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张猛姜梅>第532章 惭愧
  张猛看看毕轨的反应,见他继续保持原来的面相,继续说道:“前两条都不是毕大人愿意看到的,第三条,毕大人,你想着听吗?愿意听,我就说一下;不愿意听,就罢了。反正你已经准备好了。”

  毕轨回答:“张大人您怎么知道在下已经准备好了?怎么样准备的?您说吧!”

  “呵呵呵呵,不用说了,不用说了。

  当今天下的局势,毕大人心知肚明。

  有眼力的人,像司马懿父子一家,都知道魏国大势已去,天下马上就要被蜀国统一了。

  在这种情况下,谁还在这里等死?谁不赶紧行动起来,早早投靠蜀国,给自己开出一条光明大路来?”

  毕轨听了,长舒了一口大气,一屁股坐在来,叹道:“可惜啊可惜,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司马懿一家那样的机会啊!”

  张猛马谡听了,同时大笑起来,笑了一会,张猛看着毕轨茫然的样子,就朝着马谡努努嘴巴。

  马谡急忙说话:“毕大人,您如果真的想着投靠蜀国的话,您的机会比司马懿一家都好!”

  “马参军,您说什么?我毕某人的机会在哪里?”

  “啊呀,毕大人啊。我们蜀国啊,远在天边,近在身旁,您怎么就看不见呢?这位,就是我们蜀国的上将军张猛!”

  马谡说着站起身来,拍拍毕轨的肩膀,催促:“快快拜见张猛上将军!拜见之后,所有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拜啊!”

  毕轨迷茫的看看马谡看看张猛,嘴巴张着,结结巴巴的说不出话来,结巴了一会,才对马谡说:“马参军,您,您,别开玩笑。蜀国的张猛上将军此时正在兖州前线,怎么会来到并州呢?”

  张猛:“哈哈哈哈,毕大人,只有您会瞒天过海暗害人命,呵呵,我张猛就不会假装魏国监督官,出来观察军情啦?”

  毕轨一听,瞪大眼睛死死的盯着张猛好一会,这才回过神来,嗨了一声,“我毕轨枉生半世,大英雄就在眼前,却是视而不见!惭愧惭愧!

  我说啊,初见上将军,就觉得您气概非凡,但是,总觉得您在兖州前线,不会到这里来。

  再说了,您到这里来,应该是带领兵马,最少带领十几万人马吧?

  谁能想到,您会自身来到魏国?

  哎呀,您才是盖世大英雄呢!”

  毕轨说到这里,朝着张猛抱拳作揖,口中说道:“毕轨有眼不识泰山,上将军来到并州以后,毕轨多有冒犯的地方,还请上将军多多包涵!”

  然后双膝跪地,朝着张猛来了一个三拜九叩大礼。

  张猛急忙离开座位,过来将毕轨扶起身来,伸手引导毕轨坐下来,吩咐:“设宴,为毕刺史毕大人接风压惊!”

  酒席结束以后,张猛马谡和毕轨,依然坐在客厅里说话。

  张猛问毕轨下一步打算如何。

  毕轨说:“在下既然蒙上将军收留,并州后边的事情,所有的事情,完全听从上将军的安排。”

  张猛想了一下,嘱咐道:“现在魏国朝廷,已经在冀州住了下来,洛阳带过去的兵马有十几万,冀州本地也有十几万。这样的话,魏国朝廷依然有二十几万兵力可以指挥。

  面对这种形势,毕大人暂时不要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依然冒充是魏国的并州刺史,管理着并州的事情为好。”

  马谡问:“上将军,要是冀州魏国朝廷知道了毕大人和桓范的事情,曹爽不会过来并州追查?”

  “曹爽那边现在好像是惊弓之鸟,唯恐手下的各州郡投降我们,所以,后边就是知道了桓范的详情,也不会过来追查。

  再说了,我们在那边的魏郡,青州边界,河内郡,河东郡都安排驻军,单等时机一到,马上进攻冀州。

  在这种局势下,曹爽就是知道了底细,也没有能力过来追查。

  呵呵,毕大人只管放心在这里管理着并州,到时候,我自有安排。”

  毕轨一听,立马站直身子,喊一声:“末将听命!上将军放心,既然并州归顺了蜀国,从此以后,并州的所有事务,都按照上将军的指示处理,绝对不会出一点差错!”

  毕轨说完,看看张猛,补充道:“禀告上将军,冀州的曹爽知道了底细以后,有可能派人过来追查,不管他过来多少人马,毕轨都有能力和他们周旋。请上将军放心!”

  “好好好好!”张猛听了鼓掌道:“下一步,我到幽州去。幽州刺史王雄,也是一位有见识有能力的将领,一旦幽州归顺了我们蜀国,到那时候,幽州并州联合起来,在北方,也是一股不可轻视的力量。

  到时候,如果需要的话,幽州并州两路人马,在北方起事,和南边四路人马遥相呼应,必定惊动冀州魏国朝廷。

  呵呵,冀州尽管还有二十几万魏兵,到时候就不战自乱了。有谁还会听曹睿和曹爽的指挥?”

  毕轨说:“上将军说的是,魏国大势已去,必将土崩瓦解。嗯,您这次到幽州去,说服王雄归顺,需要我帮忙吗?”

  张猛想了一下,说:“并州的事情,不可懈怠。毕大人责任重大,好好在这里管理并州,别出乱子最好,这就够了。幽州那边的事情,我自有主张。就不麻烦您了。”

  “遵命!”毕轨说完,看看张猛,“上将军。幽州那边的局势,您不一定熟悉,下官想着向您汇报一下,便于您到幽州办事时候,心中有数。”

  “请讲!”

  “幽州刺史王雄,和我的关系很好。

  王雄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早就把魏国的形势看透了,有意投靠蜀国,可惜没有机会,再加上地理不方便,所以,一直在幽州坚持工作。

  他也曾经接到过两次您的任命书,他都对我说过,我们也在一起商议过,都同意暂时给魏国服务,但等机会到了,就投靠您上将军。这是一种情况。

  您到了幽州之后开展工作,这种情况可供您参考。

  第二种情况,就是幽州那边存在着和鲜卑关系不稳定的状态。最近鲜卑的情况,您可能已经很熟悉了。

  早先的时候,鲜卑和乌桓还有一些匈奴部落没有统一起来,各个部落之间互相争斗,都争着和汉地交好关系,争取汉地衙门的支持,所以,那时候鲜卑和我们内地关系凑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