的官服,那也是很精巧的,用的是苏杭那边的贡缎,江南织造府制作而成,一套的价格可不低,至于多少钱?

  抱歉,温润也不知道。

  他又没当过官员,但是他知道这里的规矩。

  这种种花销加在一起,就朝廷和外捞的那点钱,其实是不够花的。

  因为封建时期的统治者需要集中皇权,手下人呢,也跟着搜剐民脂民膏、鱼肉百姓,不仅百姓苦不堪言,底层的官员也备受剥削、所发俸禄仅能维持生计,这点银子的月薪在现代生活恐怕只能维持温饱、稍有额外活动都捉襟见肘。

  古代更是如此啦!

  这一下午,温润跟孩子们喝了五大壶白开水,说的口沫横飞,古代官场分析报告,他又不是没有做过,甚至做过不止一场。

  太知道这里的弯弯绕啦!

  甚至有一些隐秘,他们都给研究出来了。

  他不希望孩子们太想当然:“你们不能凡事只看表面,就算是官员,风光无限,可同样的,有荣耀就有责任,他们需要代天子牧守一方,就算是县令大人,也会被当地百姓称为一声”父母官”,因为他们在当地百姓看来,就像是自己的父母一样,需要敬仰的存在,同样的,他们也必须是爱民如子,因为百姓们有什么不懂得,会找他们解惑,有什么不平事,也会找他们解决,孩子们,什么事情都不能只看一面,更不能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有的时候,眼见的未必是真实的,一切都要用心去看。”

  说的孩子们大气都不敢喘了。

  作为总结的话语,他说的很认真:“等你们长大了,我们再谈论一下今天的话题,你们会懂得更多,现在只能说到这里。”

  刚说到这里,王玫小姑娘就出现了,在门口喊了一嗓子:“哥夫,二哥哥,三哥哥,开饭啦!”

  “知道啦!”温润大声的应道,又对孩子们挥了挥手:“走,去洗手,下课,开饭啦。”

  一群孩子,到底还小,一哄而散,跑出去找地方洗手了。

  温润摇了摇头,自己收拾起了书本,小课堂里其实一点都不乱,孩子们的书本都摆放整齐,桌面干净,地面更干净。

  根本不需要打扫,不过他知道,孩子们会在一些时候,背着他,默默的打扫好课堂,这是陈旭教他们的,温润没有阻止,默认了。

  晚饭是两菜一汤,主食是粳米做成的米饭。

  红烧莲藕,莲藕是老程家送来的,他们家在池塘里挖出来的,送了两担过来。

  白斩鸡,这是秋天的时候,送来的当年的小公鸡,做这个白斩鸡最合适了。

  汤就是羊肉汤,多放胡椒粉,驱寒的,孩子们一人一碗。

  羊肉汤里还放了很多的生姜,是翠花婶子的意思,她是怕孩子们着凉,现在天气越来越冷,都入了三九天啦。

  因为后天就是腊八了,温润让孩子们腊八放假一天,回家喝粥。

  结果腊八当天,天气也不太好,又阴天下了雪,温润觉得烦死了,这风雪不大却一直阴阴沉沉的,雪沫子洋洋洒洒,没完没了了。

  腊八粥,温润是喝到嘴了,当天还有腊八蒜佐餐,有腊肉炒蒜苗,千张炒腊肠,清蒸腊鱼等腊货。

  大早上的喝过了周,温润特意去看了看自家的柴火和煤炭还够不够用。

  很好,好大一堆呢。

  温润看了半天,发现王珺留下的木柴,基本上没怎么动。

  这不是温润的吩咐,应该是三个孩子的意思吧?

  另外就是家里的鸡鸭鹅,在入冬之后,能冻住的时候,能杀的就都杀了,毕竟孩子们每天消耗不少,家里的人也消耗不少。

  这么吃下去,未必能支持到开春儿,但是过年足够了。

  何况过年,温润也要准备一些礼物,作为年礼,上次人家给他送礼,他这年礼同时也是回礼。

  他还需要想一想,这回礼既要新鲜,又要不费钱,还得是自己亲手做的……什么礼物合适呢?

