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知温出身清河崔氏鄢陵房,以左千牛入仕,从此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年仅五十岁便升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

  虽然在同朝宰相中资历最浅,但是因为出身世家大族,在朝中很有影响力。

  年仅五十岁便成为宰相,崔知温意气风发,不但一点都不显老,反而看起来风度翩翩。

  忙碌了一天,崔知温回到了府第,却发现三儿子正在他的书房前等候。

  崔鄂之硬着头皮上前,忐忑道:“阿爷!”

  回到家之后,他虽然余怒未消,却也知道自己闯了祸。

  不过,他并没有拖延隐瞒,而是打算主动将这事告诉父亲,因为这样才能及时止损,不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肯定会受到责罚,但是主动告诉父亲将麻烦处理掉,他受到的责罚反倒会轻。

  作为世家子弟,这点担当他还是有的。

  崔知温见儿子那垂头丧气的样子,就知道他又闯祸了。

  对于这个幼子,夫人确实骄纵了些,他也是颇为无奈:“有什么事进去再说吧。”

  进入书房,崔知温在书案后坐了下来,书童在旁点燃了小铜炉开始烹茶。

  崔知温凝神道:“说吧。”

  俗话说的好,宰相门前七品官,更何况宰相的儿子!

  所以他知道,能让幼子都无法处置的事一定不是小事。

  崔鄂之将自己图谋林景口红秘方的经过仔细的说了一遍,不过还是隐瞒了一些真相,并没有说是为了取悦佳人,只是说自己见口红有利可图,而且林景毫无根基,有机可乘。

  崔知温一边品茶,一边静静的听儿子说话。

  直到儿子停下来缓了缓,他才悠悠道:“你操之过急了。”

  “口红名动长安,确实是个好东西。为何别人没有动手谋夺?”

  “陛下被风疾困扰多时,林景刚刚进献椅子缓解了陛下的风疾,陛下还念着他的功劳。”

  “口红博得了皇后娘娘的喜欢,你此时出手谋夺口红秘方,就算成功也太显眼了。”

  “你呀还是缺乏磨练,要多些耐心,等风头平息之后,再出手谋夺,不但容易而且一点都不显眼,等待时机这才是做事的道理。”

  崔知温并不觉得儿子谋夺林景的口红秘方有什么错,只是觉得儿子出手的时机并不合适。

  崔鄂之连忙道:“阿爷教训的是,我一定谨记。”看書喇

  崔知温微微颔首:“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了也没什么,你也不必担心,就算陛下知道是你,没有确凿的证据也没人能把你怎样。”

  这就是世家大族的底气!

  崔鄂之苦涩道:“我倒不是怕陛下会惩处我,大不了让赵大顶罪便是。阿爷,林景那厮很有胆魄,知道是我谋夺他的口红秘方,他竟然反击了!”

  崔知温听了微微一愣,疑惑的问道:“反击?他如何反击?”

  崔鄂之将今天的遭遇一五一十的讲了出来。

  原本悠然品茶的崔知温脸色迅速变得郑重起来。

  “他写的这出戏真的有很多人看吗?”

  崔鄂之哭丧着脸道:“是的,我去的时候戏台周围围了有几百甚至上千人!”

  “我进入乐游原之后,就听到很多路人在议论这出戏,他们都在骂我,骂咱们清河崔氏。”

  “可见在乐游原已经传遍了,这出戏实在是太受欢迎了,若是不加阻止,我怕很快就传遍整个长安,倒是整个长安的人都在骂我,都在骂咱们清河崔氏啊!”

  崔知温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这出戏既然能在乐游原火爆,那就一定能在长安城火爆起来。

  一旦这出戏大规模传开,到时候清河崔氏就会成为笑柄!

  所以,绝不能放任这出戏继续演下去!

  一个九品校书郎和几个伶人,对于堂堂宰相而言微不足道。

  崔知温沉声问道:“你不是说,林景毫无根基吗?为何雍王会出现,而且如此袒护他?”看書溂

  崔鄂之哭丧着脸道:“我也不知道,可我查着林景确实没有任何根基。”

  崔知温不由沉思起来,之前官衙里也议论过,林景是个突然冒出来的人,可见他确实没有根基。

  不然不会没有人知道他的根底。

  可是一个没有任何根基的人,又怎么会得到雍王的袒护呢?

  还是说,雍王也是恰逢其会,出于正义出手阻止,知道儿子的身份后已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管下去?

  崔鄂之紧张的问道:“阿爷,接下来怎么办?”

  崔知温沉声道:“明天你再去试探一下,若是雍王还在,你就快马来禀报我。”

  “如果雍王不在,那就说明雍王就只是恰逢其会而已。”

  崔鄂之点头道:“我明白了!”

  儿子离开了,崔知温依然坐在书案后一动都没动,他的脸色愈发的阴沉。

  林景的反击确实超出了预料,也很有威力,但是以他宰相的官位和清河崔氏的声望,要解决倒也不难。

  他担忧的是,深宫里的皇帝和皇后会是什么反应。

  清河崔氏在长安的可不止宰相崔知温,还有一人在朝中颇有影响力,那就是青丘县公崔神基。

  书房中灯火通明,崔神基坐在书案后正认真的看着书卷,而书卷上的内容正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白天乐游原游人如织,其中有很多人和世家大族关系密切。《窦娥冤》在乐游原大放异彩,夜间《窦娥冤》的所有场唱词就出现在了他的书案上。

  看完之后,崔神基不由皱起了眉头,他深刻的明白这出戏对清河崔氏名声的影响有多么大。

  这出戏写的实在是太精彩了!若是任由传播开来,怕是用不多久就能传遍整个天下。

  到那时清河崔氏在民间的名声会一落千丈,而且会成为世家中的笑柄。

  只是,他不明白为何林景会写这样一出戏来针对清河崔氏。

  难道是来自李治、武媚娘的授意?

  想到这里,崔神基更感忧虑,他放下书卷走出了书房,沉声吩咐道:“查一查弘文馆校书郎林景,详细的查,他的出身,他的经历,他所交往的人,越详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