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第两百一十三章 农书
  县衙的大堂有糜竺和孙孙乾简雍等人处理一些公务。

  在后面的院子里,却是改成了一个大学堂。

  一群文质彬彬的读书人,排排坐,老老实实的听着前面那一脸沧桑的老农民讲话了。

  老农不识字,面前的大黑板他一笔没动,都是旁边的助教帮他执笔。

  他信口的说,只是将一切经验进行输出,要靠旁边两个写字快的助教迅速总结出来要点,写在黑板上供听课的官员们抄写。

  老农很是拘谨,在官衙又是给那么多读书人讲课。

  一开始放不开,斜着眼低着头的念经一样的讲。

  不过在助教频频帮忙,时不时递上茶水,无微不至的照顾,而这些当官的学生们又个个毕恭毕敬,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来,他也逐渐进入了状态,慢慢的红光满面的,声音也洪亮起来。

  像他这样的老农有五个。

  都是董良在南昌县搜罗来的,著名的在乡间种地产量高的人家。

  而且一询问,还是从中原逃难来的。

  种过旱地,种过水田,耕作经验,丰富,耕作技术高。

  让他们来给这些分配到董良手下的劝农官们传授种地的经验。

  而这些官员已经对于农业有过早期的学习和预备。

  他们都在董良的组织下进行了《氾胜之书》的学习。

  《氾胜之书》为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汜胜之是汉成帝时期的议郎,在关中平原地区教民耕种。

  这部农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可以说功德无量了。

  不过这本书主要总结的是黄河流域的农业。

  如今来了这长江流域,当然不能生搬硬套。

  于是乎只能作为参考文献来阅读,本书中关于农业的基本情况还是比较有价值的。只不过具体操作细节需要进行修订。

  于是董良就让印书坊大量印了一批,分发给官员们,让他们先心里对于农业有个基本的大框架。

  所以这些官员,每天晚上都要在私下里自习农书。

  白天记录老农的经验。

  这些从中原逃来的老农民,在这里耕耘了多年,一开始北边的农业经验一定在南边不能适用,碰过壁。

  但是农民的智慧让他们自己调整适应得到了不错的成果。

  董良请来了他们,给了他们家大量的赏钱,购买他们的经验。

  他们的儿子也被董良送去了书院读书识字,将来做个读书人,当然如果天赋不够,那么就让他们专门负责农业工作,毕竟农民出身,家学渊源,技术好。

  而除了这些学徒官员之外,还有两个是董良在官吏中选拔出来的,对农业和《氾胜之书》学习过的。

  这可不容易,《氾胜之书》可不是谁想看就能看的,或者说天下所有的书都不是谁想看就能看到的。

  何况有机会看书,虽然知道农业是根本,但又有几个读书人能放弃经史子集,放弃兵法韬略去看农书呢?

  所以董良能见到这两个人也是惊喜。

  于是让他们做教习,旁听老农的经验,再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学识,按照《氾胜之书》的底子进行记录。

  并在课后让这些官员们上交学习心得,最后进行一个大总结。

  先初步以豫章郡南昌县为例,出一个《豫章农书》。看書喇

  把这东西大量刊印,分发四郡官员,学习农业,再让他们在本郡,本县劝农。

  而这些院子里学习的官员,也都是要下放到四方,按照董良的吩咐和要求,推行农业技术。

  并且再按照他们实地的经验,在各郡各县,进行农书的微调。

  因地制宜的开发农业技术。

  董良如今是提供一个基本教材。

  最终的《豫章农书》要靠豫章农民在大地上书写。

  而其余各郡视情况而定,能适用的适用,经过本地农官进行微调。

  如果出入较大,或者有本地的典型问题,则根据本地情况,进行本地的农书编撰。

  而董良则会派出学生,对相关典型问题进行根本性的研究和探讨一般规律。

  董良如今的技术推广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就是分工。

  有落实在大地上技术,有教材中总结的普遍规律和技能。

  也有进行最终的追根究底的纯理论研究人员。

  当然这些人员是从多到少的配置的。

  而董良自己也会给这些官员,学生,教习,讲课。

  董良擅长的不是农业技术,但是擅长案例分析。

  董良通过自己对农业的学习,经过对老农经验的总结,再加上于河湾,于山地,于平地耕地的具体情况的调查。

  通过几个方面去分析,使之成为一个粗浅的案例。

  然后董良将这些案例分析讲解一下给这些人听。

  教会他们总结提炼的本事,教会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本事。

  教会他们对着主次矛盾分析以及辩证看待问题的本事。

  主次矛盾与辩证眼光,并非许多人认为的专门用来屠龙的技术。

  事实上,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辩证法与矛盾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是至理名言,都是圣经。

  这边大院里,农业官员,董良每日讲一节课。

  他要尽快的将这些人初步的用起来。

  一定要在过年前,把这些人撒出去。

  把农业技术的种子撒出去。这样在春耕前,给他们留下一个教导他们负责的各地本土官吏和农民的机会。

  这样,在开春第一季,就能应用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

  这样的效果一定是惊人的。

  在三辅之地,有好的耕作方法推广的时候,收成能翻倍,而其中的好手,还能再次翻倍。

  而三辅之地,一直是秦汉的核心区,作为经济政治中心,其本事的技术就有优势,还能再翻倍,就不用说还在刀耕火种的长江以南了。

  纵然现在董良推广的技术没有经过本地的实验,未必是最合适的技术。

  但是以中原最先进的经验,比中原更好的工具,即便是农田还不成熟,但是产量翻个两三倍还是绰绰有余的。

  毕竟南方大部分地区,现在还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连中原产量翻倍前的产量都没有。

  而一旦这一季粮食成熟,这四郡就算是被刘备抓稳了。

  赶都赶不走。

  试想一下,面对三四倍的产量增加,谁不会高呼一句圣人下凡。

  谁不会高呼一句,刘豫州来了,江南的天就亮了!

  这四个郡的百姓一定会把刘备当成真命天子,而这四郡周边的郡里百姓也会看见隔壁的大喜事,未必心里没有想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