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耽美小说>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610章 春秋事情多

  除了玉米,还有番薯。

  皇上亲自刨的番薯地。

  太子殿下亲自捡的番薯:“父皇,番薯长得好大!”

  最大的一个都有半个人头大小了,最小的一个,也有擀面杖那么粗了。

  一亩地的番薯收完,太子殿下称了一下:“父皇,一亩地的番薯,收了一万两千斤!”

  “多少?”皇上正在休息,手里拿着一个茶盏子在喝茶,听了这话,手里的茶盏子都掉地上了。

  “一万两千斤,而且是第一次种。”太子殿下一边盘算一边道:“而且我们都是头一次种,没有什么经验,掐菀去顶什么的,还不太熟练,如果熟练的话,再加上一些肥料,还能收获的更多,听先生推算,两万斤是可以有的啦。”

  “味道如何?”皇上让人重新拿了茶水过来,给他和太子一人一杯:“还没吃过自己种的番薯呢。”

  去年温润倒是带了番薯回来,可只给了二十斤,剩下的都留做了种子。

  一个都不给出去了,然后今年他们种了一亩地,收获了一万两千斤啊!

  “可以做点来吃。”太子殿下让人拿了几十斤去做了吃。

  晚上他们父子俩就吃到了一顿红薯饭菜,红薯蒸饭,红薯粥,红薯饼,油炸红薯片儿,拔丝红薯块儿……各种红薯制作的东西,都送了上来。

  皇上尤其喜欢吃一道红薯丸子;太子殿下喜欢吃的是红薯饼。

  吃过了之后,父子俩很满足。

  “这红薯粥不错,还有那个红薯蒸饭,能剩下三分之一的粮食。”皇上可是一直在盘算百姓的饭碗,能省一点粮食,就会让百姓多养个娃儿。

  人口一多,朝廷就有收获。

  不管是赋税粮草还是征兵,都离不开百姓。

  “是啊,是啊,听说还有烤的,或者是蒸的,直接吃的红薯,不过要吃一点咸菜,不然烧心。”太子殿下道:“先生说的!”

  太子殿下有好几位先生,哪一个都是博学鸿儒,但是他不指名道姓称为先生的人,只有温润一个。

  “好,听你先生的,朕还纳闷呢,这才晚上,怎么还给朕上了好几样的小咸菜?”皇上拍了拍肚子:“不过朕也给面子,吃了几口的……晚上不会烧心的哈。”

  太子殿下笑了:“如果烧心的话,就吃一点药,头一顿吃,估计不会。”

  他记得第一次吃的时候,也没烧心。

  父子俩盘算了一下,这番薯看来值得一种,这么高的产量,也怪不得被称为救济粮了。

  就是吃完了总排气,父子俩还尴尬了半天,不过后来就觉得不尴尬了,反正这也不是人能控制的……太子殿下还跟皇上说,先生曾经告诉他,说这个番薯如果生吃的话,排气会更频繁。

  收获了好庄稼,第二天皇上就美滋滋的在朝堂上宣布了他的收成。

  朝臣们不敢相信,可是皇帝说他亲自拿了称,称出来的重量,谁都不能怀疑他,他可是天子,岂能说谎?

  何况还有太子殿下。

  天家至尊的父子俩,暂时充当了农夫。

  不过丰收,的确是丰收,大丰收呢。

  朝廷因为此事,一片歌功颂德之声。

  可不是么,千万年五谷,成了六谷!

  还有那番薯,哪怕不是一万两千斤,有一半的产量也够了啊,这东西不挑地,许攸那边也传回来消息,他如今是西北那边的巡抚,在那边开春的时候,特意挑选了类似戈壁那种土壤,开荒之后就种了番薯,而一些原本开荒出来的荒地,他种了玉米。

  今年试种,产量虽然没有御田的产量高,但也只是少了那么几十斤。

  番薯一亩地收了一万斤,玉米一亩地收了一千斤。

  温润也接到了许攸的信,许攸在信里说,边关苦,百姓们更苦,他是带着钱去的,还带了大量的粮食过去,纳西人帮忙种地干活儿,不要钱,就要粮食,就要吃的。

  他发现自己这个巡抚当的太舒坦了,他不管地方,只管新物种推广这个事儿,他先种,丰收了,他大张旗鼓的往家里拉这些东西,好么,百姓们都轰动了,很多人开始上门打听那是什么玩意儿?

