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穿越大周成帝君,我能百倍返还>第一百七十八章 交易谈妥
  “这太贵了,刀、剑顶多十两银子一把,盔甲五十两银子一副,破甲弩一百两银子一架!”

  郭不开听到郭宝林的报价之后,脸色一变,直接砍掉了九成的价格。

  郭宝林呵呵一笑,开口道:“郭先生,你出的这个价格我大周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刀剑最少九十两银子一把,盔甲四百五十两银子一副,破甲弩没得商量,一千两银子一架!”

  就这样,郭宝林和郭不开讨价还价了起来。

  郭宝林毕竟是专门做生意的,而郭不开虽然是赵国的丞相,但在讨价还价这方面,还是比不上郭宝林这种专业人士。

  最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赵国以刀剑七十两银子一把,盔甲三百两银子一副,破甲弩一千两银子一架,买下了周清林淘汰下来的这批武器。

  这批武器当中,大概有盔甲五千副,刀剑一万把,破甲弩一百架。

  算下来,赵国需要支付大周两百六十多万两白银。

  而这批淘汰下来的武器当初打造时只花费了不到十万两左右的银子,一到手就是十倍的利润差距。

  周清林看到郭宝林和郭不开谈好的价格之后,心里乐开了花。

  “周王殿下,除了武器之外,我大赵还想从贵国买一些土豆、玉米和红薯的种子。”

  武器交易谈妥之后,郭不开朝周清林提出了另外一个请求。

  他这次出使大周,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邀请大周出兵,和他们一起对付齐国,另外一个则是希望从大周引进土豆、玉米和红薯都高产粮种。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大周推行土豆、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的事情自然也或多或少的传入了诸国耳中。

  郭不开上次出使大周的时候,就弄清楚了这件事情的真假,还打探出了土豆、玉米和红薯的产量。

  回到赵国之后,他就极力向赵王推荐了这三种高产作物。

  赵国地处北方,本来耕地面积就比较少,粮食压力非常的大,赵王听到这三种高产作物的产量之后,顿时就对着三种高产作物动了引进的心思。

  这也是郭不开这次出使大周的另外一个主要目的。

  周清林听到郭不开的请求之后,想了一下,开口道:“没有问题,每种种子,孤可以卖给你赵国各一万石。”

  周清林并不指望土豆、红薯和玉米三种作物能一直保密,这三种作物在大周已经大规模推广两年了。

  在这种情况下,稍微有点儿心的国家都可以弄到这三种作物的种子。

  比如根据锦衣卫的消息,鲁国和齐国都已经开始小规模种植这三种作物了。

  因此,周清林才愿意将这三种作物的种子卖给赵国。

  郭不开听到周清林愿意每种种子卖给他们赵国一万石之后,脸上露出了一丝喜色。

  一万石的种子虽然不能让赵国全面推广这三种作物,但也能大规模的进行推广了。

  于是,郭不开忍不住朝周清林道了一声谢,开口道:“多谢周王殿下。”

  就这样,郭不开和周清林又达成了引进种子的协议。

  除此之外,郭不开还从大周这里购买了大量的粮草和细盐,最终大概一共花了三百多万两银子。

  当然了,郭不开这次并没有带这么多银子,而且三百多万两银子对赵国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经过一番商议之后,赵国用人口、铁矿等资源来支付这笔费用。

  这次交易最终可以给大周带来十万人口和数千吨的各种矿产资源。

  而不管是人口还是矿产,都是大周急需的。

  人口自然不用说,大周目前有千里疆土,而人口却只有八百多万,绝对的人少地多,有了十万人口的填充之后,大周的国力最起码又会提升一大截!

  矿产就更不用说了。大周本土内的矿产十分稀少,拿下西陇和平阳之后,矿产资源虽然多了很多,但矿产依然有些不足,数千吨的矿产最起码能缓解一二。br>
  而郭不开对这次的交易也非常的满意。

  人口和矿产对赵国来说是最不缺少的,能用这么点人口和矿产就换来这么多好东西,在郭不开看来,完全是赚了。

  在这种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郭不开和周清林自然是想谈甚欢。

  郭不开甚至在周清林的热情款待下,在大周多停留了一段时日,直到半个月之后,才启程重新返回了赵国。

  周清林等到郭不开离开之后,就再次忙碌了起来。

  他这次主要忙碌的事情是学堂的事情和立后选妃的事情。

  大周军事学堂和幼学堂经过差不多两三个月的建设之后,已经基本成型了,接下来就该招募学子了。

  军事学堂还好说,招募的学子都是来自军中的优秀将士,不担心生源。

  而幼学堂想要招募学子,就需要费一番心思了。

  毕竟,在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孩童其实也是家里的一名劳动力。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七八岁大、九十岁大的孩童就下地干活的事情稀松平常。

  想要让这批孩童进入幼学堂接受教育,还需要费一番心思才行。

  最终,经过周清林和严邵等礼部官员的商议之后,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让适龄孩童进入幼学堂接受教育。

  首先,由官府下令,十岁以下的孩童必须进入幼学堂接受教育,一旦发现某家的适龄孩童没有进入幼学堂接受教育,就由官府进行罚款。

  其次,则是以利引诱百姓主动将孩童送入幼学堂接受教育。

  这个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入幼学堂的孩童不收取任何费用,二是进入幼学堂的学子每日提供免费的午餐,三则是设立奖学金制,但凡在幼学堂表现优异的学子,将会获得荣誉和金钱的双项奖励!

  这几项措施放在后世是司空见惯的措施,但放在这个时代,还是头一次出现。

  因此,措施制定好之后,严邵等礼部官员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措施实施下去之后的结果,而周清林则脸色淡然,丝毫不担心这些措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