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耽美小说>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411章 哪个虫儿敢作声

  太子殿下还真的自己拟定了课程表,并且按照规定,五天休一日。

  一个月按照三十天来算,多出来的那一天,也休息。

  温润第二天不用去宫里,因为第二天休沐日嘛,太子殿下要跟皇上商量课程表的事情,王珺也休沐。

  俩人没事就在家休息了一日,温润还抱着俩小闺女玩了一上午。

  俩孩子现在白白胖胖,可可爱爱的不得了。

  温润看着两个小宝贝儿,突然有些感慨的道:“将来也不知道跟了谁家的小子,想一想就舍不得。”

  王珺都被他给逗乐了:“她们才多大?最少十年之后再考虑此事。”

  温润瘪嘴:“妹妹出嫁,我就不信,你心里头舒坦?”

  “不舒坦。”这是实话:“她出嫁的时候,我都想揍刘奎那小子了。”

  但是没下得去手,终究是要嫁人的么。

  这个时候,张三儿跑了进来:“有翰林学士黄品,黄庆金大人来访。”

  “翰林学士?”温润懵圈了。

  翰林学士,是古代的一个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

  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

  北宋时期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

  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朝的时候,因为重文轻武的关系,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

  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故而才有了“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

  这位相当于是预备阁臣,又是天子近臣,更是翰林院的首脑人物。

  “我们家,跟黄学士没有什么关系吧?”翰林学士,这个人都没见过面,也没听说过大名。

  毕竟他们之间好像产生不了什么交集。

  他们家乔迁之喜和嫁妹妹的时候,都没给发帖子,不然早就关注他了。

  毕竟是有着“储相”之称的翰林学士。

  人家既然上门了,那就得见一见啊!

  温润喊人过来,换了一身见客的衣服,去了前头的厅堂。

  大将军府的底蕴薄,但是有圣宠啊,厅堂里的布局,一般人看了也会心下揣测三分。

  这位黄大人也不例外,他本是储相,差一步内阁,故而比旁人更怕皇上看他不顺眼。

  所以看到大将军府这样的布置,脸上本来有七分怒气,如今也就剩下三分了。

  温润出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一个中年文人大叔,正在看他们家多宝阁上的青铜爵,这玩意儿他们家也就有一对儿,还是皇帝赏赐的宝贝。

  也就用丝绸擦一擦,还得是王珺或者是温润来,其他人不许动。

  “可是黄学士?”温润赶紧跟人打招呼:“下官温润,见过黄学士。”

  “温雅士客气了。”黄大人回礼,俩人落座之后,有人上了茶水点心。

  寒暄客气还是要走个过场的,只是黄大人貌似有些迫不及待:“你我同朝为官,又都是东宫的讲师,理应同气连枝才是。”

  这话说得,温润一头雾水,但还不能追问,毕竟不熟悉。

  “好说,好说。”温润也没在古代的官场上混过,以前的工作环境简单,这会让他跟人聊天打太极,他还真不怎么会。

  这位黄大人说了一些话,就告辞离开了,搞得温润莫名其妙。

  王珺回来了,他就跟王珺说了:“这叫什么事儿啊?”

  “还是有什么,咱们不知道的呗?”王珺也只能这么猜测。

  第二天温润进宫,发现东宫人还挺多。

  太子殿下的斋宫今日没开,在东宫的正殿上,来了七八个人,太子殿下坐在正位上,面无表情的看着下头的人。

  温润到了的时候,这帮人也到了。

  太子殿下不给他们开口的机会:“既然诸位都这么早来了,那就先用些早点吧。”

  说完一挥手,阿吉总管带着人开始给他们上早点。

  这里没有正儿八经用膳的桌椅,都是一个太师椅配了一个小几,一人一碗米粥,一碗小菜,一个鸡蛋羹,一个咸鸭蛋。

  简单是真简单,但是温润吃的还不错。

  阿吉总管在给他上早点的时候,小声提醒他:“这帮人是来找茬的,不满意课程表。”

  因为人多,加上宫女太监的,一时也没人注意温润这边。

  温润得了提醒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课程表。

  他就说么,没那么容易就按照课程表来上课。

  毕竟课程表是他跟太子殿下俩人拟定的,下午的课程,更是太子殿下自己规划出来的内容。

  给太子殿下上课的人,这七八个都是。

  没道理他一个人说了算,这七八个就没意见。

  现在看来,平时不露头是不露头的,关键时刻,要展现一下存在感。

  早点也就那么点东西,吃过了之后,又撤了下去,上了茶水点心,点了熏香给大家伙儿去去饭味儿。

  倒是太子殿下,依然面无表情。

  温润觉得这孩子挺可怜的,大概是不知道要用什么表情来面对这些所谓的“师傅”们,于是只好摆出来一副面瘫脸。

  他要是二十岁的年纪,还能说是个小酷哥。

  偏偏他才十岁左右,看着就是个小孩儿装大人。

  怪不得这些师傅们,没有一个服气太子殿下的,他太小了点儿。

  果然,这会儿早点也吃了,茶水也喝了,该谈正事了。

  第一个开口的就是昨天见过的黄大人,他是翰林学士。

  温润昨天打他走后就派人去查了查这位黄大人,一打听就都知道了,这位黄大人厉害的不得了。

  先帝时期的进士出身,且是探花郎。

  外放的时候,就是一任学政,然后是一任巡抚,起跳的高。

  回京之后就在翰林院里养望,是皇帝看中的人,作为储相,这位的分量可不低。

  他是这些师傅们的领头人物,但是温润来了几次,跟太子殿下聊了好长时间,太子殿下根本连提,都没提这位黄大人。

  他也没见过这位黄大人来东宫授课。

  “听闻温雅士制定了课程表?”黄大人一开口,就直指核心问题。

  “课程表是孤拟定的。”太子殿下也开了口,直接堵了回去。

  黄大人一噎,随后就不高兴了:“太子殿下年幼,指定的课程,有可能是随心喜欢的内容,但学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黄大人教育人很有一套,说的头头是道,教训的太子殿下一个字儿都反驳不了。

  又有人开口:“且制定课程表,我等均为太子殿下的授业师傅,为何不寻我等商议?”

