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都市情感>穿到女尊吃软饭>第265章 好的宣传是成功的一半
  据《史记·凤朝》记载,在凤朝第八位皇帝“金帝”在位期间,鹤山一带的安泰府城里,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拆迁运动。

  “拆迁户”这个新名词第一次在世间亮相。

  同期出现的,还有“房地产开发”这个新名词。

  一场大型的拆迁+房地产开发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对当时的安泰府城影响巨大,甚至后来对天下的城市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盛况可参考历史书籍《安泰府志》、《鹤山奇闻要事》、《大凤知府传之·甄政经》。

  这都是千年之后的历史考古了,文字虽生动,却远不如当时的盛况震撼。

  这是新事物,这是大事情,这是林乡主在搞事情。

  拆迁的事情一传出,立刻在安泰府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本就是一种全新的概念,人们对拆迁一事充满了好奇和怀疑。

  只要你按照要求换个地方,你的老破小就可以换一套新宅子,地契还有。

  这怎么听,都感觉像是在做美梦呢!

  世上真有这样的好事吗?

  “说书人,这是真的吗?该不会是骗人吧?”人们抢着问道。

  茶馆里,人又满满了。

  按照府城人民的习惯,茶馆里消息多,说书人知道的新闻也多。

  拆迁一事在府城里闹得沸沸扬扬,不少吃瓜群众都来到了茶馆里互相打听消息,甚至要听听说书人怎么说。

  “句句属实!消息绝对可靠!”说书人竟然义正言辞,一脸正气?

  悄悄地摸了摸口袋里的一锭银子,那是林乡主给的宣传费,说书人微微一笑。

  收了人家的好处,她们这些自媒体人,当然要为人家说话。

  啪!

  醒木一敲,众人安静,说书人又开始了她的抑扬顿挫:

  “话说咱们这位林乡主,胸有大才,心存大志,常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林乡主凭借着其卓尔不凡的智慧和观察力,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办厂招工,让不少百姓也有了挣钱的路子,此乃大善、大功也!

  如今,乡主大人厚积薄发,要在府城建立一个全新的,规模宏大的大厂!

  介时,会招收更多的雇工,有更多的人能找到活计。

  而且,不但要建厂,还要顺便把城西一带改建,机会难得,这可是城中百姓之福啊!”

  城西是什么地方,安泰府人都知道,林秀来这里买地,肯定有非凡的原因。

  安泰府中的最有名气的几个说书人,得了林秀的银子,用说书的形式,来帮林秀宣传拆迁回迁,还有房地产开发。

  首先,向大家解释了这项大工程的初衷以及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厂房,建立一个大型的能源工厂。

  林秀再三强调,搞这些绝对不是为了单纯的搞慈善,是互惠共赢。

  我是为了更好的挣钱,而你也得到了好处,咱俩是利益交换关系,不存在我心善单纯的帮你。

  林秀不想用高尚的道德来标榜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个大善人形象。

  今儿个你说自己是大善人,明儿个就会有人来用道德绑架你。

  等你无法再做好事,无法再满足别人的要求时,你可能就会被拉下神坛,摔个粉身碎骨。

  所以,本姑娘是为了挣钱,这是互惠共赢,互惠共赢,互惠共赢!

  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其次,说书人宣传了本次拆迁和房地产开发的具体步骤。

  这些资料都是林秀提供的,通俗易懂的讲述了这项大工程准备怎么进行,都有哪些步骤,在每一个步骤里,涉及到的百姓们需要怎么配合。

  这点十分关键。

  倘若大家不明白,不知道,就很容易因为未知,而心生恐惧。

  民众恐慌,就容易失控,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所以,要提前告知,解释清楚,沟通好。

  在这一点上,除了请府衙里的官员们帮着做工作,找说书人宣传,是林秀想到的一个更接地气儿的方法。

  果然,说书人一说,听众们就明白了许多,还有不少热心观众,也亲自安利起了她们知道的真实消息:

  “我有个穷亲戚就住那里,三代了,守着两间破屋。这不,赶上了这样的好事儿,能换大房子了!

  我那亲戚说,她还看了房子的画,可气派了!三层楼呢!她几辈子都住不上的那种!”

  一个胖员外说完,不少人纷纷点头附和。

  还有的说:“听说那些占到房子的,因为房子还没有盖好,乡主大人就给她们家每月三百文的租房补助,让她们先在外面租房住着。

  这钱,一直发放到搬进新居为止呢!”

  这个消息引得众人连连惊叹!

  竟然做的如此人性?这可真是花了大价钱了!

  要知道,在城边租个简单的小院子,一个月不过二百多文,这给的租房补助绰绰有余,不但一家不用露宿街头,每月还能挣个几十文,一家人的菜钱都够了。

  这,这还沾光了呢!

  “说书人,这是真的吗?”有人喊道。

  说书人醒木一拍,啪的一声说道:“千真万确!说书人不打诳语!”

  “好!”众人叫好。

  乡主大人不是个强取豪夺的,就是城中百姓的福气啊!

  有地契的人家有租房补助,是因为占了人家的房子,给的一种补贴。

  没有地契的人家,可就没有补助了。

  那本来就是占的公家的地,现在被别人买去了,自然要卷着盖铺走人。

  林秀觉得,这一块的工作是最困难的。

  从道义上来说,她没有义务必须给这些贫民们提供什么。

  地是我的,不是你的,现在我用我自己的地,你当然要走。

  这合情合理。

  但是林秀知道,如果这么做了,可能会断了不少人的生路。

  毕竟,贫民连个窝棚也没有了,只能当流浪街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