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盛世为王>第1章 九子玄逸
  建章十六年冬月初十,文华殿内,楚国皇帝姜文澜正端坐于龙椅之上,此刻,百官汇聚,兵部尚书沈翼执笏立于百官前列,躬身向皇帝汇报战况。

  “启奏陛下,镇北将军江原传来战报,匈奴骑兵已远遁漠北,此次,孪鞮王共派遣两万骑兵分四路进攻我冀州、雍州,持续月余,以侵扰劫掠为主,并未大肆屠杀,此战,我军杀敌三千余,俘虏千余人,伤亡两千余人,平民伤亡千余人,损失财粮五万余担。”

  楚皇在登基前,曾在军中历练数年,更与匈奴多次作战,已是明白匈奴此次进犯只为劫掠财粮,多年来,匈奴几乎是每年秋季必犯边境,为过冬积攒钱粮,看来今年亦是如此了。

  “工部。”楚皇收拾思绪唤道。

  “臣在。”工部尚书章宪躬身应道。

  “待俘虏押解进京,你派人接收。”

  “臣领旨。”

  “户部。”楚皇再次唤道。

  “臣在。”户部尚书李宾言应道。

  “调集钱粮,保证战地子民能顺利过冬。”

  “臣领旨。”

  “礼部。”楚皇沉声道。

  “臣在。”礼部尚书刘永诚应道。

  “安抚阵亡将士遗属。”楚皇从军多年,对军士有着特殊的感情存在。

  “臣领旨。”

  楚皇闭目。

  “退朝。”大太监李贤高声道。

  早朝之后,楚皇姜文澜回到勤政殿处理政务。

  楚皇二十六岁登基,至今已在位十六年,对内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对外开疆拓土,抗击异族,从自己父皇的手中接过风雨飘摇的楚国江山,多年来终于稳定了国内局势,称得上是一位中兴明主。

  可是,多年来在整日垂首于案牍之中,劳心劳神,已经记不得有多久没有踏出过这深宫高墙了,年少时,他也曾有雄心壮志,打服异族,吞并各国,一统天下,可这些早在整日大大小小的政务中被磨平了。

  楚皇看着面前茶水中的倒影,两鬓早已微微泛白,自己已经不再年轻,每况愈下的身体也在不断提醒他,早已不再是那个骁勇善战、斩将搴旗的将军了。

  楚皇清楚地知道,要做一个明君,长寿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尽管有太医时时调理,但也无法阻挡时间的侵袭。

  必须要在自己精力还算充沛的时候选出一个合格的帝国继承人,要让他尽快学习处理政务,也好在旁边尽心帮衬,能够在自己死后顺利接手这个国家。

  尽管早在多年前就确立了太子归属,但实际上楚皇对这个太子并不是很满意,太子系皇后所出,也是皇长子,无论立长还是立嫡,他都是不二人选,为了江山稳固,早早的就定下了太子的人选,多年来,也是以储君的要求来教育太子,不仅有数位大儒、朝中重臣日日教导,楚皇更是经常将他带在身边,耳提面命,可是,太子终究是天赋有限,在楚皇看来,若太子继位,能不能做一个守成之君还是两说,更别说是一个有道明君了。

  楚皇共有子十三人,前六子更是已经成年,这五人中已有二人在楚皇看来比太子更适合继承大统,更别说其余还未成年的皇子们还不知道是不是有更优秀的存在呢。

  这对楚皇来说,其实是即幸福又担忧,一方面,皇子优秀代表帝国后继有人,不用担心自己辛苦多年攒下的基业被一个昏君给败光。另一方面,若太子没有面对其他皇子碾压性的优势,那么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事情几乎不可能避免了,甚至,他这位皇帝父亲都有可能亲自下场结束几个儿子的性命来给未来的皇帝铺路了,让储君能够顺利继位就不得不大开杀戒了。

