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盛世为王>第63章 揭榜
  建章十七年三月十五,比往年要稍晚了那么几天,会试的排名问题真的是让众位考官费劲了脑力,打定主意以后再也不干这活了,还是礼部那帮家伙适合干这个。br>
  一大早贡院前就围满了人,大家都在等待结果,不过等待在这里的一般都不是考生,身为举人老爷,必要的矜持还是要有的,当然肯定会有一些考生在,他们根本等不及等通知,第一时间就想知道是否高中。

  还有一些考生会在贡院附近找一个茶馆,约上那么三五好友,品茗对弈,表示自己对此事毫不在意,派几个下人在那等着,有结果来通知自己。

  而对于住在京城的考生来说,就更装了,一个个待在家中不带动弹的,就等着有人来传喜报了。

  当然,也有真的并不在意的,要么是胸有成竹一定能考上,要么是胸有成竹一定考不上,要么是真的并不在乎结果,这次考不上下次接着考,而这类人是最少的。

  一些外地考生此时就在状元楼等着,等着差役沿街报喜的声音传来,高中贡士的考生会有专门的差役把喜报送到你的手上,贡院附近的这些考生知道结果后,若是高中要赶忙赶回家中等着接喜报。

  这么多学子聚集在一起的目的就是若是自己高中,激动的晕了能有人把自己叫起来,若是落了榜,悲愤的晕了,也能有人把自己救起来。

  贡院大门打开,先是一队军士鱼贯而出,难保待会儿会有人喜极发狂,或有人落榜发狂,如今在这里等着的恐怕有上万人,大多数都是过来看热闹的京城吃瓜群众,先要维持秩序,以防有人作乱。

  上万人都安静下来,翘首以盼的看着贡院大门处,很快,一位手持皇榜的礼部官员在一众大小官吏差役的簇拥下出现在百姓们的视线中。

  “出来了出来了。”

  “我家公子一定会榜上有名。”

  “小弟先提前祝贺吴兄杏榜题名。”

  “杨兄过奖了,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你我读书人当万物不萦于怀,何必如此在意?”

  “吴兄果然非常人,小弟拜服。”

  原本安静的广场瞬间变得无比喧哗,在这个人均寿命不过半百之数的时代,考生的平均年龄甚至都已经三十几岁,年龄最大的考生早已年过花甲,也许这已经是他最后一次参加会试了,对一个读书人,甚至这全天下所有的百姓来说,这都是最重要的事,能否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就在此一举了。

  皇榜张贴在贡院外的辕门前,上面每一个名字都是糊着的,礼部官员会从最后一名开始逐个揭开糊名,由差役把喜报敲锣打鼓的把送到学子的手上。

  “今科会试第二百零六名,青州城阳郡兰陵县吴奉先。”

  “吴兄,你高中了。”

  “吴兄,吴兄,你哪里去了?”

  “快来人啊,吴贡士晕倒了。”

  考中贡士便可以参加殿试了,殿试结束就是进士了,而殿试是不刷人的,前提是别作死,作死也行,除非你有于谦一般的才华,让皇帝不舍得杀你,就这也是被降低了几百个名次,发配到地方待了二十年。

  而进士在古代是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放到现在来说,就是人们心心念念的族谱为你单开一脉甚至族谱从你开始写。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也打落了世家大族的超然地位,除了开国勋贵以外,从此再也不会出现家中世世代代都有人入朝为官的事情了,即便是开国勋贵的后代,大多也是不成器的,顶个勋贵的名头,做个国家的蛀虫,不掌权只拿俸禄,因此即便是勋爵家族,能够时代都有人为官的也是少之又少。

  而考中进士,是必然有官做的,由此可见,进士的地位究竟如何,因为即便是最低的九品典吏都可以让自己的家族成为当地的豪门望族。

  其实举人也是可以做官的,但是要等机会,机会是优先给进士的,进士都有官可做了,才轮得到举人,而整个楚国的举人数以千计,啥时候能轮到,看的就是运气了。

  至于秀才做官,其实也是有的,除了开国之初很少再有,属于一个雷劈下来祖坟着了的那种,百年难遇。

  会试的喜报会由差役一路敲锣打鼓的送到学子的住处,恨不得让整个京城都知道你上榜的事情,而这对差役可是个好差事,因为一般来说,这种送喜报的都会得到学子的赏赐,而有些学子身上没钱,借钱也得赏,不然会被人家看不起,贡士老爷的面子岂容小视。

  而这也是外地学子们喜欢住在状元楼的原因,不仅是吃喝住行不用愁,当你没有赏钱的时候,酒楼有啊,他们别的没有,就钱多,这一下子,上了榜的学子还不得念他们的好,区区小钱怎能比得上未来官老爷的青睐。

  揭榜的速度很快,只是送喜报的速度慢了一些而已,很快便已经到了宣布第二名的时候,要知道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而之后的统称为贡士,这直接就把第一名的地位捧到了天上,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现在就是要把这个文有第一给展现的淋漓尽致。

  “今科会试第二名,冀州清河郡宗城县杨彦昌。”

  “今科会试第一名,中京李益。”

  没错,景王的母族表兄李益便是今科的会元,虽然李益一直以文名响彻京城,但他的志向可是到地方为官,一方面是为了历练,另一方面就是其实李益的心是很野的,应该说哪个男人年轻的时候心不是野的,要么一人一马仗剑天涯,要么一戈一戟马革裹尸。

  以李益的家学,仗剑天涯是别想了,没习过武,出去行侠仗义都活不过三天,但是读个兵书是没问题的,军中一直是有文职的,所以,从很早以前,李益就在研习兵法,也许有朝一日他也有投笔从戎、马革裹尸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