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耽美小说>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116章 交租纳粮啦

  温润第二天就正式的拜访加感谢了一下许老爷,然后中午跟许老爷一起用的午饭,下午就去了县衙,与县令大人一起品茶。

  忙得很!

  县令大人这次没请温润喝茶,是温润做了竹叶茶过来:“此茶其实现在喝有些过时了,但这秋老虎太厉害,喝点也好,滋味清午纯和,具有清热利水,清凉解暑的作用,请大人品尝。”

  “好,本官就尝一尝。”辛明大人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细细的品了品:“果然清淡且有竹之韵味,本官还是头一次喝到这样的茶。”

  “其实只要选对了竹叶,制造这样的竹叶茶,也不麻烦。”温润笑着道:“就是需要一点时间,在下从初春开始挑选,到了这会儿,也才得了二十小罐,除了送给山长与两位先生,还有许伯伯,就是送给您了。”

  一人分个三五罐的,他就没剩下多少了。

  “这个东西,可放置多长时间?”辛明大人看着眼前精致的竹筒,上面还有阴刻的竹子图,用黑色烫了“竹叶茶”三个字,古朴又有雅趣。

  “可以放一年。”温润道:“这也是我的猜测,大概能放二年吧?只要不开封。”

  温润记得以前家里买的竹叶茶,能放三年,三十六个月。

  但是他后来去旅游,听当地的人讲,要是不用点什么手段,纯手工制作的竹叶茶,也就只能放一二年。

  所有的茶里头,只有熟的普洱,才会越陈越香。

  其他的茶,基本上都是一二年的保质期,最多三年。

  “那就有劳温举人,明年帮本官多做几罐,这个竹叶茶,本官想送人。”辛明大人不好意思的道:“可否?”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温润一乐:“二十小罐,可否?”

  “可也!”

  温润答应了制作竹叶茶,辛县令好像很开心,留了他吃晚饭。

  县令这里的晚饭很清淡,清炒玉兰片儿,爆肉炒茭白,一钵鲜虾鸡汤,雪白的米饭。

  两壶梅子酒。

  倒也吃的不错,两个人在席间还说了说秋收的事情。

  “本官在这里第一次赶上秋收,也不知道能不能顺利。”辛大人有些不自信呢。

  “会很顺利的,您可是在开春的时候,就抵挡住了那些漏网之鱼,秋收肯定会顺利进行。”温润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有些猜测,难道他想取消莲花坳的特殊待遇?

  要知道,这秋收之后就是缴纳赋税的日子了。

  还有执行劳役,莲花坳这些现在都没有了,温润给他们庇护,他们只需要将这些都给温润就行了。

  朝廷对这种现象,还有个很文雅的称呼,叫“养士”!

  不管怎么说,温润是不会让莲花坳吃亏的,现在日子刚过得好了点。

  大概是看到温润的表情有些不太对,辛明是什么人讷?一想就明白了,不由得失笑道:“看本官,这个时候跟你说这些干什么?本官就是没真的主政一地,对此有些陌生,怕自己做不好,愧对朝廷的重任。”

  “大人言重了。”温润给他倒了一杯酒:“只要大人一心为民,这百姓们,自然会支持您的,再说了,每年那些赋税啊,劳役啊,都有李县丞在整理和缴纳,可是他这人,太贪了,这次没了他,赋税劳役的肯定没那么多了吧?百姓们会体会到您作为县令大人的好处。”

  这话说的很直白,没了姓李的贪污纳贿,你可也别搞得太幺蛾子,百姓们也就得过且过,大伙儿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就行了。

  “说的也是。”辛县令跟温润碰了个杯:“来,走一个!”

  温润笑了笑,跟他喝了一杯。

  这顿饭吃过了,温润就回了许家。

  第二天采购了一些东西,主要是过节了,怎么着,也得吃两块月饼吧?还有今年用新的桂花做的桂花糕,新的花布等等,买过了之后,第二天就跟许家辞行,回到了莲花坳。

  临近中秋节,很多人家都在忙,老王家也是如此。

  而且他们家要杀猪啦!

