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耽美小说>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402章 一千零一夜啊

  腌笃鲜,茨菇烧肉,红烧狮子头……一大桌子的江南菜,且是江南冬日里常吃的菜品。

  难为皇宫里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这玩意儿有新鲜的也有干菜,还真是江南佳肴。

  突兀的是老边酸菜的水饺,这是地地道道的东北风味。

  在餐桌上,皇上没提刚才那糟心的事儿,只是让人给太子殿下布菜,温润甚至亲手给太子殿下挖了一整颗的红烧狮子头,放在了太子殿下的碗里头:“殿下要多吃点肉,才能长得胖,这么瘦可不行,男孩子嘛,要健壮一些,女孩子瘦点好看,男孩子健壮才好。”

  “这个好吃,父皇和温大哥也吃。”太子殿下也让人给他们俩布菜。

  一盘红烧狮子头也就六个到八个,因为今天三个人吃饭,故而这一盘红烧狮子头竟然破天荒的放了九个。

  每一个都有拳头那么大。

  不过温润知道,他们最多一人吃俩,如果吃三个的话,他倒是无所谓,但是皇上跟太子的餐桌上,恐怕一年半载的都不会再有红烧狮子头这道菜了,这就是宫里的规矩。

  这个时候,温润才明白,为什么王珺给皇帝布菜的时候,一下子就盛那么多,因为只有三次机会,正确的说,只有两次机会。

  不盛多点儿,不够吃啊!

  “都吃,都吃。”皇上看到太子殿下一口就咬掉了四分之一个狮子头,顿时失笑了起来:“这样倒是像朕刚去江南那会儿,这狮子头的确是做的好吃。”

  “只是不知道,这狮子头是个什么来历?”太子殿下吃的香,就想知道这道菜的来历。

  父子二人还真不太知道。

  于是都眼巴巴的看着温润。

  温润都被他们俩看的乐了:“这道菜呀,还真是跟皇家有关系。”

  “哦?”父子俩一样的表情,扬了扬眉毛,好奇的很。

  “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带着嫔妃随从,乘着龙舟和千艘船只沿大运河南下时,“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资治通鉴》)。杨广看了扬州的琼花,特别对扬州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回到行宫后,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御厨们在扬州名厨指点下,费尽心思终于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一时间淮扬菜肴倾倒朝野。官宦权贵宴请宾客也都以有这四个菜为荣,奉为珍品。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繁荣,官宦权贵们也更加讲究饮食。有一次,郇国公宴客,府中的名厨韦巨元也做了扬州的这四道名菜,并伴以山珍海味,水陆奇珍,令座中宾客们叹为观止。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只见那巨大的肉团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宾客们乘机劝酒道:”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郇国公高兴的举杯一饮而尽,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名”狮子头”。一呼百诺,从此,扬州就添了”狮子头”这道名菜,红烧清蒸皆可,逐脍炙人口,成了江南名菜。”温润讲了这些,又道:“不过这道菜,并非那个时候就有了,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南北朝《食经》上所记载的”跳丸炙”,我记得应该是《齐民要术》,炙法第八十种。红烧狮子头是属正宗淮扬菜系。有肥有瘦的肉红润油亮,配上翠绿青菜掩映,鲜艳的色彩加上扑鼻的香味,光看就引动食欲,醇香味浓的肉块与汁液,是令人无法抵挡的顶级美味。”

  说的天下至尊的一对儿父子俩,吃着今天的红烧狮子头,都觉得比往日里香了不少。

  “温雅士连这么偏僻的典故都知道,真真是博览群书。”皇上对温润的知识储备真是特别佩服,这么偏僻的记载,他都能知道。

  夸奖的温润都不好意思了:“小臣只是爱吃而已,爱吃而已,呵呵……。”

  不由得想起了当年,他头一次吃这道淮阳名菜的时候,那叫一个美啊,顺便看了看店家墙上绘制的图画,以及这道菜的记载。

  他记得是因为这道菜的美味,而不是别的!

