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耽美小说>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446章 我做的!

  王瑾的婚事同样顺顺利利,温润看着俩人拜堂开心得不得了。

  因为是同辈中人,王珺跟温润是不能坐在堂上的,堂上放着的是王瑾父母的灵位,王珏成亲的时候,也是如此。

  众人都知道老王家没有长辈在,以前说话算数的就两个人:王珺跟温润。

  如今说话算的就要加上两个人了,那就是王珺、温润、王珏和王瑾。

  毕竟两个弟弟成亲,是从大将军府出发,接了新娘子回了大将军府。

  代表大将军府没有分家,两个弟弟依然是在哥哥的管辖范围内。

  不过,现在不分家,不代表以后不分家。

  热闹过了,顺顺利利的送入洞房,然后开席开始吃喝,温润也松了口气,不一会儿新郎官出来,挨个敬酒。

  这两场婚礼,也算是让两个弟弟打开了一些人脉关系。

  毕竟这是他们的婚礼,随礼的喜册都在呢,上头有人随了礼,他们俩日后在人家有喜事的时候,就得登门去随礼,这就是最初形成的人脉关系,以后礼来礼去,熟悉了就是友好关系,再好点儿,姻亲故旧,这就成了关系网。

  要怎么维护这张关系网,就是两个弟弟的事情了。

  那个时候,王珺跟温润就不会再管他们啦!

  不过这场喜宴却跟上一场不同,上一场都知道他们家还有一场要办,故而没几个人会闹腾,都想着安静点吧,那个时候温雅士看着就像是个一摸就爆炸的猪尿腑。

  现在么,反正今夜过后,老王家也没什么事情在短时间内忙碌了,不由得就有人起哄,非得要让温润作诗一首不可。

  认识的人都知道,温雅士作诗,别具一格!

  尤其是平时玩的好的张寅,这家伙本来就是个文武兼修之辈,又特别喜欢老王家的文武全才:大哥是大将军府,两个弟弟是进士,契弟也是个雅士。

  这家伙就高兴,跑前忙后的没少打点出力,这会儿起哄也挺出力:“好歹是最后一个弟弟成亲,又是进士,温雅士也得表示表示,大家说,对不对?”

  “写一首好诗,我们就不灌新郎官儿好酒了,不然的话……?”金大雅也跟则起哄,手里头还捏了一只酒盅。

  其他的名士才子们,一看有人起哄,就跟风一起举起了手……别看他们酒量不咋样,可是人倒是挺多。

  能来的都来了。

  一个是给温雅士面子,另外就是给王瑾面子。

  王珏成亲的时候,他们也来了,但是没敢闹。

  现在嘛,再不闹就来不及啦!

  于是一个个的喝了点酒就胆儿肥了,仗着人多势众,开始起哄了。

  其他人没办法,唯有把温润请来,王珺跟着就来了,但是王珺也没办法,这些文人们都是温润请来的客人。

  “那在下献丑。”温润一看这是闹起来了,不摆平不行啊,不由得一头黑线的应承了下来,那边马上就预备好了笔墨纸砚,还抬来了一个桌案。

  温润看了一眼就哭笑不得:“竟然齐备了!”

  原来那桌案上,宣纸被铺开,两边放了一对红木镇纸;笔挂上七八支适合写字的毛笔挂的可全乎了;砚台里有磨好了的墨汁儿;一块已经用了一点儿的京墨,正放在一边,一看就是刚用过的……不用说,就差人上来写字了。

  “来吧,温雅士!”

  “温雅士!”

  “温雅士!”

  一个个起哄还带喊口号的,温润不由得乐了,这都是他带坏的习惯呀!

  自己带坏的习惯,自己跪着也得执行。

  算了,写就写吧,抄诗词又不是第一次,不过要琢磨一首,适合老王家风格的诗词写上来。

  想了一下,将现代诗词掐头去尾,凑了一下,终于写了出来:

  峨冠博带朋满座,耳热酒酣意气豪。

  丈夫一啸安天下,破敌收边赖我曹。

  “好,好,好!”看到这首诗词,第一个喊好的不是带头起哄的,是过来看热闹的张炳大人:“温雅士文采不减当年!”