  然后人人都知道,这是玉米跟番薯。

  许攸给皇帝上了奏疏,还写了私信。

  奏疏上提议试种,逐步扩张种植面积;私信里说,将收入的玉米和番薯,作为种子收藏起来,不过要把这些卖给内务府,然后内务府派人来,将这些“种子”再以平价卖给当地的百姓,这里没什么利润,但是有皇家背书,内务府的人出面卖种子,就跟利益扯不上关系了。

  谁都知道,内务府富得流油,看不上那点卖种子的钱。

  也只有内务府财大气粗的不会抬高卖种子的价格,许攸也不用背负一个“与民争利”这个罪名。

  皇上同意了,派了内务府一个买办去处理。

  买办知道皇上的意思,所以他连夜出发了。

  京中可是热闹了,朝堂上更热闹,新的粮食,新的充饥庄稼。

  一些早就见过玉米的百姓们,跟所有人一样很吃惊,不过随后他们就高兴了,因为他们认识这个东西啊!

  老白头儿跟几个老头子在树下晒太阳,讨论玉米的事情,就跟其他人显摆:“那个玉米,那些小伙子种了二年呢,老头子从头看到尾,明年啊,老头子家的荒地也种上!”

  “这京畿之地,哪儿还有荒地啊?”其他几个老头儿不服气,叫嚷着老白头儿胡说八道呢。

  “我让我儿子们,去外地开荒。”

  一群老头儿对此十分好奇,都想试一试,种一亩地番薯,收货上万斤,是个啥样儿?

  因为这两样东西的丰收,天下的目光都放在了这上面,东宫遴选太子妃的动静,就没多少人关注了。

  不过等到八月十五过后,重阳节之前,秋收之后,这选秀不能耽误了。

  秀女们是在八月二十日那天,入得宫,当然,前头的各项流程,都跟以前选秀一样,就是这帮秀女们的身份高一些。

  温润那天去东宫给他们上课,听说秀女们入宫了,一群人又没心思上课了,温润干脆也不让他们上课了,还派遣小橘子公公去打探消息。

  自打小橘子公公一身试药,跟皇上一样了,他回到宫里头,太子殿下就把他要到了东宫,让他跟小橘子公公一起,给阿宝公公打下手。

  小橘子以前是承乾宫的扫地小太监,如今是东宫的管事大太监了,他当然高兴了。

  跟小猴子公公俩人一见如故,这会儿跑出去打探消息,特别积极,何况此事涉及到东宫,前宫的人也给他们俩行个方便。

  这俩人带了一串儿小太监出去,一会儿就跑回来一个报信,一会儿就跑回来一个报信。

  太子殿下不让他们白跑,每个人多发三个月的月钱,温润没给钱,他就是赏了一群来回跑动的小太监们,一人两盘子牛肉干。

  小太监们太高兴了,积极得不得了。

  温润他们就跟听直播似的,第一关报名就有适龄的秀女一百零八个人。

  一听这个数目,温润吧嗒嘴:“好么,凑了个天罡地煞的数儿。”

  小太监跑回来又告诉他们好几次。

  统一着装,戴了步摇走路啦!

  体量身材,有人有体臭;还有人有汗臭。

  “还有人有汗臭?”温润听了大吃已经,这是什么女汉子啊?

  “是啊!”太子殿下脸色都变了:“不都是千金大小姐么?”

  “千金大小姐,也是人,也出汗啊?”温润吸了吸鼻子:“估计还有汗脚呢。”

  太子殿下的脸色更臭了一些。

  小太监回来又说,有口臭的也送走了。

  温润眨巴了一下眼睛,安慰太子殿下:“估计来的时候,吃了臭鲑鱼了。”

  太子殿下已经对选秀不抱幻想了,这是个什么情况?

  最后才得知,这一百零八个人,通过了各项筛选的,就剩下三十六个,已经入宫,去了储秀宫。

  温润大吃一惊:“剩下三十六个人了?这么多?”

  “不多了,再去掉一些,最后能入选的,可能就十个八个的吧?”太子殿下算计了一下:“到时候御前能站着三五个就不错了。”

  温润咋舌:“这战损率可够大的。”

  太子殿下一耸肩:“谁知道呢!”

