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耽美小说>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381章 发现了好东西

  “我求得多一些,多拜一拜,心诚则灵!”温润虔诚的朝拜:“你也拜一拜,这位是金刚。”

  “啥金刚啊?”王珺抬头,看到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佛像。

  “孔雀明王,金刚佛。”温润虔诚的磕了头,告诉王珺这位的来历。

  吓的王珺也赶紧磕了个头,这位可够彪悍的,能把佛祖也吃进肚子!

  拜过了佛像,他们中午留在这里吃一顿素斋,当然,只有他们一家子,其他人出门去吃饭,留几个亲卫守着就行了。

  大概是这里总是招待客人,一切都打扫的干干净净。

  这是一个小院子,接待十几个人没问题,还有素斋可以吃。

  温润捐献了一千两银子给寺庙,他知道护国寺是经常赈济贫苦人家的,还修桥铺路呢。

  给这样的地方捐钱,他放心。

  寺庙的素斋是免费提供的,不要钱。

  倒是王珺,进了院子先找后门……。

  等到溜达一圈儿了,进了房间,扫了一眼温润挑中的这个房间:“什么破地方啊?还摆了个癞蛤蟆爬萝卜的玩意儿。”

  温润气的捶了他一下,王珺没咋地,把自己手打的生疼:“那是”玉蟾压桂”,还有一个摆件就是”蟾宫折桂”,不懂不要乱说话。”

  幸好屋里就他们俩人,要是有外人在场,还不得笑话王珺啊?

  在外面,温润很在意王珺的个人形象,做一个大将军,人可以鲁莽,但是不能无知。

  可以悍不畏死,但是不能不管不顾。

  “怎么要了这么两间房?”这吃饭也要分开吃的,男一间,女一间。

  “人家特意给安排的,两个弟弟后年就要会试了。”所以特意给安排了这两间房,里头的摆件不多,可寓意好啊。

  不一会儿两个弟弟回来了,他们去看了看素斋的伙房,那里也都是一些大师们在做饭菜,食材倒是新鲜,但是一口肉都没有。

  等一会儿送了菜来,因为知道有女眷在,来的都是小和尚,不超过十三岁的那种,看着干干净净,还很有慧根的样子。

  温润还特意道谢,等人都走了,王珺拉长了脸:“一千两银子,就吃这个?”

  “对,就吃这个。”温润把他拉过来,按住坐在椅子上,他坐在旁边:“吃吧,难得吃点清爽的菜。”

  “吃吧,大哥,这是净口素斋。”两个弟弟相互挤眉弄眼。

  小豪抱着他的朴刀,顶着脑门上的血印子,站在王珺身后说啥也不落座:“手下等着别人来换班,去外头吃。”

  护国寺外头的小吃,可比这里的素斋丰富多了。

  哪怕是一碗杂酱面也好啊,这素斋还是净口素,看着就让小豪没食欲。

  素斋也分几种,一般就是不吃肉,但是净口素是连葱蒜韭菜等物都不放的那种。

  比如这道香菇面筋,那道素烧鸡脯。

  还有一道大菜,罗汉全斋。

  “这是罗汉全斋。”温润跟他们介绍道:“把发菜、冬菇、冬笋、素鸡、鲜蘑、金针、木耳、熟栗、白果、菜花、胡萝卜、豆腐、腐竹等在砂锅中烩作一锅,色彩斑斓,滋味独特,口感香醇,食而不腻。”

  “放的东西再多,那也是菜。”王珺夹了一道素烧鸡脯,吃了两口,咽下去:“都是骗子,什么素烧鸡脯?就是豆腐做的……。”

  模仿的肉味儿,其实根本不是肉!

