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重生大明,朕不做亡国之君>第201章 博格达彻辰汗
  林丹汗对于大部分草原民族来说,他是个英雄无疑,因为他在北元消亡之际,统一了察哈尔,是左翼蒙族在此归合在一起,只是他遇上了努尔哈赤父子,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

  而现在他又遇上了穿越而来的崇祯,早了几年结束他悲剧又辉煌的人生,不过这对于林丹汗来说也挺好,起码他现在是死在皇之战,而不是想正史上记载那样,死于天花病,病死的英雄才是最悲哀的!

  “全军听令,朕和林丹汗的战斗已结束,按照约定,北元的一切都是朕的,今后朕是大明和蒙古共尊的皇帝,有谁不服,汉蒙共讨之,上至苍天,下至九幽,人神共勉!”崇祯高高举起那块玉玺,大声说道。

  “参见吾皇,吾皇万族共尊,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明的将士们兴奋到极点。

  而林丹汗剩下的手下巴达尔和苏鲁,对视一眼,满是无奈,最后还是带头下跪,“大皇帝万族共尊,万岁万岁万万岁!”

  连林丹汗手下都臣服了,其他部落的首领,就算有什么小心思,都不敢表露,起码度过眼前这一关先,他们不怀疑,现在他们不下跪臣服的话,明军会把他们消灭掉,甚至林丹汗的手下也会趁机铲除他们这帮“叛徒”,明军的实力他们今天算是见识到了,绝对可以横扫整个草原的啊。

  于是也跟着下跪大呼万岁,其中最没有抗拒的就是顺义王了,他从一开始就跟随崇祯,只要崇祯成就越高,他就越水涨船高。

  “来人,将林丹汗的遗体收殓了,他虽然战败了,但无愧于蒙古大汗的之名,他是草原的英雄,就算死了,也应该享受一国之君的待遇,三日后朕亲自主持林丹汗的葬礼,所有部落的都要参加,否则朕将率大军歼灭之!”

  对于蒙古底层士兵来说,崇祯的觉得,让他们好感倍增,说到底林丹汗怎么都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得到该有尊重,他们当然很欣慰。

  那些统治阶层的贵族,则比底层士兵,多理解一些东西,大明皇帝这是妥妥的收买人心啊,还有说什么给三天时间,要求所有部落的人都要参加,其实就是给自己造势,让大伙来朝拜他。

  但就算是如此,他们又能说什么呢,形势比人强,他们敢不来遵命吗?

  ······

  三日后,鄂尔多斯本部驻地,这是崇祯给林丹汗选择的葬地,不是因为林丹在鄂尔多斯地界死的,才让他葬这里。

  而是因为鄂尔多斯还有一个人的陵墓,成吉思汗的,当然不成吉思汗真正葬在这里,成吉思汗真实的葬地,根本没有人知道。

  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八个汗帐,俗称八白室,被供奉在鄂尔多斯部,后来人们就把八白室当作成吉思汗的陵墓祭拜,鄂尔多斯就成了他的葬地,理论上来说鄂尔多斯部就是成吉思汗的守墓人。

  崇祯选择这里作为林丹汗,不单是给林丹汗最大的敬意,还是象征着一个朝代彻底的消亡,第一代大汗和最后一代大汗,都归寂如此。

  厚葬只是个形式而已,崇祯可不舍把那些金银财宝当作陪葬品,还好草原民族没有那么讲究,就算是棺木也是一根粗大的原木,掏空中间,刚好能容得下一个人,仅此而已。

  最费钱的就是那块墓碑了,这是崇祯吩咐加班加点打造的,上面用了汉蒙两族的文字,书写这林丹汗一生的事迹。

  正中书写着:元末代大汗呼图克图汗之墓,大明皇帝朱由检立!

  很快葬礼就完成了,没有什么太多的看点,面对底下十来万的汉蒙军民,崇祯让排练好的军士,用汉蒙两语宣读林丹汗的“遗诏”,这样他就是法理上的草原共主了。

  那些部落首领也还算懂事,这个面子他们必须要卖给崇祯的,但为了区别大明和蒙古的不同,他们不想直接尊一个大明的皇帝,这是他们最后的倔犟了,所以他们联合给崇祯上了一个草原的尊号:博格达彻辰汗!