  不过一道菜,温润就能说出历史和来处,并且连最早的出处都知道,皇上惊讶的同时也是惊喜。

  “以往只知道温雅士诗词是一绝,没想到,也是一位博学之人。”皇上又夸赞了一句。

  “温雅士当然博学了,他不止学贯古今,还知道东西往事,是吧?”太子殿下美滋滋的道:“小时候还给孤讲过好多小故事呢,比《增广贤文》里的小故事还丰富,还有海外国家的故事。”

  “殿下,那个是小臣总结的一个故事书。”温润笑了笑,解释道:“起了个名字,叫《一千零一夜》,有一千零一个故事。”

  “这么多?”皇上又惊讶了:“一千零一夜,名字也有点怪。”

  “儿臣知道,儿臣知道!”太子殿下竟然兴致勃勃的举起手:“父皇,儿臣记得当年听故事的时候,都是在晚上要睡觉的时候,您知道为什么吗?”

  “父皇哪儿知道啊!”皇上没好气的道:“你那个时候,不讲故事就不睡觉,还半夜作闹,你母后没少守着你。”

  以至于当时的皇上,都没时间跟皇后说点体己话。

  “这是温雅士讲给儿臣的小故事,说西洋彼国有个国王,因为他的王后背叛了他,跟自己的情人联手,差点将国王的王位掀翻,故而国王废后,可又不想娶新的王后,生怕重蹈覆辙,怎么办呢?他就今天立一个王后,新婚之后第二天,让王后处理宫务,然后就杀了王后,这样不断的有新王后被娶进门,也不断的死王后,彼国很多姑娘都深怕自己被立为王后,因为当了王后就等于是去死了,有一个聪明的姑娘就想了个办法,她挺身而出,给国王当王后,但是在新婚之夜,她给国王讲了个故事,只是故事还没讲完,天就亮了,国王想知道故事的结果,就没杀她,让这个新王后处理公务,自己去上朝了,等到用午膳的时候,新王后说了故事的结局,可是当天晚上,新王后又讲了一个故事,依然是没讲完,天就亮了,国王又如同昨天一样,打算延后处死新王后,就这样,姑娘讲了一千零一个故事,也跟国王生活了一天零一天,最后一天讲完了故事,国王被她感动了,没有杀了她!”

  “这个的确是小故事书名字的由来。”温润道:“如今有不少番邦外商在各处做买卖,有些故事还挺有趣,小臣家里有个私塾,教导的都是小孩子,故而一些小故事很受欢迎,同时也有开启智慧的意思,让他们不至于比旁人少见识。”

  农家子弟,在古代是属于寒门之列,自古寒门难出贵子。

  就是因为他们的见识,不如那些大家子弟广。

  于是温润就弄了这个小故事,从小给他们开拓眼界,各种寓言,希望孩子们能赢在起跑线上。

  哪怕不能赢,也不能落下太多。

  说的皇上直点头。

  他们在吃饭聊天的时候,公主所里,大公主跟二公主也在吃饭,只不过她们用的却是宫里头的制式饭菜。

  因为是冬日里,冷得很,故而每一顿饭食,都有肉类,且是牛羊肉。

  今日的饭食,同样有红烧狮子头,也有清炖牛肉和羊肉汤,以及那道老边酸菜的水饺。

  如今姐俩个喝着羊肉汤,听下头的小太监在绘声绘色的学着东宫的现场。

  “那孟翰林真不是个东西。”二公主一听就知道,孟翰林完蛋了,不由得小脸上就带了幸灾乐祸的表情:“父皇肯定饶不了他。”

  “何止,包括他后头的人,也要被拉出来。”大公主想了想:“让人继续注意,看父皇安排了什么人,继续教导太子,再有,看看是谁最后能主要教导太子。”

  “是。”

  大公主手下自然有人帮忙,皇后娘娘虽然去的突然,却留下了不少忠心耿耿的人手给三个孩子。

  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内宫,由大公主接手。

  二公主太小了,只管吃喝拉撒睡就行了。

  “大姐姐,何不请温雅士教导大哥哥?”二公主喝完了羊汤,吃了一口菜,提议:“他人好,肯定会好好教导大哥哥。”

