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耽美小说>民国之文娱大亨【完结】>第135章 汉口集会

  偌大的剧院内部, 乌压压一篇坐满了听众,哪怕现者剧院生意最火爆的时候,也未曾见过这样的架势。

  临时换上的木条凳有些硬, 对一部分听众来说,体验不是很舒适, 但没有人因为这份不舒适离开,反而仿佛感受不到一般。

  顺先生的话传开后,短短一个多小时时间,现者剧院就被闻讯赶来的听众填满了, 柳掌柜粗略估算了一下, 剧院里算上二楼的包厢,此刻坐着的起码有近万人。

  还没到开书的时候, 还有人陆陆续续涌向剧院,柳掌柜的谨记谢颜的吩咐,劝他们明日再来, 同时安排伙计分区巡查,小心走水和踩踏事件的发生。

  到了开书的时候,顺先生一步步来到台中央,把手里一个喇叭样的东西放到桌子上。

  这是丁海和几个朋友做出来的小玩意儿, 样式和后世的电喇叭相比有些笨重,但扩音效果已经十分不错了。

  拿喇叭说书,属实有些不伦不类,若不是今日情况特殊,剧院里的人太多,怕后排的人听不清楚, 观众们也能理解, 而且此刻坐在剧院的人都迫不及待想听听现者先生新写了什么, 也没人在意这些。

  顺先生缓缓看了一圈台下,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期待的眼神,在心中感慨,不知不觉间,现者这个名字在汉口居然已经有了这么大的影响力,只靠一句话,就能吸引到如此多的听众亲自前来。

  顺先生拿起喇叭放在嘴边,轻咳几声,扩音线圈将他的声音准确无误地传遍了整个剧场。

  “诸位主顾都到齐了,咱们的故事也就开讲了。不过这次的故事,要换个新鲜讲法,比起我说,更重要的是你们来说。”顺先生买了个关子,随后指了指手中的喇叭,“在此之前,我想先问一问,有人认识我手里的物件吗?”

  坐得靠前一些的人看的比较清楚。

  “是喇叭?”最先开口的人不太确定。

  “老天爷,这是什么喇叭,怎么声音这么大?”

  “是电喇叭吧,我在国外留学的时候见过。”一个戴着眼镜的留学生不确定地说。

  “这位小先生,能给我讲讲什么是电喇叭吗?”

  ……

  诸如此类的对话在剧院里此起彼伏,因为不售票全凭先来后到入座,很多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坐在了一起,有年轻学生,有工人伙计,还有思想开发的后宅妇人。

  剧院开场后,除了舞台打光和几盏应急灯之外,其他地方的灯都灭了,人们看不清周围人的打扮和样貌,只能听声交流,在这种情景的感染下,一些自持身份或者心中自卑的人也抛开顾忌,自然地和身旁的人交谈起来。

  顺先生只用一个小问题,就初步打破了剧院内观众间的隔阂。

  “大家说得没错,我手中的,就是电喇叭。要是往前推个十来年,看到这样的喇叭,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肯定会以为是神仙显灵,不然这喇叭的声音怎么会这么大?能传得这么远?”

  “但是现在,大家就算没见过它,听到名字里的电字,也能想到这是洋人造出来的玩意儿,而不是神仙造的,对吗?”

  顺先生讲到这里,给了听众们思考的时间。

  很多人在顺先生的提醒下思考起这些事。电灯、电报、电厂、电车……这些带电的东西,在汉口大规模出现,距今不过短短十几年时间。有些年纪稍长的人还记得,最初看到电灯时的震惊,看到电车时的恐慌,而现在,哪怕没有条件使用电器,他们也对这些新奇玩意儿的存在习以为常。

  顺先生说得对,现在的他们看到超出想象的好东西,第一反应已经是洋人造的,而不是神仙显灵了,但顺先生说这个干什么?

