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耽美小说>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517章 春祭之前

  没有问题为什么非得要入府啊?

  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呢么。

  大将军府要是能那么好近,都入府了。

  后头早不知道被莺莺燕燕的挤满了几个宅院。

  一看这么多人都对付她一个,月姑干脆一甩袖子进了门,门一关,你们爱等不等去吧,老娘不伺候了。

  温润派人出去,他们也不知道,毕竟大将军府来来去去的人不少,买菜的,割肉的,还有去买零碎的生活用品的,更有休息的小年轻出门溜达的,夹带一个出门报信的,他们根本没办法。

  何况在东角门那里,还有两个挑担的货郎,一个卖胭脂水粉的,一个卖针头线脑的,有几个大妈婶子的在挑东西。

  自家用胭脂水粉的少,用针头线脑的时候多。

  西角门那里还有七八个挑柴的来送货……。

  可以说,大将军府的一切忙碌,跟他们没有一点关系,想等就等,无所谓啊,每天来等大将军的人也不少,能不能见到,可就两说了。

  温润还安排了一下家里春耕的事情。

  按照本朝的传统,春秋两季,农忙的时候,佃户们的饭食,应该是东家提供嘛,故而温润这边安排人手,制定了菜单。

  北方这边主食是面,很少吃米。

  所以主食就是粗粮馒头,细面的不行,供不起,也不敢给提供,你家吃细面馒头,你让别人家的地主老财,给佃户们吃什么?

  菜也就俩,一个肉菜,一个素菜,汤要么是蛋汤,要么是瓜菜汤,反正油水足一些就行了。

  温润舍得花钱,他们家的肉菜,就真的是肉菜,红烧肉,清炖鸡的,油水足,干活才有力气。

  刚写好,让月嫂派人发出去,不止是京城的庄子,直隶山东那边的都得送到:“正好,有什么事情,跟三哥说的,写一封信过去,三哥这都走了快一个月了,到那里也是忙得很,估计也得想家,想孩子。”

  这个时候,就不能说想老婆,会被人说道没出息滴。

  “想啥,春耕过了就回来了。”月姑倒是不想丈夫,她偷偷的告诉温润:“老爷,大将军要回来了,门口那还没走呢。”

  温润一听,来了兴致:“看热闹去!”

  月姑无奈的道:“真的不是亲戚吗?”

  “是不是亲戚,我在老王家十几年,能不知道吗?”温润都乐了:“别担心。”

  他是一点都不担心的,老王家的亲戚是没有,就算是有,十几年不联系的富贵亲戚,到底有没有亲情,那就不一定了。

  再说了,老王家的户籍上,也没什么亲戚记载。

  古代这一点是要有的,不然抄家啊,夷三族啊,诛九族的,都得有个凭证。

  总不能随便抓人就说是人家的亲戚,受到牵连,要真是亲戚还好了,要不是,人家平白无故的凭什么受牵连啊?

  温润趴在门缝那里往外看。

  王珺正好回来了。

  王大将军是去上差,甭管是在哪儿,只要上了差,大将军就得有个大将军的样儿。

  按照规矩,武将除非是七老八十身体不好了,否则他们一概骑马,亲兵护卫们也一样,所以大将军府开销最大的不是人,是这帮四条腿的宝贝们。

  光是草料的费用,和马夫的工钱就不少。

  虽然说朝廷也会贴补一些,但要想养好马匹,就得尽心,不然养不好,马匹没耐力,如何骑着打仗啊?

  这边儿王大将军领着人,骑着马,一股子的彪悍气息,回到了自家,刚到门口,看到那边又有人又有车的,不由得问了一句:“干什么的?”

  门子过来开侧门,一听大将军的问话,立刻就告状了,说是来投亲的,结果家里都说认错了门,还不走了:“月姑嫂子说了,不许他们进门一步,就在那头等着,还不许他们堵家门口。”

  “亲戚?”王珺冷笑一声。

  正好那群人过来七八个男的,领头的一个,看着像是主事的模样。

  王珺不等他们开口就大声地笑着道:“本大将军的亲戚,就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了,其余的都是至交好友,原来的亲戚们,不是死了就是散了,本还有一门好亲戚,结果他卖了本大将军去军中,又想将本大将军的小妹送人做童养媳,断的干净,十几年没见,不知道死活,宗祠里族谱都没他名字!”