  意思很明显,你大明皇帝继承了大元大汗的一切,但是大明是大明,蒙古是蒙古,我们给你上个尊号,这是你在蒙古时用的,我尊的只是蒙古的博格达彻辰汗,而非大明的皇帝。

  崇祯没什么意见,他知道饭要一口一口的吃,现在名义上得到蒙古也是不错的,起码他任何命令都是符合法理的,至于蒙古各首领听不听?那就要看实力说话了,我发命令你不听,那我就有权发兵征讨你!

  就是这个尊号:博格达彻辰汗,崇祯觉得有点怪怪的,不是寓意不好,这个尊号的寓意非常完美,吹上天了都,博格达是神的意思,彻辰(车臣)是智慧的意识,全意是如神一般,充满智慧的大汗。

  可怪就怪在,这个尊号在正史上是草原诸部给皇太极这个鸟人上的,现在给崇祯抢了,还有你们这些部落首领是不是没怎么读过书?就不能想点不一样的吗?

  既然尊号都上了,还有什么可以挑三拣四的,那就叫博格达彻辰汗,蒙古人一般会简称博格达汗,汉译:神汗,你妹的神汉,还神婆呢,崇祯越想越觉得这帮家伙是故意的。

  这个新的大汗上位,还是大明的皇帝,那就得有点新气象,区别旧时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草原人生活变好,那他们才会真正认可崇祯这个神汉,哦不,是博格达汗。

  而且你让草原人认可了,后面合并的时候,就自然而然了,就算有贵族反对,也不济于事,没有人不追求更好的生活。

  这也是崇祯要给那些首领一个信号,新时代来,他们原本的目的就是想借大明之手帮他们,除去林丹汗的威胁,然后各部原来是怎样就怎样,想得美,一个吹上天的尊号就想打发崇祯?做梦去吧!

  所以崇祯作为草原共主以及大明皇帝,他很痛快就觉定大面积开放互市,这是草原各部落都梦寐以求的,原来互市的名额很有限,还指定哪个部落。

  现在崇祯大面积开放,还不限名额,不指定部落,但指定地点,在与蒙古交接的军镇,如榆林、大同、宣府等等,只要承认崇祯草原共主的部落,都可以自行前往交易。br>
  而作为蒙古这边的指定地点,崇祯选择了鄂尔多斯本部,包克图、归化城三处地点,大明人可以自由前往交易。

  互市在大明有绝对实力的条件下,是一个阳谋,当然这个层次别说蒙古各首领,就算大明很多士大夫,都理解不到这个层面,这是民族融合的开始。

  例如草原上的百姓,卖羊皮给大明,久而久之这就是他的生存方式,有人想分裂汉蒙关系,这些百姓第一个不同意,互市久了,那就有了很多交流,民族的交流最好的一个体现,就是通婚,他们的后代,更认同什么?当然是崇祯提出的华夏族了,不分你我。

  这些部落首领得到崇祯许诺的互市条件后,连喊博格达汗都喊的亲切点了,草原物资是相当匮乏的,食盐、茶叶、锅碗瓢盆这些必须品他们都生产不了,从而限制了人口增长。

  但既然博格达汗给了你们这么多好处,有些东西你们就必须答应了。

  于是崇祯以草原马贼众多,要保护商人的名义,在草原上驻扎一支军队,地点就在归化城旁,这些首领能不答应吗?人家的士兵现在不就在草原吗,你不答应是你的事,但人家就是在这不走了,你能怎么办,大有打不过。看書喇

  既然答应驻军了,那我们是南方人,不习惯驻帐篷,那我建座城很合理吧?于是归化城旁边就是崇祯的新城绥远城。

  这不是崇祯突发奇想,崇祯在来草原时就想好了,他这是在抄作业,抄谁的作业?抄乾隆的,正史上大清为了控制右翼蒙古中心,在归化城旁边建了一座军城,就是绥远城。

  到了后世民国时期,归化城和绥远城几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于是就合并成了归绥城,归绥城在华夏国成立之后,就把“归绥”两个不利民族有好多字去掉,改成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