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盛世为王>第80章 匈奴犯边
  “都看看吧。”楚皇气呼呼的把把奏折递给李贤,让群臣都看看。

  “这?匈奴人想做什么?”

  “有些不同寻常啊。”

  “在这个时间犯我边境,莫非是想?”

  “应该是没错了,十三年前那一仗也是这个时间。”

  “这……这。”

  以上是文臣在议论。

  而武将们就直接多了。

  “陛下,老臣愿做先锋,揍tmd。”

  “陛下,下旨吧,我楚国儿郎早就准备好了。”

  至于大将军和禁卫军都督、内卫府大臣等顶级武将则一言不发,不过他们本来眯着的眼睛却倏地睁大,一股无言的气势顿扩散开来。

  特别是大将军身上的那股杀气,令得满朝文武都忽然安静下来,大将军发怒的时候他身边的副将都噤若寒蝉,更别说这些身单体薄的文臣了,一个个仿佛进入了冷冬,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是啊,怎么忘记了,大将军虽然平时上朝的时候一言不发,众臣都经常会忘记他的存在,可别忘了,这位可是当年被称为万人屠的存在,不是他带领军队杀了一万人,是他自己亲手杀过一万人。

  自被封为大将军以来,这些年来很少亲自领兵作战,更别说亲自上战场了,更多的是坐镇后方,发号施令,毕竟他的身份不同,可容不得一点闪失,虽然以他的武力也没人伤得了他,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再说了,为帅者亲自下场作战,岂不说明军中无人了吗?他们可丢不起那个人。

  也正因此,大将军这些年来身上的威势越发重了,就连身边的两位大都督和领侍卫内大臣看起来都稍弱一筹,毕竟单论资历,这朝中与大将军同辈的武将不是正在戍守边疆,就是伤退在家了,其他朝中的武将都是他的后辈,甚至很多人都是靠他的提携才到如今的位置的,他的威势谁能抵抗的了。

  “大将军,朕明白你的意思了。”楚皇年轻的时候做过大将军的副将,对老将军的脾气再了解不过了,平时小打小闹的大将军可能不在意,可如今这是要掀起国战的势头,大将军可不会容许这些个文臣再拖后腿。

  “朕欲发兵十五万,配合五万边军,痛击匈奴,诸臣可有话要说?”

  “陛下圣明。”

  楚皇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打是一定要打了,若是平常时候,诸臣还要跟楚皇详陈利弊,但这种时候,谁也不会这么不开眼的泼冷水。

  跟匈奴那是世仇,不死不休的那种,谁也不会相信,这一次匈奴来犯就是为了骚扰而已,也许匈奴人本就是过来试探一下,若是我朝没有回应的话,那试探可能就真的变成大肆进攻了。

  所以说,战为止战,不管他们是想来干什么,就算是想过来给老祖宗烧个纸,那也不能让他们得逞了。

  “擢御国大将军刘胜为镇国威武大将军,携左右骁骑卫、右武卫痛击匈奴,朕不想知道他匈奴人到底要做什么,朕只知道他杀了我的子民,那朕就要他百倍偿还。”

  “臣等领旨。”

  打仗可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正面作战而已,在如今这个态势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京城周边共有八个卫拱卫京师,每卫五万人,这四十万人全是精锐,随时准备支援各部边军。

  因此,即便楚皇很想大军压境给匈奴来个狠的,但还要注意其他国家的动向才行,虽说各国都有默契,让楚国顶在草原人的前头,但楚国只要露出颓势,那些恶狼们绝对不介意过来咬上一口。

  而且这还只是一个方向上的匈奴来犯,要知道我朝与草原接壤的国土可是很长的,若是其他方向上的匈奴同样来犯,那可就是雪上加霜了。

  所以,楚皇不仅动用了三个卫的兵力去回击匈奴,还把御国大将军刘胜封为镇国威武大将军,要知道这个职位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做天下兵马大元帅,是武将中唯一一个一品的官职,是不常设的,只有在进行国战的时候才有可能设立。

  正常情况下,武将的顶点就是二品的大将军等职,只不过因为武将的特殊性,二品的武将实际上和一品的文臣是同一品级的,而一品的镇国威武大将军准确来说应该是超品才对。

  所以,刘胜不仅要带兵攻打匈奴,还要兼顾其他边防之事,随时调动天下兵马迎击外敌。

  这个责任无比之重,除了自身有足够的威势之外,还要有皇帝无条件的信任才行,不然,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可是具备改朝换代的实力的。看書喇

  不过,这已经不是刘胜第一次担任此职了,是能够得到楚皇信任的,这是曾经作为并肩作战的战友间的信任。

  战争,劳民伤财,二十万大军的战争,光是后勤就要动用数倍的劳力,这近百万人每天消耗的粮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更别说还有士兵的粮饷,战后的抚恤等等,这国库刚刚赚到了一百多万两都还没捂热就得掏出来,还得搭出去不老少。

  所以,战争必须得挣钱才行,若是光赔钱,打不了几仗就得伤筋动骨。

  这就是一般不愿轻易动兵的原因,所以,历来的战争,胜利者大都会大肆屠杀,其目的一方面是发泄戾气,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劫掠。

  俗语说,贼来如梳,兵过如篦,土匪抢劫还知道可持续发展,不能一次性抢光了,得给老百姓活下去的机会,留着下次再抢,而军队来了,地皮都要刮一遍,这也是百姓讨厌战争的原因,无论胜败,百姓皆苦。

  所以,历来边地的百姓挤破头也要迁到腹地中去,百姓想要离开,就必须要有路引才行,可是边地总不能空了,因此,没有上官会给百姓路引,所以百姓只能参军,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因为那个地方识字的人都很少更别说有老师了。br>
  百姓只能参军靠获得军功才有离开的可能,这对边地的百姓很残忍吗?的确很残忍,但是对统治者来说,在边防和百姓中间选一个的话,并不是一个多难的选择,百姓可以一茬茬的有,可边地失去了就真的是失去了。

  牺牲边地一部分百姓保住腹地的大部分百姓,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