  几个人七嘴八舌的表态,无非是觉得温润刚来,就独断专行,还怂恿太子殿下制定什么课程表,简直是无视他们的存在。

  温润也不能说,太子殿下说没你们什么事儿。

  制定课程表的时候,不用你们参与吧?

  再说了,这些人平时他真的没听太子殿下提起过,哪怕是有一个人,对太子殿下尽心竭力,也不会让太子殿下被一个区区孟翰林欺负的连课业都给耽误了。

  现在舔着脸说自己关心太子殿下?

  温润顿时护短的小脾气就爆发了:“诸位,你们既然如此关心太子殿下,可知道你们授课的时候,理应很认真才对,那么请问,你们都给太子殿下讲了什么书?太子殿下理解的如何?可有释义……?”

  温润爆发了,问的问题都特别犀利,甚至全方位的为太子殿下考虑,包括太子殿下的身心健康,连眼睛的护理问题都抛了出来。

  更有实践操作的问题。

  “太子殿下贵为储君,如何能操持什么?那是贱业!”有人不爱听温润这么长篇大论的把他们都一次性压倒,就开始用太子殿下的身份说事儿。

  “何为贱业?”温润大怒,大声地反驳:“太子殿下可事必躬亲,哪怕在东宫种点地,也能体会什么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境,而不是光在嘴上说一说,种地怎么就是贱业了?太子殿下杀人都行,杀一只鸡怎么就不行了?连鸡都不敢杀,以后还能不能杀人了?”

  温润这话说的太彪悍,一群文人如何能开口杀鸡闭口杀人?

  太子殿下倒是兴致勃勃,他还真没杀过鸡。

  刚才温润说了,要“事必躬亲”,种地放羊,杀鸡宰鸭子的,这都是普通人家有的生活内容,他呢?

  太子殿下说好听了是储君,说不好听了就是个温室的花朵。

  在东宫里他能学的东西有限,什么体察民情都跟他没关系。

  “这样培养起来的储君,日后可真是”何不食肉糜”了。”温润觉得皇家教育有问题。

  教导的所有人都高高在上,空中楼阁一般。

  皇上要不是有江南的从军经验,也是个五谷不分的家伙。

  要说辩论,他们怎么能说的过温润?反倒被温润一顿教训。

  太子殿下十分高兴,他也觉得温润说的有道理。

  几个人十分不服气,却不知道怎么说才能反驳温润的话。

  “温雅士只不过是诗词见长,能有什么教导太子殿下的?”有人开始口不择言,质疑皇上的选择了。

  温润扫了那人一眼,抬腿就在隔壁的书桌上,提笔写了一首诗:“我虽然是诗词见长,但也并非教导不了人,莲花私塾是我一手创建的,如今也有三五十个举人了。借太子殿下这尊多宝金蟾,以物喻人。”

  恰好那人背后的多宝阁上,放着的是一只金蟾,乃是多宝金蟾。

  写完了将毛笔一丢:“诸位跟我计较,无非是因为你们无法掌握太子殿下的动向,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衅,太子殿下的课业重要,还是你们的面子重要?教导太子殿下不用心,还指望太子殿下尊重你们?”

  “我们怎么不用心了?”

  “若是用心,怎么可能有孟翰林之流?”温润嗤之以鼻:“殿下,我们去斋宫,今天我们看看都有些什么书籍,需要太子殿下您学习的?”

  “好啊!”太子殿下起来就跟着温润走了,看都没看一屋子的师傅。

  一个个的面面相觑了半晌,黄大人过去,拿起了温润写的那首诗。

  只见上头写着: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好大的口气!”黄大人顿时倒吸一口冷气。

  他们七八个人,哪个不比温润出身高?年纪大?

  结果呢?

  “我们去找皇上做主!”

  “对,找皇上去。”

  于是一群人,在皇上休沐的时候,找皇上给他们做主。

  皇上看着一群义愤填膺的人,不由得冷笑:“既然你们这么关心太子殿下的课业,朕问一下诸卿,太子殿下十天之前,读的是什么书?哪一节?可有释义?”

  众人噎了一下。

  他们给太子殿下讲课,无非是一些子曰诗云、之乎者也。

  按照他们心目中储君的标准来规定太子殿下的言谈举止。

  可是他们这些人,一没有统一的教学规划,二没有坐在一起交流过,怎么知道各自都教了什么?

  而且十天之前,那么远的事情,谁记得啊?

  “朕信得过你们,才安排了你们去教导太子殿下,结果你们给朕来了一个一问三不知?还怪温雅士制定课程表,他制定课程表,但是填写内容的是太子,朕也首肯了。”皇上生了气:“本以为上次的教训够了,谁知道你们还不知足,既然如此,以后不用去东宫了,太子殿下暂时有温雅士教导。”

  一群人跪下请罪:“请皇上息怒!”

  知道自己光顾着扒拉自己的那点小算盘,忘了教育太子殿下才是他们去东宫的主要事情。

  只想着跟太子殿下拉近关系,最好是让太子殿下听自己的,结果不止太子殿下对自己不满,连皇上都生气了。

  可惜,明白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

  温润跟太子殿下的确是研究读个什么书,不能老是乱七八糟的一起来,那样太子殿下非得记混了不可。

  不等定下哪一本书的时候,皇上那边来人说了,一起用一顿御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