  “李贤。”楚皇结束沉思唤道。

  “臣在。”提督太监李贤自楚皇年幼便跟在其身边,楚皇登基后,李贤身份也跟着水涨船高,如今也是楚皇的心腹内臣,多年来一直侍奉左右。

  “你也是看着朕的几个皇子长大的,在你看来,哪位皇子更适合继承大位。”楚皇开口问道。

  李贤闻言不由得心里一紧,自古以来宦官不得干政,但我朝自开国以来,太祖高皇帝信任宦官,当时的宦官对太祖皇帝更是有救命之恩,所以多年来,宦官一直作为皇帝内臣存在,虽无甚大权利,但对朝政一直有议事之权,但无论哪个朝代,立储大事都是皇帝一言而决,绝不假手他人,尽管李贤是楚皇的心腹内臣,但伴君如伴虎,也是不敢妄言的。

  李贤轻吸了口,面色为难道:“陛下,立储之事事关重大,陛下可与皇后娘娘商议,也可与满朝文武商议,小人怎敢逾矩。”

  楚皇闻言皱眉道:“朕让你说你就直说,朕赦你无罪。”

  虽然皇帝赦他无罪,但立储之事关系重大,此地虽都是皇帝心腹之人,但若是隔墙有耳,传了出去,他一个小小的太监,还不是任由诸位皇子炮制,若是传到朝臣耳中,随随便便就能给他安个大不敬之罪,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但若是不说,反到是得罪了皇帝,两难之下,李贤不得不开口道:“陛下,太子殿下常年陛下教导,想必是极受陛下属意的。”

  不得不说,李贤做了十余年的皇帝内臣,这君臣之间的弯弯绕绕也是被他学了个明明白白,这话看似是把太子放在所有皇子之前,但在当前形势下,太子继位是天下共识,即便是有皇子和朝臣不满意,也不能以此事来攻击他,若是想从其他方面绊倒他,也不是这么容易的。

  楚皇虽不满意他的油滑,但也知道不可能真的从他耳中听到什么真话,即便是满朝文武在立储之事上也是讳莫如深,那些其他皇子的党羽,多年来也从未敢于主动攻击太子,也是在一边旁敲侧击,让他这位皇帝看到别的皇子的优秀罢了。

  想想自己当初当太子的时候也是不想有谁敢向皇帝建议废储的。

  楚皇意兴阑珊的道:“罢了罢了。”

  “传朕口谕,令诸皇子于明日早朝后至勤政殿奏对,还有,令三公还有教授皇子学识的翰林院大学士在旁陪同,朕要看看他们这些时日都有何进步。”

  “遵旨。”

  ————————————

  “还有三年,就可以出宫建府了,我且再忍上三年。”姜玄逸此时刚从睡梦中醒来,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算算自己还有多久能出宫。

  自穿越到此方世界已经过了十二年,还在襁褓中的小玄逸知道了自己的皇子身份,开心得当场撒了一泡尿,生理年龄不足两小时,心理年龄已经二十几岁的小玄逸虽有一些尴尬,但完全不影响自己的兴奋好吗。

  想着以后做一个逍遥王爷,专干欺男霸女的事情,每次想想,小玄逸都能乐得从睡梦中醒过来,而每次小玄逸的母妃及一众奶妈宫女看见他整天都在笑,心都要萌化了,要不是看他是皇子的尊贵身份,早就被亲肿了好吗。

  直到小玄逸渐渐长大,知道了自己并未处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这个时代简直就像中国各朝代的一个集合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本以为能在这里生活的生龙活虎,但随着年龄渐长,终于看清了一个悲伤的事实,电视剧都是骗人的。

  小玄逸三岁以后就离开了母妃的身边在皇宫的另一处独居,这里是专门开辟出来,用来给各位未出宫建府的皇子居住的地方,皇子出宫前,无诏不得擅出自己所在的宫殿,只有在进学、拜见母妃、皇帝召见的时候才能离开,其余均不能离开住所。

