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耽美小说>穿越之走出世外gl【完结】>第34章 乘风(二)

  对于偏安一隅,从不管中原打得如何的南海王忽然亲自率兵去援助思王, 邺沛茗感觉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只是她又暂时想不出什么头绪来。直到她收到石大明的第三封信, 告知南海王率兵到了郴州, 却只是分派了一千兵士前往衡州与在衡州防守的那剩余的六百兵士一起驻守衡州。

  众人不知这是何意, 那思王也连连敦促南海王进攻潭州,可南海王却只是按兵不动, 还命两地的刺史以南海王的名义开始在衡、郴两州开始招募兵士。

  邺沛茗这才隐约猜出南海王打的算盘,只是她不认为南海王这是明智之举, 反而可以说有些愚钝。

  南海王选择在此时鹊巢鸠占, 思王北边的豫王正在为王矩义军而苦恼,无暇抽身援助思王;东北面的常王因去年鄂州一带发生的大水, 导致饥民数万者,还未处理完这些饥民,他自然无暇理会思王。

  如此一来, 思王没有退路,必定会奋起而直击庞起义军。从人数以及装备上, 思王的兵士都是压倒性的, 庞起义军若被逼退出潭州,那必定会疯狂攻击衡、郴二州。南海王带去的兵士还远远不足以抵抗如同亡命之徒的义军, 届时只会惨败。

  南海王一旦败了,战火便会蔓延至岭南,石大明等人的处境便十分危险。

  恰巧在此时,邺沛茗托人留意聂秀清的未婚夫婿的下落也有了消息。聂秀清的未婚夫婿姓朱名光卿, 从交州戍守回来后,在韶州训练招募到的乡兵。此次南海王点兵援助衡州、郴州,他因身体强壮便被编制在内。

  因南海王此次出兵于不与外争的岭南而言是一件大事,所以关注的人就比往常多。而这些兵士多是岭南的百姓,离家奔赴战场,生死难料,便纷纷写好了家书。

  朱光卿也写了家书,可他的家却在中原,被他训练过的兵士与他说有船只能帮忙带信到中原去,他一高兴便跟那兵士多聊了几句。

  兵士听他说完身世,隐约觉得有些熟悉,仔细一想,这不就是他还跟着石大明那会儿,邺沛茗托人到处留意的朱光卿吗?!

  兵士将聂秀清的事情告知了朱光卿,他又惊又喜,只是他们不日便要出发至郴州,他无暇和聂秀清重聚,便匆忙写了封书信送到南岭村来。

  聂秀清得知朱光卿的消息时,他已经随军到达了郴州,而邺沛茗也有打算到郴州去。

  这是邺沛茗经过深思熟虑才下的决定。一来连不是很喜欢石大明的马锋都为石大明的处境而担忧,她自然无法做到对他们的安危置之不理;二来她不能让南海王败了,即使败了,也不能丢命,否则岭南会因此而混乱不堪,届时百姓的安危更难以保证;三来,她也可顺便替聂秀清找到朱光卿,并将他也带回。

  邺沛茗每日天未亮便出门,便是为了安置好一切。

  南岭村的村民外加石大明留下的那二十余人共一百三十余人,除了妇孺、老人四十余人,便有九十的壮丁。这九十人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几乎日日都晨练,又在吃饱喝好的日子中越长越强壮。邺沛茗要到郴州去,他们便纷纷表示要护送她。

  然而邺沛茗并不需要他们都跟着过去,她留下十个强壮的壮丁留守村子,另外的三十个村民则配合他们做好村子的防卫工作。她此行便只带走四十个壮丁和十个不畏死的村民。

  南岭村自从“吴三事件”开始便有了巡夜的习惯,有男丁的人家出一人,按日子分配组成两队分别在南岭村和田地里巡逻。一来是为了防止盗贼,二来是为了防止山匪,三来若有突发情况也可及时唤醒沉睡的村民,令其躲藏或逃离。

  所以即使少了邺沛茗及其带走的五十人,南岭村的安防工作一样不会落下。至于村子的事情,邺沛茗留了马良才、高天纵和马兴业下来。

  马良才头脑灵活,虽不能像她这般果决,却能将她布置的事有条不紊地处理好,让他留守村子正合适。高天纵虽头脑不及马良才,但善在识文断字,能帮马良才处理文职上的事。马兴业则身强体壮,时常主动肩负起监督村民们习武的担子,村子的防卫工作便少不了他。

  李子建听闻邺沛茗的打算,便主动请缨,也要随邺沛茗去郴州。邺沛茗问道:“你可知我们此行是去作甚的?”

  李子建想了想:“救人。”

  邺沛茗点了点头:“对,救人。”她此行首要的目的是为了救石大明,虽也有救南海王的打算,但如此一来便会站在了义军的对立面。

  如今的百姓,虽然大部分的民心依旧向着孚朝廷,但也有向着义军的,若她站到了义军的对立面,日后必定会失民心。她若是为救人,而“不小心”与义军起了冲突,百姓也会谅解她的。

  邺沛茗了解百姓的心态,如同南岭村的众人,一方面憎恨着昏庸的孚帝、腐败不堪的朝廷以及官府的横征暴敛;可另一面也只是希望能有一块土地,供其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只要日子过得好,便也不会管这天下苍生的事情了。

  所以从根本上而言,这些百姓只是希望朝廷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而是否有人揭竿而起,他们并不是很在乎。

  正因为如此,马锋曾蠢蠢欲动地希望邺沛茗带着他们响应王矩、庞起等人,可他经邺沛茗这么一提,便发现,相较于混乱的中原,岭南的百姓多数还是过得安逸的,如此一来,响应他们的人必不会有多少,最后的下场也只有身死。

