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耽美小说>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273章 新旧交替

  老女侠们直接回了陆氏医馆,温润还跑去看热闹呢。

  陆通神医非常挠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想回来就回来,非得这一天跑回来,还都回来了。”

  “这里是人家的娘家嘛,不回来干什么?”温润问他:“雪儿呢?南宫易没带她回来?”

  “她又有了,现在不宜远行,就不回来了,明年水路通了,就带着人回来,住个一年半载的,等孩子生了再说。”提起大女儿,陆通神医就很开心了:“明年能住到后年,大后年呢。”

  “看来南宫易还不错。”温润笑着道:“起码这带媳妇儿来岳家,挺勤快的嘛。”

  陆氏医馆今天招待大家的依然是药膳。

  王珺吃的龇牙咧嘴:“怎么一股子药味儿啊!”

  “药膳嘛!”温润吃的美滋滋。

  就是王珺晚上的时候,跟温润折腾了很久,温润最后入睡前,还嘟嘟囔囔的咒骂:“姓陆的,我跟你没完!”

  给王珺吃的是什么东西?

  本来就跟个小马达似的,现在更好了,跟个狮子似的,要了半宿,折腾死他了。

  第二天是初三,温润没能爬起来,王珺自己拎着礼物去看望了村里的长辈们。

  初四也同样如此,不过温润爬起来,带着王珺去了县城,看望县令、吕山长等等,尤其是许老爷子。

  “如果今年还不回来,就让媳妇儿去京城,我跟老婆子带着去,让她在京城备考。”许老太爷嘟嘟囔囔的道:“这去京城可不容易。”

  “没事儿的,还是等一下消息吧!”温润记得,秋天的时候好像是有恩科开考,怎么没消息传回来?

  许攸到底考上了没有啊?

  如果再没消息,那是没考上?

  初五就是破五了,没人出门。

  初六的时候,又去了县城,然后一家人拖拖拉拉的首饰行囊,在初八的时候就回了府城。

  府城里过年更热闹,而且已经快要十五了,府城里张灯结彩,比县城热闹。

  晚上的时候,温润还会带着弟弟妹妹和学生们,去街上逛一逛夜市,鱼丸面、炸元宵,这都是本地小吃。

  更有各种本地的渔民,上岸做个临时的摊子,做的各色小吃也很美味。

  温润还看到了张三哥跟着月姑出摊呢!

  “你还差这点钱啊?”温润看他们的小摊,卖的是最简单的鱼面。

  “能赚一文是一文。”张三儿十分的开心:“这才是人间烟火的味道。”

  好吧,温润觉得他乐意就好。

  月姑的手艺不错,温润他们一群人捧了个场,吃了好大一堆,结果张三儿不要钱:“给钱就没法做兄弟了。”

  “那倒是。”温润就没打算给钱。

  他们走了,但是张三儿他们的摊子不少人去吃,因为刚才看到很多人去吃呢,一个个吃的很香。

  一直到正月十五,满城放花灯。

  温润出门的时候,王珺都跟着,一群人不止是家里人,还有亲兵护卫。

  王珺拉着温润的手,悠哉悠哉的看景色。

  “你什么时候,这么乐意摆威风了?”温润看着前前后后都被亲卫们围的水泄不通。

  以往王珺不会这么摆谱的,亲卫们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在他身边警惕十足。

  “为了给你少麻烦。”王珺道:“你不是说,有的人,不是来给出难题,就是找你猜灯谜,或者是吟诗作对么?我看得出来,你不乐意这么做,但是又无法拒绝,现在跟我在一起,挺好,这些亲卫们,就是隔开外人用的,他们想找你,都站不到你面前。”

  温润一愣:“我以为你是为了妹妹。”

  王玫小姑娘跟一群女眷们,穿戴严实,还蒙着面纱,走在人群中间,被人护的严严实实。

  当然,走在前头的两个哥哥,也非常的安全。

  这样的话,果然是没人凑上来,找他斗诗,猜谜等等。

  他的确是十分的轻松:“谢谢!”

  温润捏了捏他的手,心里一股子甜蜜。

  谁说王珺是个粗人?他的心思细着呢。

  俩人带着家人溜溜达达,看到好看的花灯,温润也会去猜灯谜,但是这种猜灯谜,不是被人逼迫着,而是自己开开心心的去猜灯谜。

  赢了一盏小兔子灯笼,给了妹妹提着。

  还有几个灯笼,给女眷们拿着,倒是让大家伙儿都乐呵了一把,两个弟弟和三个学生也猜了一些,一行人溜达累了就回去了。

  温润觉得今年过的正月十五真的是很舒坦。

  家里的宵夜就是元宵。

  过了十五就松快了,温润跟王珺还得去请客吃饭,大鸿升酒楼,是他们的固定地点。

  其他人也请客,只不过是吃吃喝喝。

  有他们俩在,没人招什么歌姬舞女。

  等过了二月二,吃了猪头肉,欧县令来了,他来做知府,辛明大人成了巡抚,俩人交接的很平常。

  不过欧县令离开永宁县的时候,没有得到万民伞,但是得到了一个小匾额,上头只写了四个字“太平官员”。

  这是大家对他的评价。

  能当一任“太平官员”,可不容易。

  他这三年在县令的任上,真的是太太平平。

  什么事儿都没有,主要是三年都是大丰收!