  “来,尝一尝这道菜。”温润才不管王珺脸色跟菜色一个色儿,给他夹菜,让他吃。

  王珺头一次就吃了一碗饭,温润倒是平常的饭量,一家人吃斋菜,讲究的很,斋菜最后也没剩下,都吃的清洁溜溜,特别光盘。

  让来收拾的小僧们喜笑眉开,这证明施主们吃得好,吃的正正好。

  忽视了一边好几个亲卫的脸色。

  吃过了斋饭,又在这里休息了一中午,听鸟叫蝉鸣,梵音阵阵……这里每时每刻都有大和尚们在念经。

  念经的缘由,什么样的都有,反正一天都不断。

  温润美美的睡了一个午觉,醒来的时候,王珺还没醒,躺在那里睡着了,还一脸的怨念表情,差点让温润笑出声,一顿斋菜而已。

  把人扒拉醒,洗一把脸精神精神。

  再穿上外套,收拾妥当了,全家人神清气爽的出了庙门,在前头的大街上走一走逛一逛。

  这回王珺精神了,温润也精神了。

  出了前院的山门,靠东边墙是卖山货摊位,锅碗瓢盆、叉把扫帚、大笤帚、筐箩簸箕,各种炊具,日用杂品,一应俱全。由金刚殿东西山墙往北分成东西两路,各摊位都支起蓝白布棚,卖什么的都有。

  而东路南头儿有一卖香面的,支着蓝布棚子,传统的香面就是当时中国式的“香水”。

  往北竟然有卖木梳的,各种木质的、牛角的大小各式梳子、篦子,应有尽有。

  更有一些梳子上,还浮雕了一些花纹,其中一把桃木梳子,很大,上头雕刻的竟然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二百六十个字。

  属于《大品般若经》中六百卷中的一节。

  “看,有卖梳子的啊?”几个人看到有卖梳子的,都有些惊讶。

  “这里的和尚,怎么可能买梳子呢?”王玫都有些被眼前的画面整懵圈了。

  卖梳子的人是一个穿着比较普通的中老年妇女,只是有些满面愁容,听到王玫这么说,也是苦笑了一下:“小妇人家里就是做这个的,别的也不会啊!”

  “那你换个地方啊?”薛家小姐也开了口:“婶子可以找个店铺寄卖也行啊?”

  “找了,庙里的大师傅给找的,但是寄卖也得给人抽成啊!”大婶道:“这都是我两个女儿做的,家里两位老人身体不好,常年吃药,我男人也是在外给人扛活,两个儿子跟着他们父亲,我家……也只有这些手艺能赚点钱。”

  “这些东西,都是父子三人在做工的时候,捡回来的边角料吧?”温润低头看了好几眼,那些梳子做的精细又灵巧,女孩子心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材料都不太大。

  但是料子好啊!

  什么红木、鸡翅木、黄花梨的都有,更有紫檀的,香檀的,甚至还有绿檀的,品种可齐全了。

  “我家是祖传的木匠手艺。”中年妇人道:“男人都会做木工活儿,女子都会这种手艺。”

  她这上头不止有梳子,还有一些木头雕刻的簪子。

  可是她一个妇道人家,只能在这寺庙门口摆摊卖一卖东西,还是各种头发上的东西,和尚们是用不上的啊!

  来往香客也没见有几个人来买。

  “你要买梳子么?”王珺只能这么想,因为这事儿吧,谁也没办法,和尚庙前卖梳子,也是没谁了。

  看这中年妇人的样子,也是迫不得已,不然谁会来这里抛头露面做小买卖呢?

  妇人又说这里的买卖是很多,可一般都是一样一样的,重样的很少,比如说有人卖炸油条,最多还有两家跟他一样卖炸油条,第四家都不会有,以免引起争端。

  这里庙会天天开,长年累月的都有人在这边做生意。

  寺庙是不管的,但是做生意的人,必须要和善,再说寺庙让人在这里做生意,肯定是提前就打好了招呼,清贫之家,有重病人之家,或者是上京赶考的清贫举子,甚至是那些代写书信的都是有秀才功名之人……总之,都是弱势群体。

  这也是为什么,护国寺这里的人都是一些平民百姓的原因,这里是内城区,能进来的平民百姓可不多,光是九门那里想要通过,就不容易。

  得有护国寺的人担保才能放行。

  “我们买一点吧?”看人可怜,几个女孩子,不管是小姐还是丫鬟都有些动心了。

  “你们帮的了她一时,也帮不了一世。”温润看着她们买了梳子,可是妇人的梳子本就是很好的东西,赚的并不多,因为价格也不贵。

  “谢谢,谢谢!”这妇人明显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个劲儿的合十鞠躬。

  “哥夫,可有办法继续帮她?”王玫看不得这样的场面,她是苦过的人,知道那种无力感。

  遇到事情,王玫还是不由得看向温润。

  “倒是有个办法。”温润摸了摸下巴:“等着,我去庙里头走一遭。”