  要杀家里最早养的几头大肥猪,其中有两头最肥的要先杀了,剩下的过年的时候宰杀即可。

  这都不用温润操心,他只管到时候去吃就行了。

  倒是陈强家的,选了月饼的口味,传统的青红丝、五仁儿和枣泥,桂花莲蓉的等等,还有咸肉的,咸蛋黄的。

  拿了一张清单来给温润:“请老爷过目,若是可以的话,这就做出来,家里还有一批礼盒,装了月饼也得走礼。”

  “走礼就那么几家需要装一下,其他的人家都是不用那么客气,太客气了就见外了。”温润看了上头的月饼:“要是我敢这么跟杨大叔他们打交道,他们非得跟我绝交不可。”

  他要送月饼,直接自己用牛皮纸包了提溜过去,再在他们家吃两块他们家自己烘烤的月饼,就算是完事了,还显得亲近。

  可要是正儿八经的拎着个礼物盒子上门去,彬彬有礼的寒暄,那非得让老杨家把自己撵出来不可。

  两家已经相处的跟一家人一样了。

  就像是秋收的时候,温润可以让车夫马夫去帮忙秋收,甚至连饭都包了。

  不就是因为两家人处得好么?

  王瑾名下的土地,是单独的一块,温润租赁给了老杨家,并且打算每年播种秋收的,都要搭把手。

  挂在老王家名下的土地,则是由张大爷做主,租赁给了村里人耕种。

  村里人这一年虽然过得有些跌宕起伏的,又是流寇又是奖赏的,但是没放下手里的活儿。

  加上开春那会,温润不是替他们出了粮食吗?

  这会儿秋收了,按照三分之一要给老王家的规矩,村里的人都取出来自己收获的粮食三分之一,给老王家送来了。

  除此之外还有佃租老王家的土地,也得给租金。

  佃租很便宜,不过赋税的钱,就用他们家里养的家禽家畜来抵即可。

  不需要他们给钱,这就大大地节省了一些没必要的损失,要不然,每年秋天的时候,都是很多商人囤积居奇的时候,他们低价收购粮食,就是因为知道,农人们这个时候需要银钱缴纳赋税,他们要是不卖粮食和家禽家畜,上哪儿去搞钱呢?

  以前莲花坳就是这么过来的,家家户户日子过得紧巴巴。

  现在不用了,家里的鸡鸭鹅猪,甚至是小驴子,小马驹儿,只要是自家的东西,都能抵赋税。

  温润从来不挑,老王家啥都收。

  养活一年长成的小公鸡儿,收下来就做成菜吃掉,他们家人多,吃的也多。

  不过呢,温润这是头一次作为地主家,收佃户们的租粮。

  他啥也不懂啊!

  就拉了张大爷过来:“这要怎么办?”

  “按照规矩,这收租子,是要主家出饭食的,你让人做点吃的,给来交租的佃户们享用一顿两顿的,就完事了。”张大爷也唏嘘不已:“谁能想到,去年你家还要买粮食,今年却能收租子了。”

  “吃的啊?这个好办。”温润问了一句:“饭菜都要准备,是吧?”

  “别准备什么米饭了,最好是干粮。”杨大叔在一边提议:“最好是能抓在手里头吃的,不然这些人也就带了个二大碗,一双筷子,等着吃呢。”

  可不是么!

  佃户们找了会算账的孩子们,算了一下自家要给东家多少租粮。

  好回去收拾收拾,后天就给拉来,这一年算是丰收了,给租子不含糊。

  他们不含糊,温润也不含糊。

  回头就跟陈强家的商量:“你说给大家伙儿准备什么饭食合适啊?”

  “大肉包子!”陈强家的道:“咱家那么多鸡鸭鹅,多杀一些,肉剔下来做馅儿,再放一些腊肉进去,连盐都省了,这最实惠。”

  “不妥。”温润摇了摇头:“这秋老虎太毒了,吃羊汤什么的也不行,这样吧,杀两头猪,再跟村里人买两头,这四头猪剁吧剁吧,熬一大锅肉骨头,来家里交了租子,就去大锅那头捞肉骨头吃,再烙一些大饼给他们当主食。”

  大肉包子什么的太软绵了,不如直接上大肉骨头吧!