  欧县令成了欧知府,温润要去庆祝一番;辛知府成了辛巡抚,也要祝贺一番。

  并且将自家的别院收拾了一番,要接待吴山长他们了。

  果然,二月十五一过,一切都走上了正轨,吴山长就带人来了府城,直接入住了将军府的别院。

  “以前都是租赁来的,不是自己家的就是怕人家房东不租了,现在买下来,你收拾得这么干净,可真是太舒坦了!”吴山长里里外外的看了个遍。

  发现这里的确是被收拾的不错。

  而且一来就有热水洗漱,热饭热菜的吃。

  并且还有一群人伺候,甚至还有轿子呢!

  “这些都是你能用上的东西。”温润跟他坐在一起吃午饭:“再有什么事情都跟我说,到了这里就跟到了家一样,孩子们的学业,我也想好了,请府城书院的几位先生,轮番来这里教导一下,他们都是进士出身,讲的好一些。”

  府城书院就是师资力量雄厚,人家最开始就都是进士出身的先生,受人尊重的很,就连知府大人,都跟他们称兄道弟。

  “好好好,一直跟府城书院没什么交往,人家也看不起咱们县城书院,若是能请了人讲一讲课,那真是求之不得!”吴山长很是高兴,不过高兴过后就有些忐忑了:“请人来,要付出什么代价啊?”

  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就请人来的,进士那应该更高傲。

  “没什么代价,无非是请客吃饭而已。”温润道:“这个您就不用操心了。”

  果然,过了两日,温润就请了人来讲课,书院里七八个进士教师,都让他请了个遍,然后在考试之前,带着所有人,以吴山长的名义,在大鸿升酒楼吃了一顿宋宴,给足了他们面子。

  要知道,这大鸿升酒楼是好,可那饭菜的价格也好啊!

  他们一般的时候可吃不起。

  一席宋宴要价一百八十两银子呢!

  这个春天一直到夏天,温润都很忙,因为要照顾吴山长他们一群人,考试的时候也要守在外面。

  有那么几个人还是来自莲花私塾呢。

  等到过了端午节,陆通神医的大儿子就带着几个人来了,都是秀才了,是要考乡试的,今年的乡试安排在了秋天。

  温润没让他们住在别院,而是让他们住在了将军府里,听王珏他们说过,若要考乡试,势必要经过书院里师长们的考校。

  王珏他们不太清楚,怎么个考校法?结果就在下课之后,遇到了一位老先生,老先生直接就提留了王瑾过来,问他:“我且问你,圣人之性,以何为本?”

  王瑾虽然莫名其妙的被考校,不过他读书刻苦,直接一拱手就回答了:“自诚明谓之性。圣人之性,必以诚为本。”

  性、命、心、情等,均是各家学说都要关注的基本概念。所谓性不只是指人性,乃是泛指万物之性。儒家最重圣人,因此言及至性,便要说到圣人之性。

  古代的时候,儒家性命等说,尚有多家解释,互不相同。

  而王瑾所言“自诚明”之句本见于《中庸》,只是此时《中庸》尚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重视程度远不及后世。

  老先生见他如此肯定地将“诚”着而重之的提出来,却也颇为所动。

  老先生又问王珏道:“诚何以尽性?”

  王珏接着答道:“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唯大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

  老先生很是满意他们的回答,又指着杨木道:“你继续回答。”

  杨木是个老实孩子,听了先生的话,就朗声道:“尽性不外二途:曰自诚明,曰自明诚。自诚明者,先尽性以至于穷理者,谓先自其性理会来,以至穷理。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会,以推达于天性也。”

  此言所说,略似于后世的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只是理论到实践,以及实践到理论,孰先孰后,却未分说。

  这种大道理,一般人是总结不出来的,但是温润来自科技发达的现代,加上他学的又是古文,研究的就是这些东西,故而教导的学生也是如此。

  但是他们是温润的学生啊!

  那老先生又问了另外两位学生问题,都回答的很好,然后他们五个在第二天,就接到了通知,让他们五个,跟另外的十几个学生一起,单独授课。

  温润趁机将陆大少爷他们几个也塞了进去,能多学点是点儿啊!

  等到过了六月,发了榜,莲花坳的几个孩子都中了秀才,永宁书院也有一半的人过了,都成了秀才,别提多让吴山长高兴了。

  “多亏了你啊!”吴山长高兴的都要哭了:“咱们信赖的县令,也该感谢你。”

  “新来的县令好相处吗?”温润还没问,新来的县令是谁呢。

  “好相处,好相处!”吴山长笑着道:“新来的县令算是我的本家了,也姓吴,是蜀中人氏,来这边也是拖家带口的,好么,头一次请客吃饭,那叫一个辛辣啊!我们都说,县令大人够劲儿!”

  温润听了哭笑不得:“口味不一样而已。”

  没必要说的那么严重啦!

  不过送走了吴山长他们,温润到是松了口气,有了这些人考中秀才,新来的吴县令,也能有个成绩了。

  不过回过头来,他还得操心其他人的乡试。

  作者闲话:

  这是补昨天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