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耽美小说>重生之嫡妻为男【完结】>第149章 真假

  蔡季康是高信立的同门好友, 是个性子十分爽利的人。蔡家原有四个儿子,伯仲叔季,可惜蔡伯康早年间得病去了, 蔡仲康便成了长子,现在人们说起蔡季康,也总说是“蔡三公子”。兴许都是三公子的缘故,安三公子跟蔡三公子私底下倒是有些来往,左右也不过喝个小酒听歌小曲儿的交情。蔡季康来流光院作过几回客,所以顾銛也认识。

  反倒是蔡仲康,虽然跟安韶华认识的年头久, 但因为一个是二皇子的伴读一个是三皇子的伴读,反而没什么私交。

  前段时间安韶华跟顾銛说起蔡仲康,费了好些口舌,顾銛才想起来“是那个, 有年秋猎,人们都跑去猎狐、猎兔子, 只有他领着四五只小狐狸满山跑的人是吧!”

  顾銛这么一说,安韶华想起了一件往事。

  约摸十年前春天, 小刘将军来京中述职,给二皇子带了一匹马。有天天气好极了,小刘将军带着二皇子去京郊练骑射,玩了一整天。哪知没两天三皇子知道了,哭着喊着要去京郊打猎。继后在中间和稀泥拉偏架,说什么哥哥要让着弟弟。三皇子有人撑腰更是不饶人,还要二皇子把马给他。二皇子那时候还小, 咬紧了不肯说送,只说借。

  三皇子骑着马出去, 猎了一只狐。

  打过猎的人都知道,一般情况下春日不打猎,因为春天正是下崽的时候。三皇子猎的那只母狐,窝里正有六只小狐狸。蔡仲康把小狐狸带回家养了起来,直到第二年夏天才把狐狸放了。

  只是三皇子不知道是有意无意,骑马的时候没给马钉好掌,那马打那天之后就跛了,二皇子很是伤心,却也无可奈何。

  如此说来,蔡仲康本是个心慈之人。只是——

  上辈子开隆四十一年前后,景和七八岁的时候,蔡仲康出事儿了。

  先是有人告御状,说是蔡仲康强抢民女,还把人凌虐致死。那时候蔡仲康已经入阁听事,很受重用。皇上下令严查,这一查,竟然牵扯出几十条人命,这还是近一两年有名有姓有尸首的,其余不可考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当时安韶华正在颍州查拐子案,回来之后听刑部的仵作酒后跟别人说:此案之凄惨世所罕见,死者都是妙龄女子,浑身没有一处好的地方。那老仵作一侧的牙都掉光了,说话嗤嗤漏风,饶是如此还是说的一众听者直抽冷气。听罢,人人都骂蔡仲康衣冠禽兽,猪狗不如,死后一定要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安韶华心中却存疑,早年在宫中伴读,与蔡仲康虽没有太多来往,却也觉得蔡仲康虽然不善言辞很少与人交际,却是心细心软的老实人,总归不是阴狠之辈。怎么会做出那等事来?

  后来,蔡仲康定案之后判了斩监候,只等圣裁。蔡大人带着几个儿子去牢里看了蔡仲康。

  当时安韶华在牢里审问人犯,那人犯在京中拐了好些人家的少爷小姐,卖给一些没孩子的家庭。而且“京里的少爷小姐一个个八字都好的紧,能卖上好价钱。”安韶华当时自己家里也有四五个孩子,虽然并不是慈父,想到拐子所作所为也是义愤填膺气得狠了,一时之间竟忘了狱卒给自己说的,一会儿蔡大人会来,请安大人成全他们父子最后一面的话。

  等安韶华反应过来,蔡家父子已经进来了。他有心想要避出去,却只听到蔡仲康微弱的声音嘶吼了一声:“爹!我没有!”然后就是蔡大人惊呼,紧接着蔡季康兄弟痛哭失声……人声嘈杂,一团乱。安韶华赶紧跑过去,蔡仲康居然咬舌自尽了。

  曾经那个带着一群小狐狸满山跑的公子哥儿,死时形销骨立,双目圆睁,满口鲜血,嘴中发出咳咳的声音,见安韶华过来,抓住他的手,看口型,说的还是“我没有”。

  蔡仲康死前那句“我没有”困扰安韶华多年,可惜等他要查之时,死者已经入土,生者记忆又不牢靠,有的这也有可能,那也有可能;有的一问就撒泼打滚,说安韶华揭人伤疤心思叵测;有的说着说着就记不清。他只能反复借阅当时的案宗,逐字逐句分析。但从案宗上看,蔡仲康一案人证物证俱在,环环相扣、相互印证、难以推翻。

  死者中有两个是蔡家的丫鬟,虽然是在城外发现的,但据说都是被蔡仲康的小厮叫走的。其中一个丫鬟的尸体被发现时,嘴里含着一枚闲章,是蔡仲康闲来无事自己刻的,他也认了。

  还有四个死者,本是永安京中本分人家的姑娘,算得上小家碧玉,个个姿容昳丽。这四个都是在家中被掳走的,尸体都是在京郊被发现,从第一个姑娘被抓走到最后一个姑娘的尸体被发现,前后两年多时间。第一个死者是被裸身扔到山里的,双手反绑,在尸身不远处有半支玉簪。第三个死者是在京郊一个废弃的瓜棚里被找到,尸体下面压着一块龟甲,占卜用的龟甲。因为这四个死者被掳走时候都是十五岁,被掳走的方式类似,死因相同,被捆绑的打结方式也一样,再加上伤情、凌虐用的器具留下的痕迹、统统相同,所以京兆府直接就把这四个案子当作同一人所为了。可惜虽然全力追查,却一直没能有线索。

  直到有人告御状,京兆府在蔡仲康家搜到了一个箱子,里面有凌虐那些姑娘所用到的所有器具。

  当然,箱子可能是栽赃,尸体旁边发现的蔡仲康的半截玉簪跟龟甲也可能是栽赃。但是那枚闲章呢?再说发现尸体到有人告御状,前后一年有余,谁栽赃别人能隐忍这么久呢?