  “还去啊?”王珺明显不想去。

  “走吧!”温润非得拉着他去。

  俩人去了庙里头,找了知客僧,求见管理大雄宝殿的长老。

  王珺的身份,还是能见到这位长老的,结果一见面,温润就说了个计划,听的长老目瞪口呆之余,也觉得可行:“只是不知道,温雅士与那位妇人,是什么关系?”

  “没任何关系,只是妹妹心善,求我俩给妇人琢磨一个出路,在下就想到了这个办法。”温润扇着扇子,一副智慧人士的样子:“那些木梳都是做工精美,又雕刻了佛经的好东西,不妨在佛前开光,卖一些平安梳、积善梳给大家伙儿,当然,希望贵寺的主持啊,长老们,写字好的那些,在梳子上留下墨宝浮雕,也能弘扬佛法……。”

  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那个卖梳子给和尚的哲理故事。

  温润用这个故事说服了这位叫榆林的长老,跟着俩人一起出去,安排了此事,那妇人其实带了很多的木梳过来,这会儿都放在了佛前的供奉台上,上头的确是浮雕了一些佛经或者是偈语,非常适合佛寺。

  “以后你家的木梳,就送到寺里头。”榆林长老感叹了一句:“你为家里不惜抛头露面,养家糊口,是个心善之人,心诚则灵,佛祖保佑你家,老人身体安泰。”

  妇人听说了这件事情,高兴的不得了,朝王珺他们一个劲儿的低头道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温润指着兴高采烈背着那些木梳,跟着榆林长老与知客僧进了寺庙的妇人:“这就是个例子。”

  “受教了。”一群弟弟妹妹们都给温润行了一礼。

  温润开心了:“好了,此事解决了,继续逛街去。”

  一群人开心的跟着走,王珺看了看他:“就你惯着他们吧。”

  “孩子们难得存了一份赤子之心,可得好好的保护好。”温润感叹了一句:“何况,这也是一个善举。”

  如果不是今天亲眼看到,他也不会相信,真的有人在寺庙门前卖梳子。

  生意是真的不好,就没想过别的?

  思想固化要不得咧!

  “嗯。”温润的话,王珺点头:“那边有几个番邦人开的铺子,去看看?”

  “去去去!”温润狂点头,他很想知道,自己这个时空,到底是公元几几年啊?

  至今为止,没有听到什么外国的名儿。

  估计是外邦人开的铺子,卖的东西都很新奇,这里的人可不少,且都是一帮一帮的,护卫和老妈子最多,主子倒是少。

  王珺他们这群人也不多,三五十个人,其他人都分散开,自己逛去吧,难得出门放松一下。

  还有很多人都趁机买东西。

  张三儿跟梁二已经带着家眷,早就脱离大部队,自己去逛了。

  这边的确是有一条街,都是番邦人开的铺子,卖什么的都有。

  比如他们一进来,就看到了一个香水铺子,那里头的味道飘出来,多少女眷都走不动路了。

  温润家的也是一样。

  一群女眷进去,一群男人傻站在外头等,不止他们,还有旁人家的也一样。

  里头只接待女眷,男士止步。

  半天才出来,一个个兴奋的不得了。

  温润也没觉得那些浑浊刺鼻的香水味道有多好闻,只是她们喜欢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钟表铺子,结果王珺不让他进去:“进去干什么?送钟,送终!这些番邦人真是不讲究。”

  温润可强不过他,只好遗憾往前走,前头是一个香料铺子,番邦的香料也很特别。

  再往前就是一些手工艺品了,有些很新奇,比如说八音盒什么的,都是玩物居多。

  等到了最后一家,也是个偏僻地方,这里卖的就是一些远渡重洋而来的花卉绿植。

  温润看了一眼就移不开目光了:“发现了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