  剧院里的听众们陷入思索,一些受教育程度高的青年学生更是领先一步,已经开始推测现者先生的新故事背后的意图了。

  顺先生扬了扬手中的电喇叭,“我刚才说的东西,对,也不对。我手中的是实实在在的电喇叭,可它不是洋人造出来的,而是我们华夏人自己造出来的。”

  “造它的人也不是什么学究奇人,只是几个年轻的学生。”

  “可能他们今天刚买了你的油条,昨天和你问过路,前两天还坐过你的车,可能他们就住在你隔壁,可能他们,现在就坐在你身边。”

  “但是,如果没有人说出来,谁也想不到他们有不输给洋人的神奇本事。大家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

  剧院内一片哗然,顺先生刚才的话十分有代入感,很多人都不自觉地展开了联想,最后甚至频频看向四周,仿佛那个造喇叭的学生真的就坐在自己旁边似的。

  一个坐在前排的人忍不住喊道,“顺先生,你说的是真的吗?咱们自己人真的能造出来洋人的东西?不是只有洋人会吗?”

  顺先生笑了笑,“既然是人造的东西,肯定有学习的方法,洋人学得会,我们为什么学不会呢?”

  “可是……”那人的脑子成了一团浆糊,“可是我听说,这些东西,只有洋人才能学会,我们天生学不会……”

  “谁说的,我们不仅学得会,还要比他们学得更好。”不等顺先生开口,剧院里一些留过洋的学生坐不住了。

  柳掌柜安排好的伙计黑子十分机灵,选了一位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正在和周围人解释的青年学生,递上了一把系着红绳的电喇叭。

  “这是?”

  “现者先生的意思,今日在剧院里的每一位观众,都有可能是说书人。您若有想说的话,不防用电喇叭让大家都听到。”

  青年学生之前就在推测现者先生的意图,看到准备好的喇叭,心中的猜想顿时明确了几分。既然如此,他也没有推脱,拱了拱手接过喇叭。

  “大家好,我是一名去国外留学过的学生,关于方才顺先生说的学习洋人本领一事,我有几句话想说,大家不用知道我的名字,只要知道我是一名华夏人就好。”

  顺先生就着喇叭敲了一下醒木,“书到这里,要换人讲一段了。”

  顺先生和现者剧院的操作称得上惊世骇俗,没人听说过节目表演到一半,突然请一位观众继续说的。不过,出于对留学生的好奇,也出于对现者这个名字的信任与期待,观众们并没有抗议。

  虽然从清政府时,华夏就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但是留学生并没有真正走入大众视野,除了留学生本人或者与留学生交情匪浅的进步人士,大多数人只知道留学生身上镀了层金,却不知道他们出国到底学了些什么,有什么能力。

  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留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回国后没有平台展露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则是挨打多年后缠绕在民众心中的枷锁的影响。

  正因如此,才会有很多诸如华夏人天生学不会洋人的东西,华夏人天生没办法和洋人一样发达的主流思想。

  文质彬彬的年轻学生以自身为例子,有条有理地讲述起留学过程中的所学所思,虽然他的讲述肯定不如顺先生有意思,但胜在信息量爆炸,哪怕只是简单的叙述,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

  就像他站起来时说的,大家不需要知道他的名字,只需要知道他是一位华夏人,他讲述的,是华夏人可以做到的事。

  简短讲完想说的话后,学生把喇叭递给了不远处的一位女性友人。友人同样是留学生,比起男青年的简洁直接,她的叙述更生动一些,不仅从另一个角度讲了自己学到的东西,还对男青年说的一些不好理解的概念做了补充解释。

  两人讲完,顺先生接过话头,通过方才青年们说的话,再次提出疑问。或许顺先生一个人知道的东西很有限,或许谢颜也不能保证自己无所不知。但在这个满坐着各行各业华夏人的剧院里,一些人的疑问,总有一些人可以解答或给出思考的方向。

  昏暗的环境放下了人们心中的界限,畅所欲言的氛围鼓动着每一位听众,人们不仅认真听着他人讲述的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也开始思考自己了解什么,可以讲述什么,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与不同。