  安韶华几度暗访也没能找到新的证据,虽然有一些细微的疑点,却也不至于情理不通。就拿那半截玉簪来说,蔡仲康说那玉簪是一次狩猎时丢了的,并不知道怎么出现在死者身边。但这个证词不予采信,毕竟只是口说无凭。还有,有个死者从被绑到发现尸体,中间有将近两个月时间。而那个死者被掳走第三天,蔡仲康祖母去世,他父亲带着他们兄弟三人回老家丁忧,三个月后兄弟三人回京。这么说来,蔡仲康也许没有犯案的时间。可最后结案的案宗上,却把这个写成“掳走死者之后,家逢剧变,无心凌虐,最终将死者活活饿死。”。但案宗中所有的验尸格目里,除了几具白骨,其余都不是饿死的。谁能从白骨中看出,是不是饿死的呢?森森白骨,又已经入土为安了。安韶华不相信死者一定是饿死的,同样也不能说一定不是饿死的。

  可惜他还未能弄明白蔡仲康一案,自己就先被流放了。

  重生之后诸事繁杂,等安韶华想到蔡仲康的时候,算来距最初的死者遇害不到两年。安韶华看案宗,看验尸格目,死者惨状犹在眼前。他觉得依照前世那个案子的程度来看,凌虐之癖不是刚刚养成,应该有几年了,所以再往前推几年,才是案子真正开始的时间——也就是现在。

  早在安韶华去沧州之前,已经让高信立暗中注意一下蔡仲康,至今也没有什么特别。

  蔡仲康三年前已经成亲,育有一女,妻子已经又有孕了,算算日子,蔡仲康这一离京,等回来第二个孩子都快满月了。据说他每天对着妻子的肚子叫儿子,安韶华听闻真想告诉他一声,还是女儿。他要生够四个女儿,才能有一个儿子。有两个妾,都是蔡夫人带来的陪嫁丫鬟,开了脸伺候在房里。蔡仲康此人并不重欲,除了当值很少出去应酬。偶尔跟着同僚们去吃酒,宵禁前也一定要回家的。

  上辈子那些个受害人,现在大多只是十岁上下,除了一个现在是蔡家的外院洒扫丫头之外,其余的都在家中。

  忽然三皇子说要跟他们同路去北疆,安韶华直觉这一路不会太平。

  对于将要发生的事情,安韶华也无意说太多。跟顾銛商量的时候,也只说听到些风声,蔡仲康有凌虐之癖,或许还有人命牵扯。顾銛却难得的没有暴躁起来,而是笑吟吟地说:“要说是李赞或者是三殿下,我还是信的。蔡仲康?他神神叨叨的,迟早出家。”

  安韶华何尝不曾这样想过,上辈子他曾经暗中调查过三皇子跟李赞,三皇子虽然性格暴戾,却只是杖毙犯错宫人而不是凌虐。李赞娶妻之后,纳了几房妾室,子孙繁茂,没有听说过什么不堪传言,细查之下也没有端倪。

  可上辈子蔡仲康那一句“爹,我没有。”连日来总是炸雷一般响在脑中,安韶华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跟二皇子借暗卫。关于蔡仲康的传言,二皇子跟顾锋表示完全没听说过,但也对安韶华没有起疑,二皇子很痛快地将秋分借给了安韶华,言明现在暗卫都有任务,等做完手头的事情会让他们追上安韶华他们的。

  安韶华叩谢拜别,二皇子有些担心。三皇子此人不是个能容人的,安韶华跟顾銛这一路少不了要受气,安韶华还好,只怕顾銛那个性子要吃亏。二皇子只说:遇事一定要保全自己,只要人还在万事都能从长计议。

  顾锋也是千叮万嘱,若是有事不要瞒着别人自己解决,且不说别人,绥州的刘将军跟平城的顾老公爷一定会为他做主的。

  等秋分说完蔡仲康这一天的事情,就出去了。安韶华跟顾銛对视一眼,总觉得还是要再多叮嘱顾銛两遍,千万不要惹了这位殿下。

  --------------------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梅子湖。

  其实我觉得,写文其实就是个寻找同好的过程。

  文的节奏、措辞、情节设置、人物互动,都是作者反复推敲之后觉得最合适的。但是这个合适并不是最好的,而是在那个情况下,那个性格的那个人物,就该那样做。

  读者在看的时候,觉得合胃口,那就看下去,一章一章,一本一本。要是觉得真的忍不了,可以走,也可以留言骂。个人选择,难说对错。

  但是被喷的时候,有人维护,真的是特别特别感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