  他们算是老熟人了,且张炳也的确算得上是温润的长辈。

  “张炳大人客气了。”温润自谦,这位大人的文采也十分惊人,就是偏爱竹子这一块,这辈子子是改不了了。

  听鲁明说,他们家连吃的糖,都想要个竹子口味的,跟大熊猫似的,爱竹如命,如今温润的竹叶茶,每年都给他送去两罐。

  用的罐子都是特别制作的竹子罐儿。

  众人一阵叫好,这首诗都轰动了。

  好不容易,喜宴结束了,温润已经笑僵了脸蛋子:“终于办妥了此事,我以后不愧对任何一家祖宗了。”

  “你本来就不愧对任何人。”王珺给他捏了捏肩膀子。

  “哎呀!”温润这个疼啊:“你下手轻点儿,我这是肩膀子,不是你手里的刀柄子!”

  捏那么重,感觉要被捏坏了。

  “我都没用劲儿,你这僵硬的厉害,揉捏开了就好了。”王珺也会两下子,给温润捶捶打打了半天,温润舒服多了。

  “今天那些读书的要干什么?还逼着你写诗。”王珺记恨着呢。

  “他们呀,一群酒疯子,文人没几个能喝大酒的,偏偏十分羡慕诗仙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总觉得喝多了就有灵感了,实际上他们喝多了要么呼呼大睡,要么撒酒疯,就没有一个能吟诗作对的!”温润十分恶劣的评价那群家伙:“千古就出了一个诗仙李白,没第二个人了。”

  “诗仙李白我知道,爱喝酒的那个嘛,听说他是喝多了,看到池塘水面上的月亮,就去捞,结果自己跌进了池塘淹死了。”王珺还知道诗仙李白:“你说一个诗仙爱喝酒,文人雅士们就跟风喝酒,要是爱喝尿怎么办?都跟着去当夜壶?”

  温润一下子笑喷了好么!

  “这话不许说,谁爱喝尿啊?”这话说出去,会被人认为是找茬儿,喝什么也不能喝尿啊?

  纯粹是跟人抬杠好么。

  俩人休息了一会儿,还得继续忙,这客人有的走了,有的没走呢。

  等到很晚了,他们俩才躺在炕上的被窝里,简直是太累了,温润嘟嘟囔囔:“我都不想动弹了。”

  王珺好奇啊:“嫁妹妹的时候,你可活跃了,在刘家简直不想走,怎么这次觉得累了呢?”

  那个时候的温润,按照他的话来说,就跟磕了仙丹妙药似的,精神百倍!

  “嫁妹妹是往出送,能一样吗?那个时候我可是娘家贵客!”温润往他怀里钻:“现在我是娶弟媳妇儿,让人家进门的,明天还得给爹娘上香奉茶……不一样的啦。”

  王珺想了想,好像是不一样,刚要继续聊天,结果就听见了小呼噜,低头一看,这人已经累得睡着了。

  算了,不一样就不一样吧。

  把人团吧团吧,搂着睡了。

  虽然五月份了,但是晚上依然有点冷,故而俩人盖了一床很大的蚕丝被,睡得一塌糊涂。

  幸好两个弟妹都在家里住了不短的时间,知道没事的话,大家起码会在辰时的时候才起来,而不是卯时。

  先去了祠堂,祭拜了先人,又敬了茶,正好两个弟妹都在,一起写入了族谱。

  他们家的族谱很厚,可里头的内容很少。

  回头就赶紧去饭厅吃饭,这顿折腾,大家都饿了。

  老王家的早饭向来都是怎么简单怎么做,结果今天王瑾跟新媳妇儿刚坐下来,就有人端了两碗银丝鸡汤面过来,让俩人一起吃了。

  偏偏这银丝鸡汤面上头,还卧了两只鸡蛋,一吃下去,竟然是双黄蛋!

  “这是嫂子做的吧?”王何氏一口就吃出来了。

  “是啊是啊!”王薛氏笑着道:“为了这碗面,我老早就起来了。”

  按照家乡的规矩,新婚头一日,要夫妻二人同吃银丝鸡汤面,上头最好卧着一双黄的鸡蛋,表示夫妻永远缠缠绵绵,恩爱白头不分离。

  而这碗面,最好是嫂子给做。

  是关系很亲近的嫂子才可以。

  王何氏吃的美滋滋,吃了半天才想起来,抬头问了一句:“那嫂子你们的面,谁做的呀?”