  入了宫,那就是后宫的事情了。

  温润回到家里,家中正在预备储存秋菜,连辣白菜都做好了,晚上还有一道辣白菜炒五花肉呢,温润用这道菜下饭来着。

  王珺跟温润坐在一起吃晚饭,顺便聊聊天:“这段时间风平浪静了,可得舒服的猫冬啦。”

  “是啊,这都辛苦了。”温润一边吃的丝丝哈哈,一边跟王珺道:“家里多储备一点冬菜,今年可就不用操心京畿大营了,他们那里还好吧?”

  “好着呢,九门提督衙门那里的伙房,也改善了一些。”王珺跟温润吐槽:“那边的伙房一开始就是萝卜白菜的,后来被我收拾了,改了菜色,这才好吃一些,就这,已经把那些人感激的不得了,我也是才知道,原来洪辰他们家的一个亲戚负责采买,现在我当了九门提督,他就一边儿歇着去了,换了一个老实的老卒来管。”

  其实九门提督衙门有一些老关系的商户,被那个人都给压榨的不得了。

  后来王珺接手了,那些老关系户又都跟九门提督衙门续上了关系,那些秋菜什么的,都有人供应。

  而且质量不错哦。

  “咱们家这以后应该没什么事情了吧?”温润吸了吸鼻子:“这两年日子过得,可真叫个热闹,我还是喜欢平平淡淡的生活。”

  要是有可能,温润根本不想出门,他就想宅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没事了,安稳度日。”王珺看了看温润,眼神奇怪的在他身上转了一圈儿:“你怎么又爱吃这种辣的菜啊?这会儿你都吃了半盘子了。”

  辣白菜炒五花肉,的确是很好吃。

  可他这么吃,胃口能受得了?

  “这个好吃。”温润乐呵呵的给他夹了一筷子:“吃,特别下饭。”

  可不是特别下饭么,王珺上衙之后,发现他们后厨也在准备秋菜,厨娘也在腌制一大堆的咸菜,甚至还有不少蛋类。

  王珺看了好几眼,厨娘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大人,可有什么不妥?”

  “腌一些辣白菜,会么?”王珺还记得他们家的人,好像都挺爱吃这个菜,尤其是早上的时候,喝粥温润都得配那道辣白菜炒五花肉。

  “本来就打算腌制一些的,辣椒都买好了。”厨娘一听,顿时放心了:“就是不如那些大户人家舍得下料。”

  普通人家腌的辣白菜,也就那样了;大户人家都放一些苹果梨的,那个可费事了。

  王珺这才知道,这东西还有这么多讲究。

  回头这辣白菜弄好了,果然跟自家的味道不同,不过炒个五花肉的还是可以的,用来炒个五花肉,炒个干豆腐,甚至是炒个鸡杂、羊杂什么的,味道还不错。

  这才重阳节,温润难得没出门去玩耍,而是拉着王珺,带着俩闺女,还有两个弟弟的全家,登高望远去了。

  他们爬的是东灵山,上头风景不错,就是有点累,不过山下有东灵山庄,还有平湖。

  看到平湖,两个弟妹看到平湖就十分的激动,还吟诵了温润作的那首诗,听的温润都有些尴尬了:“就是一时的即兴之做。”

  王珺听了,寻思了半天:“挺好的一首诗。”

  “你喜欢哪一句?”温润小声的问王珺。

  “最后一句,只羡鸳鸯不羡仙。”王珺同样小声的道:“觉得挺好。”

  温润乐了:“我也觉得挺好。”

  平湖这个时候景色还可以,不过也有些萧索,倒是河鲜不错,他们全家入住了东灵山庄,然后在这里吃了一顿晚饭,十几道河鲜菜肴上来,温润顿时就乐了:“这个时候,可是吃河蚌的日子。”

  头一道就是爆炒河蚌肉。

  一大桌子的河鲜菜肴,更有河鲜蒸蛋,这个是给孩子们吃的,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河鲜,尤其是一道干炸银鱼,很是美味,孩子们都爱吃。

  晚上全家人一起看星星,还挺开心幸福的呢!

  等他们回了家的时候,已经是九月十二了,结果温润第二天去东宫上课,就听说,储秀宫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