  至于伺候他起居的人吗,什么宫女太监,一个都没有,只有九个自小一起长大的内卫,还想什么调戏小宫女,欺负小太监,毛都没有。

  楚国祖制,皇子未出阁前,不得与异性较多交往,以免妄生欲念,不得与太监相交,以免利用太监打听宫廷内外之事,失了进学之心。

  皇子自五岁起必须去国子监进学,而且是单独授课,因为皇子们入学时间不同,无法统一授课,也不可能让皇子们跟王公大臣的公子们一起上课,也就是说,玄逸要一人面对数位老师,逃课根本不可能的好吗。

  每天读书至少六个时辰,虽然比现世晚了两年上学,但这学习强度,都快赶得上中学生了好吗。而且学习的东西也是枯燥乏味,四书五经这些东西只是最基本的,兵法数算也在皇子的必学课程里面,甚至还有战场杀敌之术,玄逸都不知道自己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如果自己什么都不懂就算了,偏偏自己有着二十几岁的心理年龄,一方面得装着不让人看出来,一方面还得压着自己那颗跳脱的心,可是够累的。

  “启禀殿下,传陛下口谕,于明日早朝后至勤政殿君前奏对。”侍卫长项青的声音打断了姜玄逸心里的吐槽。

  多年的宫中生活让姜玄逸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早睡早醒,至于早起,根本不可能的好吗,近些时日,天气严寒,皇帝怜惜众位老臣,许他们晚些时辰再来宫中教学,因此众位皇子也得以晚起些许时辰。

  楚国的冬日向来是寒冷的,尽管有暖火炉取暖,但比起现世还是差远了,而且玄逸还不习惯有人在他熟睡时在他旁边走来走去,因此,一晚上过去,火炉中的碳火早已熄灭,手炉也早已变得冰凉,只有身上的被子能给他带来一丝暖意。

  “还好不是太监过来宣旨。”不用下床跪接的玄逸此刻也是松了一口气,姜玄逸多年来有太医调理身体,又习武多年,虽然年龄还小,却已经非常强壮,但是呢,怕冷这件事是天生的,跟你强不强壮可没关系。

  尽管多赖了那么片刻,终归是还要起床的,父皇有口谕传来,说明现在已经下朝了,那几位老师就算再怎么晚一些,估计也快要到了,尊师重道可不是说说这么简单,即便是皇子,若是在上课时迟于老师到场,一样是要受罚的,这是玄逸在抄了十遍礼记之后得到的深刻体会。

  时间管理大师姜玄逸同学紧赶慢赶之下终于还是在诸位老师到达前进了尚书房。

  “九殿下,可接到陛下口谕,明日早朝后君前奏对。”翰林院大学士吴冠中道。

  “吴大学士要给学生透透题吗?”姜玄逸带着一脸期盼道。

  “殿下说笑了,我等怎知陛下要出什么题?”素知姜玄逸经常有一些不正经想法的吴大学士哭笑不得道。

  “哎呀,你们在朝堂中这么久,押押题总会的吧?”姜玄逸仍是一脸期盼。

  “押题?”吴大学士虽没听过押题为何物,但教导玄逸多年,也多次从玄逸口中听到一些新奇的词语,此时,也大概知道姜玄逸的意思。

  “九殿下,我等臣子怎可妄言天家心思,更何况殿下早慧,想必不负陛下所望。”吴大学士还是这么油盐不进。

  “罢了罢了,开始今日的课程吧。”姜玄逸意兴阑珊道。

  “利,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

  酉时,月上梢头,结束了一天学业的姜玄逸回到了寝宫,多年的宫学生涯让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强度,更何况近日来,皇帝念及诸学士年纪老迈,天气严寒,特许每日讲学时间减至四五个时辰,对姜玄逸来说,这也是难得的放松。

  “殿下,我等悄悄打听了一下明日陛下出题的事情,但是没什么收获。”内卫柳辰向姜玄逸禀报道。

  “好了,以后这种事情不要过多打听,传到父皇耳中,我可保不住你们。”姜玄逸警告道。

  “遵命。”众侍卫心中一凛,也明白自己的做法触犯了天家大忌,还好只是旁敲侧击,不然若是拖累了九殿下真是万死难脱其罪。

  “无需担心,静待明日吧。”姜玄逸无所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