  邺沛茗也不看好王矩和庞起等义军,因为他们虽然勇猛,几乎中原的州府都曾被他们拿下,可毕竟也只是“曾拿下”。不注重建立和保卫根据地,一味地打运动战,而如蝗虫一般,将这个地方的粮仓搬空了便到下一处去,朝廷没多久便又将这座城夺回来了。长久以往,义军必会出现疲态,易被朝廷逐一击破。

  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条件未集齐之际,邺沛茗不会打没准备的战,更不会冒进。只是一味地守着仓米和根据地争取人心,而不知大环境的改变也是一大忌,故而她此次选择以一个合适的理由主动出击。

  陈氏得知马锋要随邺沛茗到郴州去,便心生忧虑,她与马锋成亲不够一年,她可不愿马锋出事而守寡。再者她怀有身孕,若马锋出事,她们孤儿寡母的日后的日子便艰难了。对此马锋第一次觉得陈氏目光短浅,而骂了她一句:“妇人之见!”

  陈氏见劝不动马锋,而马锋的爹娘却也只是劝了一两句便随他去了,她便只能来寻陈沅岚了。可她没想到陈沅岚会不知此事,聂秀清虽发现了,却阻止不了她将此事告知了陈沅岚。

  “村长不与夫人说,怕是也不想令夫人担心吧!”聂秀清劝慰道。

  陈沅岚回过神来,虽然脑子和心绪都还有些乱、沉重,可好歹还是端得住的。她道:“此事我知了,你们先行回去吧。”

  陈氏想着若是陈沅岚也不让邺沛茗去的话,那马锋大概也不会去了,便松了一口气,先行回马家了。聂秀清却不肯离去,陈沅岚知她外表看起来柔弱,芯子里却有一丝倔强。

  “他们去寻便好,你又何必跟着去呢?”

  聂秀清道:“奴好不容易有了他的消息,也看了他的信,知道他此去九死一生。他说若能活着回来,便娶奴为妻,若……”她半捂着脸抽了抽鼻子,“他此番去的地方是奴的家乡,奴的家在那儿、阿耶葬在那儿,奴一来也想回家乡瞧瞧,二来,若是他有个好歹,那奴也能替他收——不至于让他客死异乡还不能善终。”再坏的打算便是她与他共赴生死,也算是了了一段心事。

  陈沅岚感慨这世上竟还有聂秀清这样深情的女子,她想她是没法拒绝这样的请求的。

  “你若与沛茗说这些,她不会反对你同去的才是?”

  “村长认为此行凶险,而奴只是一介妇人,帮不上忙,便让奴在此等消息便好。”

  陈沅岚却是一笑:“此话是沛茗亲口跟你说的?”

  聂秀清摇了摇头:“他们在议事,是马家大郎出来说与我听的。”

  陈沅岚便道:“任谁说这话都不可能是沛茗说的,而这也不会是她的想法。”

  “可……”

  “可沛茗却没有阻止马家大郎如此同你说,也许是因为她还考虑了别的事情吧!”

  “若不是因为奴只是一介女流帮不上忙,还会是什么原因呢?”

  陈沅岚细想了片刻,道:“此行跟着沛茗去郴州的全是年轻气盛、身强体壮的男子,只有你一个女子,到了郴州,见着了你的未婚夫婿,他会如何想你呢?”

  聂秀清一怔。陈沅岚之所以如此说,也不过是因为当初她为邺沛茗所救,然后得其相助送到恩州的伯父家,伯父却先关心她的清白……如今聂秀清的处境又何尝不是这般?她那时尚且只有邺沛茗一人,莫提此时的五十个男子了!

  “所以村长是因为考虑奴的清白,所以……”

  “不如你亲自问她吧,让她说个明白也好。”陈沅岚说完,又垂下了眼皮。她也该亲自去问邺沛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初识邺沛茗那会儿,邺沛茗说要带她到恩州去,她没想过邺沛茗的安危;去年邺沛茗因剿匪之事,独自一人离开深入敌营,她担心过邺沛茗的安危,可最后还是对邺沛茗的武功和智谋有信心而不至于太担心;可如今,邺沛茗要去的不是恩州、不是剿匪,她要去的地方有上万的义军贼子,是混乱且极其危险的战争腹地,她无法再做到放心地任她离去。

  夜间,邺沛茗回来后,她既担心邺沛茗此行的安危,又气恼她竟然瞒着自己,让自己成为全村最晚才知道这件事的人!朝邺沛茗说的话便口气重了些:“邺沛茗,你是否一直都不打算告诉我,打算瞒着我?是否要等你出发了,我都还被蒙在鼓里?”

  邺沛茗怔了一下,旋即惊奇地笑了。陈沅岚凶道:“你笑什么?”

  “我笑你原来也有这样的一面呢!”

  “……”陈沅岚瞪她,气势却全无了,“我有这样的一面又怎样?你还笑!”

  邺沛茗止住了笑,过去便抱住了她,道:“我是否可以理解为,你的心里有我呢?”

  陈沅岚抬手,紧紧地抓住了邺沛茗背后的衣服:“念而忧,忧生不舍,不舍则思。”因为心里有她,故而担心她;因为担心她,所以难舍她的离去;因为难舍,所以又在她离去后会加倍地想她……

  不可置否,陈沅岚不得不承认,她的的确确爱上了邺沛茗。邺沛茗没有给太多的时间让她想明白,而她也在这样突然的情况下,正视了自己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