  “人好有什么用?这件事情只能父皇自己开口,旁人提议都不可。”大公主叹了口气:“且温雅士只有举人功名,又是与人结契之辈,就算千好万好,父皇不开金口,其他人推荐都没理由,毕竟你大哥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你看看父皇安排给他的都是什么人?翰林掌印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等,就连那个孟翰林,都是进士出身,还是亚圣之后,温雅士有什么呢?举荐他的人,很容易被人攻讦说是居心不良,除非父皇自己安排,皇上亲自开金口,那叫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倒是希望,温雅士来教导你大哥哥,起码我放心。”

  “大姐姐,万一父皇想开了呢?”二公主却道:“也不是没有机会,你看看他先前用的都是什么人?个顶个的好,结果呢?你也看到了,他肯定生气呀!那么再挑人,还会那么固执么?”

  “说的也是。”大公主茅塞顿开,看着美滋滋啃骨头的亲妹妹:“从明天开始,你跟着我学习,人手慢慢的过到你手里。”

  二公主知道大公主的意思,脸上天真的笑容消失了,变成了不太符合她年纪的成熟表情:“大姐姐,这是何意?你我亲姐妹,没必要吧?”

  “你别多想,你才几岁?我多大了?”大公主苦笑了一下:“明年及笄,再有五年我就得出宫下降,我离开了宫里的事情,就得靠你了,等你大一大,你大哥哥也要迎娶太子妃了,到时候,你再把这些过到太子妃的手里头,就差不多了。母后留下的人手,那个时候也剩不下多少了。”

  实际上,皇后娘娘的人手也真的不多,但关键都是在重要部位。

  这就足够了。

  “大姐姐……。”二公主瞬间明白了,大姐姐这是给他们三个的未来打算。

  “少跟我撒娇,在宫里头,容不得你慢慢长大了。”大公主看着才留头的二公主,眼睛有些红:“如果母后还在的话,我绝不这么逼你。”

  可惜,母后已经不在了。

  温润用了一顿御膳,又跟皇帝父子俩调侃了一顿西洋之事,比如说十字军东征,这个就是很好的话题,涉及宗教以及各国混乱的制度,让身为天朝上国的至尊父子俩开了眼界。

  又不涉及敏感话题。

  加上十字军东征又不是一次两次,话题可以延续很长时间。

  “咱们这边的宗教,不管是哪个,都没什么权力的,且多数都是劝人向善的宗旨,甚至如果哪里有了灾荒,一些寺庙道观的还会配合当地府衙赈灾,安抚灾民,以及火化一些遗体,这都是好事儿。”温润道:“而西方国家不同,他们一般国王继承王位,还要教皇亲自给戴上王冠才算数,一年的税钱也得分给人家一些,故而他们那里没有什么寺庙道观,只有教廷,宗教朝廷的意思。”

  听的皇帝太子,这对儿天家第一的父子俩,那叫一个感兴趣啊。

  反正到了宫门口要下钥的时候,都有点舍不得放温润走了。

  “小臣得回去,不然您那王大将军肯定不放心,他不是不放心宫里,是不放心小臣的身体。”温润苦笑了一下:“小臣今日进宫,没打算过夜,也没打算待太久,这衣服都厚的很,可见小臣是很怕冷的,江南人到了塞北,果然需要调理几年才能适应这样的气候。”

  “说的是啊,朕去了江南几年,都无法适应那边的气候,到了冬天湿乎乎冷飕飕,雪沫子一大堆,风一吹都打旋儿,可就是不成片的下。”皇上也乐了:“回去吧,让人好生送出去,温雅士,有空闲了,朕再招你入宫。”

  “是,多谢皇上体谅。”温润行了一礼,又跟太子殿下告别,这才施施然的被送出宫,宫门口那里,王珺站在温润的马车前,看着他出来,脸上难得露出来一抹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