  首先他想到的就是没多少钱的白面纸扇,就是没有任何画作在上面的那种,他想写上自己大厅里的那对对联,非常应景,都是读书人。

  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多合适啊!

  不过他打算用飞白体写这个,飞白体比较难写,且传说飞白体乃是唐太宗最喜欢的草书书写方式。

  而这句话的作者韩愈,就是唐朝人。

  其次是他想买一些红色的丝线,让人编成“事事如意结”,其实就是用丝线编成“柿子”的形状,两个柿子挂在一起,这叫“事事如意”,反正寓意好就行了。

  还有什么呢?

  温润绞尽脑汁的想,平时上课,也会间歇的想一些。

  快要十五的时候,天气又不好了,刚晴了几日,又阴天了,而且大概是数九寒天了,又开始吹风,又开始飘雪了。

  不过这次没有飘雪沫子,终于像模像样的下了一场大雪,可雪是下了,这风吹的也不停,吹来的还是北风。

  的确是很冷,家里所有房间的北窗户,都挂了棉帘子,或者是皮帘子,是防风用的那种。

  不然吹的屋里头冷啊!

  这年头又没有玻璃窗,都是纸糊的那种,可扛不住大风吹,村里头有些人家的北窗户,都是用的破棉被堵着的,这个既保暖又吹不透。

  这一天是腊月十四,天没见晴,

  温润今天睡了个懒觉,因为阴沉沉的关系,这天他晚起了半个时辰,早饭倒是没耽误,今天早上的早饭,是糯米团子,小笼包子和凉拌的小菜,蒸的鸡蛋羹。

  “过几天就放假了,你们也能歇一歇。”温润看两个弟弟,又长大了一些,也长了一些肉,但是没怎么胖,估计是在长个头吧。

  “嗯,小年之前就放假了,再有三天吧?”王珏算了算日子,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哥夫,你要回温家庄给您父母上坟吗?”

  “这个我还在考虑。”温润知道,这个问题,他绕不勾去了。

  端午节和中秋节,中元节和重阳节,还有其他的节日,他都没回去,过年再不回去,是说不过去。

  可是想到温家庄,他从心里排斥那个地方。

  “应该回去一趟,我们家再穷,也会在过年的时候,给父母和祖父母上坟。”王瑾道:“哥夫,明年迁坟过来了就好了。”

  温润想了想:“也好。”

  上午上课,中午的时候,大家喝了一顿姜丝老鸭汤,孩子们喝了一脑袋的汗,不敢让出去,都在屋里头消汗。

  最后连头发都给洗了,干干净净的孩子们下午上了课,第二天就没过来。

  第二天的天气也不太好,刮风,吹雪,甚至雪粒子还有点大呢。

  中午的时候,风雪稍微小了点儿,但是看样子,下午还会继续,王家的大门打开,刘三儿他们几个扫出来一条道,供人通行就可以了,等到下完了雪,再扫不迟。

  这会儿也是王玫出来“放风”的时间。

  今天是十五,且要到小年儿了,温润按照规矩,学堂放假,其他人都回家里去了。

  他们今天放假,小年儿的时候,就会放年假,一直到正月十八,才会上课。

  但是温润正在奋笔疾书,他要给孩子们留作业,不能过了个年,学到的知识储备,都就饭吃了。

  那他非得气哭了不可。

  王玫小姑娘,蹦蹦跳跳的在小门那里玩耍,那里有几个大孩子,给她特意堆砌的几个小雪人儿,还有一些超级大的雪球,又清扫了一处挺大挺平坦的地方,好给王玫玩耍。

  小姑娘拿了个很漂亮的鸡毛毽子,下头还坠了两个大钱,沉甸甸的,这是温润给她买的小玩具。

  今天没有小伙伴儿们在,但是小姑娘自己也可以玩得很开心,她蹦蹦跳跳的在那里踢毽子,活动开的话,身体微微发热,一点都不冷。

  小女孩儿活动开,就在那里蹦蹦跳跳的玩耍,这里地方大,也能活动开,陈旭站在那里晒太阳,同时也要看着点家里的这位小姐。

  这个时候的莲花坳,不管里外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很少有绿色冒头,一般都是苍绿色。