  王薛氏一愣,看向了王珏。

  她一个新嫁进门的媳妇儿,还真不知道,吃的那碗面是谁做的!

  “嫂子也不知道?”王何氏一看王薛氏的表情就明白了。

  王薛氏脸一红:“当时太忙了,吃了面就赶紧的回去收拾东西,毕竟你们随后就要成亲,我、我没问。”

  其实是当时气氛太好,她不想破坏,就没问。

  谁都知道,老王家没有长辈,都是平辈,嫂子也有几个,可说起关系来,还真没什么关系。

  月姑不可能,她怀孕在身,连喜事儿都没敢惊动她,只负责看热闹和吃席,还得有人陪着,陪着她的人,就是梁二的妻子琴娘。

  琴娘在这里最大的作用,就是看守各个孕妇和孩子们。

  也累得够呛呢!

  而且琴娘也不会做这么好的银丝鸡汤面。

  “吃饭,吃饭!”两个弟弟赶紧低头吃饭,一个给媳妇儿拿了个煮鸡蛋,一个给媳妇儿夹了一筷子的卤牛肉放在了面碗里:“吃吧。”

  两个弟媳妇儿面面相觑,温润轻咳一声,有点窘迫的宣布:“那面是我做的。”

  两个弟媳妇儿惊讶的看着温润,温润一摊手:“我也是没办法,其他的可以请人来担任,无非是欠个人情的事儿,可这个就真的没人可以做了……这又不是成亲当日,那么多宾客,随便拉个人来就能凑数,我只好自己下厨做了这个,正经学了半个月呢。”

  其实只有面条是他自己和面擀的,煮面啊,汤汁和卤子,连鸡蛋都是人家挑好了给他放上去的,就算是这样,温润还是忙活了半个月才做好这一碗面。

  “啊?”两个新媳妇儿都惊讶出声了。

  温润越发窘迫:“啊什么啊?”

  “不是,谢谢哥夫。”王薛氏立刻就道谢:“弟媳妇儿知道这是哥夫的一片好心。”

  此事只能家里人知道,外人可不能说,话说哥夫的手艺不错啊。

  她不知道内情,温润就当自己会做面了:“行了行了,吃饭吧!”

  王珺给他把鸡蛋剥了壳儿:“这两日先在家休息,回门之后,再谈其他事情。”

  “是,大哥!”嗯,王珺说话简洁,两个弟弟只有点头的份儿。

  两个弟妹就更不用说了。

  温润吃过了饭,被王珺拉着在外面走了一圈儿,看了看府里头收拾的情况,然后就被王珺拉回来,躺炕上补眠。

  睡到午饭的时候,王珺把人挖起来,洗漱过后,只吃了一点午饭,就又遛弯消食,然后回去继续睡。

  下午才起来,这次是洗了一把脸,精神了,这才有闲情逸致,坐在窗下,看庭前那几株已经盛开的花树,闻着一股淡淡的花香,喝着自己喜欢的红茶,吃着自己喜欢的糕点,舒服的差点呻吟出声。

  这才是他想过的日子。

  可惜,这个日子暂时还不能这么过。

  “账册子都理好了。”张三儿过来了:“老家的客人,明天就要走了。”

  “他们不再多待几日了?这京城也没逛多少。”温润知道,能走的就是老家来人,都分散开住着呢。

  “不住这里了,说京城太严肃,他们觉得压抑,而且京城这春天干燥的很,赶紧回南边儿去,还是老家的水土养人。”张三儿哭笑不得的道:“老卒们有的想孩子了,想媳妇儿了,想啥的都有,说看着咱们全家都好就行了,何况明日是鲁明他们商队起航的时间,都约好了。”

  “那就都送走了吧,记得带点土仪给大家,来一趟京城,可不容易呢!”温润道:“咱们有准备的吧?”

  “有的,有的,一人一份京绣的腰带,两个荷包,还有京中有名的酱菜,各种油炸的果子和点心,以及这边有名的蜜饯果子,都是能放很长时间的东西。”时间短了可不行,没等到家都坏掉了。

  而且包装要仔细,不能受潮发霉,那样也不行,所以所有的东西都是包了防水油布的,里头是牛皮纸,再裹上粗麻布,内里是原色的细麻布,再里头就是各种软包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