  这个好吃还油水十足,熬大肉骨头的汤,撒一些葱花香菜的,直接就能当汤喝。

  一锅连肉骨头带汤,挺好。

  “那也行!”老爷觉得好,就行。

  温润神清气爽:“再让人做点那个,烧鸡来,走的时候,让佃户们一家拿一只回去,好歹是给咱们家种了一年的田地。”

  “好的,老爷!”这个可以,家里的鸡,养的多了一些,留下小母鸡下蛋,那些小公鸡都宰了。

  反正这段时间,不停的有人送来家里养成的鸡鸭鹅,就是为了抵赋税银钱的,老爷不挑,还说这些都留着,给家里人改善伙食的,这整天肥鸡大鸭子的,自家儿子都长高一大截了。

  这个家很好,很好。

  两天之后,天都没亮呢,老王家就已经开始杀猪煮肉,后厨火力全开,烙饼么,做的竟然是发面饼。

  而且不是多油腻的那种,是干烙饼,就是没有油的那种。

  用来搭配肉汤,绝对好吃!

  另外就是拌了咸菜,是就地取材,多放点盐巴和葱花,腌了一晚上,第二天去掉咸菜里的水,倒入辣椒油和香油搅拌,几个大盆子装满,端出去,放在桌子上,谁都可以自取。

  不过这都是家里人在忙活,温润还在睡觉,这个时候最适合休息了,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他虽然没做什么,可也忙忙碌碌了一些,这会不冷不热,抱着被子睡得香甜。

  早上他是是被一阵香气唤醒的,家里飘荡着肉味儿,特别的浓郁。

  温润起来麻利的收拾了一下,出门就看到家里几个孩子凑到一起,正在吸溜口水。

  “什么味道啊?这么香?”温润凑了过去,跟他们几个站在一起。

  一群小姑娘小小子儿,一起仰头看他,只有王珏回答:“哥夫,是家里在熬煮猪骨头,一会儿就能吃上了。”

  孩子们之间的约定俗成,遇到问题,谁最大,谁回答,除非是被指明其中一个回答。

  “哦?这么快?”温润以为中午能吃上就不错了。

  “天不亮就在做了,那味道……我们很早就起来了,洗漱过后,做了小体操,现在正等饭。”王瑾也在一边小声的道:“有肉骨头啃么?”

  “有,都有!”温润摸了摸他的头。

  这孩子总算是养过来了,经过二年多的精心调养,这几个孩子,起码身量长高了,头发也不再枯黄,气色红润,也没有生过病,挺好的。

  果然,早饭就是米粥,小咸菜,然后一人发了老大一个肉骨头,全家人都在啃。

  人啃过了,骨头也不能丢,啃不动的要给狗狗们磨牙,然后还要碾碎了,拌了食料喂给鸡鸭鹅,这玩意儿补钙,他们家冬天都有蛋吃,就是因为温润让家里人将骨粉添加在饲料里,喂给鸡鸭鹅们吃,它们不缺钙,气候温软,就会下蛋!

  家里的各种蛋羹,是每天都有的,孩子们都要吃,温润也要时不时地来两个补一补。

  吃过了早饭,天也大亮了,温润站在亭子上,看着老王家大门打开,卸掉了门槛,让佃户们拉粮食的车子进来,而在第一进院子里,一边是临时放粮食的库房,一边是临时做的厨房,院子当中四口大锅,里头煮着肉骨头,厨房在烙饼,窗下放着桌椅板凳,佃户们自己带碗筷过来,桌子上放着一大盆的小咸菜。

  王珏跟王瑾站在大门两边,像是两个小门神,佃户们车子进来的时候,他俩就扯着嗓子喊了一句:“交租啦!”

  佃户们就会回一句:“是来交租的!”

  可有意思了!

  没有温润印象里的愁眉苦脸,佃户们都很高兴,而他们家也没有温润想象中的那种,小斗借出去,大斗还回来的破手段。

  家里的大斗的确是有,且只有一个!

  还有一杆大称,放在一边,也没人用。

  等他们进来之后,俩小子跑回来,就坐到了一边的小桌子上,那里头有好几个新账本,墨汁都磨好了。

  俩人分工合作呢,一个报账,一个记账。

  作者闲话:

  大家平时要多喝水,最好是温开水,多排尿,等于是多排泄,排泄就会带走身体里的垃圾,唉,昨天陪妈妈去医院碎石,一上午才完事,中午回去吃了点饭,下午就开始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