  他不知道这帮人的来历,唯一能跟老王家挂钩的就是那个二伯了,谁知道是个什么情况?

  先把路都给堵死了。

  王珺说话,可比温润和月姑直白多了。

  那些人过来认亲不是,走,更不是了!

  王珺才不管那个,侧门一开,直接骑马进去了,身后跟着的一大群人,吆喝一声,也跟着进去了,侧门一关,完事儿!

  王珺一进来,就看到温润站在一边笑的身体都软了。

  “笑什么呢?”下了马,丢了缰绳给小豪,自己凑了过去。

  “笑有的人啊,真是不知道怎么说好了。”温润乐呵呵的道:“来之前也不打听打听,咱们老王家的亲戚,都是个什么样儿!”

  在江南的时候,亲戚就闹过一回了。

  这会儿还有人上门来认亲,这不是找死么?

  “一群不知道所谓的人。”王珺拉着温润的手往里头走:“过几日要上山拉练,可能要几日才回来,你自己在家多当心,如今选秀在即,不少外人涌入了京城,以后出去,多带点人手,不能欺负人,也不能让人欺负了。”

  “知道了。”温润点头:“出去的话,看能不能挖到野菜?”

  “这个时候还没野菜萌发呢!”王珺乐了:“这才二月末,等过了清明,开江开河了再说吧。”

  北方清明还下雪呢。

  南方清明倒是能吃野菜了。

  等到吃晚饭的时候,月姑趁着上菜的功夫,跟他们说,门口那伙人走了。

  去哪儿了不知道,反正是离开了。

  “好事儿,免得在咱们家门口,跟摆摊儿似的。”王珺讨厌那些人,什么亲戚?他家亲戚就那么几个,一手都数的过来,还亲戚?

  “走了就行。”留在门口,温润恐怕睡觉都会惦记。

  两口子没当一回事儿,不过么,因为要出门去山上拉练,王珺第二天休沐在家,夫夫俩本来挺休闲的,结果王玫跑了回来。

  “妹妹怎么回来了?这么急?”温润见到王玫的时候,王玫气喘吁吁的,明显是下了车就一路往家跑:“我听说,咱家来亲戚了?”

  “亲戚个屁,都是骗子。”王珺没好气的道:“你又不是不知道,咱们家哪儿来的亲戚?别扯淡了。”

  王玫松了口气:“没有就好,没有就好。”

  夫夫俩都没问,她怎么那么快知道的消息。

  第二天王珺就出门去了,温润开始预备春耕的事情,同样的,宫里的太子殿下,也在准备春耕的事情。

  温润看他一点都不忙碌:“不是要去春耕吗?你怎么不准备一下?衣服得方便一些的吧?这广袖长袍的也不适合下田啊?”

  “先生,我又不是没下过田,这点道理还是懂的。”太子殿下无奈的一摊手:“但是在耕耤礼的时候,是有很多讲究的,我这样穿戴当然不行,当天要更隆重一些。”

  《礼记》记载,周天子有耤田千亩,诸侯百亩。耤田名义上由天子、诸侯亲自耕种,实际上由农夫代耕,所产粮食主要供祭祀使用。

  周天子为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每年农历三月都要举行象征性或礼仪性的耕耤礼。

  因为本朝都城在北方,不可能三月份就耕地,起码也得四月末,土地宜种植了才行。

  不然耕种之后,皇帝的“耕耤田”里,颗粒无收,多不吉利啊!