  而在这个万物寂静的时节,有三个人影,牵着马匹,偷偷摸摸的靠近了莲花坳,而且走的是羊肠小道,并非大道,走路还隐藏身形。

  其中一个人,走在最前头,对此地异常熟悉,都不用走弯路,就摸到了莲花坳。

  “伙长,你家真的在这里?这里也太偏僻了吧?”跟来的两个人,有些不敢确定的问前头带路的:“这都走了多久了?”

  “地方不偏僻,能拿来安置流民吗?”前头带路的人,瓮声瓮气的道:“别废话,这地方是比较偏僻,可同样的,这里的人也不怎么知道客气,进去别多说话,我就是想回去看看我弟弟妹妹,也不知道他们……活的怎么样。”

  走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现在好不容易路过此地,趁着这风雪,有机会偷跑回来,哪怕是看一眼,他也能安心啊!

  “可是,伙长,你不是嫡长子吗?怎么会?”另外一个人,看着年纪更小一些,说话也不过一过脑子。

  “嫡长子又如何?我还不是参军了。”领头的伙长拉了拉头上的破皮帽子,这是他的战利品之一,剿匪的时候,他杀了三个人,得了两身完好无损的大氅。

  一件最好的大毛衣服和一顶帽子,他送给了临时管理他们这一什的上官,那个上官很喜欢,赞赏他识相的很,这点战利品,换来了他顶替了退伍回去的老伙长的位置,成了个小头头儿。

  冬日里,大军回到行辕驻扎,出门采购的机会不多,他用战利品里偷偷藏下来的一壶好酒,跟后勤的火头将军讨了一个出门随军采购的机会,又跟人请了三天假,回老家看一眼,就一眼!

  “梁二,你少说两句,憋不死你。”另外一个人没好气的道:“跟着伙长走就行了。”

  “张三哥,我就是觉得太安静了,说上那么两句话,咱们一大早,天还没亮就走出来,还是骑着马跑的,这要是跑错了地方,可就糟了。”

  “错不了,伙长还能不认识自己的老家?你当人人都跟咱俩一样,是没根儿的浮萍吗?”张三哥是三个人里头年纪最大的那个,其实年纪也不大,二十五岁的人,活的跟五十五岁似的,到处小心翼翼,从不上战场拼命,只管打顺风仗,捡漏倒是非常积极,不知道攒了多少钱,给后勤送了多少好处,终于调入了辎重营,成了一个马头儿,就是管理十二个马夫的头儿,这十二个人负责一百匹战马的吃喝拉撒睡。

  他最开始在马棚子那里,只是个打杂的,后来跟着好几个老马夫,学习怎么养马,怎么维护马具,甚至是给母马接生,养活小马驹子等等,他学的很刻苦,几乎没什么闲暇时间。

  靠着养马的一手绝活,张三儿从十五岁入军营,一直到现在二十五岁,无病无灾的活了十年。

  现在还当了马头儿,安安稳稳的混到了马场那边,没什么意外的话,他打算在那里养老了。

  要不是最近跟着采购车队出来,他也不会认识这个伙长,也不会跟他有了交集,甚至伙长对他有救命之恩,这个恩情不报答,他是不会安心养老的。

  伙长又扣了一下脑袋上的帽子:“行了,梁二也不是故意的,我是被人算计了,才去参军的,不然的话,嫌命长了才去军中讨生活,我家有房子有地的,还有我弟弟妹妹们那么小。”

  其实,他也不大,满打满算,过了年才二十一。

  想起他参军的缘由,伙长恨得咬牙切齿,却没有办法,有名有姓有地址,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能跑的话,他早跑没影了!

  作者闲话:

  小攻出现啦!欢迎大家推荐,收藏,打赏,长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