  到后来,在顺先生提出问题示意由观众开始讲述后,人们甚至开始争相举手,抢着拿起那把系着红绳的电喇叭。

  顺先生的提问也没有局限在留学生与洋人身上,工人、商户、农民、后宅、老师……他引导着人们关注汉口的各行各业,而围绕的主题则是近十几年来的变化。

  气氛越来越白热化,却没有人起身闹事,大家的脑海里充满了爆炸般的知识,只想聚精会神听清起身发言的人的每一句话。

  系着红绳的喇叭在剧院里各行各业的人手上传递着,就像在汉口城内的每一个角落里传递着。一位三四十岁的妇人接过喇叭,用帕子捂着脸,鼓足勇气用自身经历讲起了十几年来婚配条件的变化,讲到后面,受到周边人的肯定,直接放下了帕子,浑身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

  连顺先生和柳掌柜都不知道,谢颜此时就坐在现者剧院的角落里,普普通通的装扮,普普通通的位置,应急灯的光照不到他的脸上,剧院里的光却照亮了他的心。

  现者是来自现代的灵魂对这个时代带来的指引,而民声,才是无数活在当下的人的呐喊。

  “不知民声,无以为继”,民声日报的编辑部全员出动,隐藏在剧院的各个地方,兢兢业业记录着每一位发言者所说的内容。

  这个微缩的汉口社会发出的声音,值得被传递到更广阔的天地。

  谢颜看到激动的工人详细诉说不同航运公司的待遇问题,看到满脸愁容的掌柜感叹传统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看到青年学生盲目自信被有理有据反驳到涨红了脸,看到羞涩的农家姑娘认真回答别人的问题……

  一个拿着红绳电喇叭的伙计从身边走过,谢颜伸手拦住了他。

  “不好意思,我们——”黑子话说到一半,突然噎住,马上放低声音,“东、东家?”

  谢颜冲他摆了摆手,把电喇叭拿了过来。

  他站起身,把喇叭放到嘴边,从背后打来的应急灯光照亮他的轮廓,人们试图看清他的长相,却一无所获。这个身影是那么普通,又仿佛从天而降。

  “大家好,我是一个来自你们不曾听说过的地方的人。你们不需要知道我的名字,只需要记住我说的那个地方。”

  “在那个地方,华夏人的地盘只由华夏人做主。”

  “在那个地方,华夏人研发出很多洋人争相学习的东西,拥有名列世界前茅的知识和技术。”

  “在那个地方,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未来。”

  “在那个地方,人们生活富足,病有所医,老有所靠。”

  ……

  “如果你们愿意相信,那个地方,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

  谢颜闭上眼睛,脑海里自然地浮现出了温珩的身影。

  来不及把我的过去讲给你听,就用这样的方式让你听到吧。这是我为你准备的最独特的送行,我相信,我们相识的这个时空中,脚下的土地终有一日也会那么繁花似锦。

  ……

  随着青年话音的落下,这场短暂又漫长的特殊的说书活动落下了帷幕,从震撼中回过神来的人们想知道说话的人是谁,可方才青年站着的地方,只剩下一个空了的座位。

  顺先生听着那道熟悉的声音缓缓描绘出梦境般的画面,久久不能回神,直到伙计小声提醒才后知后觉地拿起喇叭,控制剧场内的气氛。

  这场名为说书表演的活动中,顺先生甚至没有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可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都觉得自己比听了十个新故事还要充实和兴奋。

  “离场之前,现者先生有一幅字想送给大家。”

  顺先生展开一幅没有装裱的字,宣纸上的字迹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只看字体字形,只算得上一般,但每一笔都坚定无比,站在字前,一股强大的气势扑面而来。

  顺先生通过电喇叭把宣纸上的字传达给剧院里的每一个人,略带电流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间,连接起不知名的时空。

  “众生平等,人定胜天。”

  自此,被后世史学家认为开启了近现代以交流实践为行动准则的新思想运动,史称汉口集会的历史事件,正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