  温润一摆手:“行耕耤礼时,天子需要躬耕往返三次,三公为五次,卿和诸侯为九次。传说周天子的先祖是黄帝的后裔,名叫弃。弃最早开始种植稷,也称后稷,被尊为祖先神和农神。战国时期,传说发明农具、教会先民种植五谷的神农氏,又被民间奉为先农之神受到祭拜。汉代,统治者十分推崇代表南方之神和火德之神的炎帝,将炎帝和神农氏合二为一塑造出炎帝神农氏,作为先农之神予以祭拜。祭祀炎帝神农氏和行耕耤礼逐渐结合在一起,统称为”亲耕享先农”或”耤田享先农”。也因为如此,才有了江山社稷一词。”

  与耕耤礼并重的还有先蚕礼,所谓“天子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

  不过他们没有皇后,所以这亲蚕礼也就不举办了。

  “先生啊,那是上古时期的规矩了,如今改了。”太子殿下告诉温润:“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将先农祭坛建于耤田之中,梁武帝萧衍在先农祭坛东边建望耕台,用于观看大臣演耕。唐代在长安建先农坛,坛高十尺、周长四十步。宋代,在东京建先农坛,坛高九尺,周长还是四十步。”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经过权衡利弊,决定采用儒家礼法治国,其中“耤田享先农”就是一项重要内容。忽必烈在大内厚载门附近,开辟耤田以举行农耕之仪。

  至大三年,元武宗依照唐宋之制,又在大都东郊开辟耤田千亩,仿照社稷坛形制及祭礼建造先农坛与先蚕坛,制定先农祭礼。

  先农坛与先蚕坛高五尺、阔十一步,嗯,他给缩小了范围,四面有棂星门。

  将先农坛与先蚕坛一并建在耤田中是元代的独创。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称帝之后的第二年,即下令在国都南京城西南,为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城隍等诸神修建山川坛,在山川坛内西南位置,仿唐宋时期的规制,建造了先农坛,并首次确定耤田的面积为一亩三分地。

  而本朝承袭前朝的制度居多,这“一亩三分地”也给继承了。

  “我倒不是怕种地,我是怕表现得不好,我没跟我父皇一起耕地过,而且我记得,我父皇母后在我小的时候,也是去举办祭奠的,也耕地养蚕,但好像是表演一样,您也说了,哪有穿广袖长袍耕地的啊?”太子也郁闷呢。

  温润眼珠子转了转:“我有个办法,就怕你不敢。”

  “什么办法?”太子殿下对他这个先生,可是很期待的。

  “你附耳过来。”温润跟太子殿下唧唧呱呱了半天,太子殿下犹豫了一下:“这能行吗?”

  “我就说你不敢吧?”温润斜眼看他。

  “那就这么办!”太子殿下一拍巴掌:“反正头一次去,本殿下什么样儿,他们还敢说我不成?”

  于是,太子殿下秘密的吩咐阿吉公公去办事,又让照顾他的姑姑们做了几个针线活儿。

  选秀的时间,定在了耕耤礼举办之后,端午节过去的五月十五日。

  不过在此之前,很多秀女已经启程来京。

  毕竟春耕是大事情,不能因为选秀而耽误。

  每年正月,礼部要奏请皇帝确定祭祀日期,一般在二、三月间的亥日之前就定了下来。

  而在祭祀前两日,皇帝和参与祭祀的王公大臣开始斋戒,礼部尚书到牺牲所察看祭祀牲畜的情况。

  祭祀前一天还需扫坛并检视耕种器具。

  皇上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把王珺跟温润都算在了陪同人员名单之内。

  温润一开始还紧张兮兮的问王珺:“该不是让你带兵护驾吧?”

  “没,这是大内跟九门提督的差事。”王珺解释了一下:“再不济,那也是五城兵马司的事情。”

  他一个京畿大营的大将军,没圣旨,敢带兵入京城?

  吃饱了撑的还是另有所图啊?

  温润这才放心,不过他很好奇,古代的皇帝下田,有多隆重啊?

  然后他就见到了。

  春耕的时候,温润他们就参加了皇帝的耕耤礼。

  后半夜,温润睡的正香,王珺就已经起来了,他先收拾妥当,又把温润从被窝里挖了出来。

  “这么早,干什么去啊?”温润才不想起来,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天就该睡觉:“今天不上朝。”

  “今天是不上朝,但是今天去耕地。”王珺把人折腾起来,没等人睁开眼睛,先把热毛巾敷脸上了:“擦擦,起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