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开发的荒地生产出了大量的粮食,这让朝堂众人都觉得惊叹了。

那片三不管地带,竟然还是肥沃的土地。而且能生产这么多粮食。

那地方不是说连人都很难存活吗,只有那些化外野人才能在那样的地方存活下去。

之前谢来圈那块地方的时候,他们还觉得谢来是自找麻烦,现在才知道,这位真的是眼光毒辣啊。

朝中众人顿时心都动了起来。

话说,那块地方应该还没有被谢来圈完吧。

谢来可没给他们做美梦的机会,他直接提出来,现在那地方还在不断的开发,准备多为朝廷开发粮食。

以后还能往那边移民。虽然那边气候冷,但是有煤炉子和炕,可以让百姓安然度过冬天。恶劣的天气,总比在家里饿肚子强。他相信百姓们是愿意往肥沃土地上迁移的。

顿时,整个朝堂就争论起来了,觉得没有必要与民争利。粮仓不用扩大了,反正是要收税的,有税收就可以维持朝廷了,何必自己开发粮仓?

且往那边移民,也要看百姓自己的意愿。那些是无主的荒地,不如看谁愿意往那边去,就让他们自己圈地算了。

这些惯用的圈地手段都是他们之前用过的。

天下这么大,百姓们本来人均田亩肯定是足够的。但是架不住这些人贪心啊,今天看中这里的地,圈了。明日看见那儿的地,也圈了。也不用拿出银子来,只要打点好了,负责这方面的官员在档案上面记上笔就够了。等这种事情发生得多了,就来个火灾烧了档案室。这就是一笔糊涂账目。从新登记的时候,这些田地自然就成了这些人的‘祖产’。

谢来见他们表演这么卖力,就只觉得好笑。

他很想大喊一声,诸位,时代变了!别臭不要脸了!

谢来道,“诸位倒是替我提了个醒,百姓确实有不愿意去的,不过肯定也有愿意去的。这样好了,若是有人愿意置换土地,就比二来换。内部的一亩良田,换粮北地的两亩肥地,如何?”

“这……”

“户部要修路,没钱。白给是不可能的。现在粮仓那边已经有了数万粮兵守着呢。”谢来给那些守护粮食基地的士兵取名为粮兵。就专门守着那边的。

“各位放心,有任何不法之徒,直接砍了。也不用担心谁从中动手,我们户部的消息还是很灵通的,之前也为诸位证明过了。”

百官们:……

此事谢来提了出来,寒门倒是想争取,但是司马丞相没有吭声。

世家也想争取,但是云太傅也没让他们争。至于皇帝,皇帝虽然昏庸,也知道这是为了朝廷好。而且谢来才提议出减免税收,为太女扬名。自己就算想打压谢来,也不该是这个时候。

于是这事情就让户部去处理,拟定些条款,看看北方那些土地如何处置。

下朝之后,谢来就和司马丞相,以及云太傅会面了。

北地粮仓有了,给新制度换取民心的终极武器也有了。

“免除基础农业税赋。”

这个基础农业税赋就是指每人三亩地的基础,超过这个基础才交税。没超过的就不用交税了。

谢来此举,可算是解决了所有贫困农业人口的税赋。按照如今的阶级比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将能从沉重的税收中解放出来。

对于此举,云太傅和司马丞相都没什么反对的想法。司马丞相如今也是支持谢来的想法,多为百姓谋福祉。取消这部分的农业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惊天动地之举。此举下去,新政必定会得到绝大部分百姓的支持。

云太傅倒是只担心点,“此举下去,只怕会让其他不能免税的人不满。而且朝廷真的能负担得起吗?”

谢来道,“他们不满又如何?百姓觉得好,他们就只能淹没在百姓的洪流中,难道百姓还会跟着他们闹事反对吗?只要百姓不云从,他们不满也只能憋着。如今有粮仓在手,也不怕他们囤积居奇,哄抬粮食价格,霍乱天下。”

说完之后顿了下,“至于朝廷税收,也不用担心不够。不是还有那些地主吗?他们田地多,也能交税。工厂的收入可以维持朝中基础支撑。而粮仓主要负责军队钱粮。百姓不用交税,干活自然更加卖力,收获的粮食多了就会拿出来换钱用,朝廷也能买到粮食。百姓有了钱之后,又会消费。也能带动民间经济发展。户部已经算了这笔账了,可行。”

最后他笑道,“而且实行的执政制度之后,皇室宗室的俸禄自然就没有了。这可是一大笔钱粮。”

司马丞相和云太傅也跟着算了笔账,觉得谢来这笔账目倒是很有依据。

朝廷赋税用来建设的其实很少,基本上是用来挥霍了。要不然也不会当初拖欠粮饷了。

而这些钱粮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皇室宗人的挥霍。但凡是有点儿权利的,都会伸手。而且按照制度,还要给他们俸禄。这些皇室子弟人又多……

只要不让乱挥霍,这钱粮还真的很够用的。

既然钱粮够了,谢来所说的免除基础农业税,就是可行的方案了。

司马丞相和云太傅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此举出去,新政必定能深入人心,再不会出乱子了。

因为天下百姓肯定不会再想着要重新交税了。以后谁要是造反,他们必定也会反对。

皇帝可是要收税的。

没有皇帝就不用交税,百姓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的。

司马丞相感慨道,“没想到,有生之间竟然还能看到免除农业税。”

云太傅摸着胡子点头。“此举必定名传青史。”

谢来心里也开心,而且他想的还更多呢。以后商路畅通了,商业税搞起来,运输费搞起来。朝廷就能收更多的钱了。然后什么个人徭役也免了。

以后各地工程以招工为主。大家想来就来。有钱赚,不担心没人来。

改变的基础既然有了,三人自然开始商量着什么时候执行了。

谢来算了下这粮仓的经营,以及粮仓那边田地的置换,肯定要再忙几个月的。而这个几个月的时间就是一个缓冲期。

先让太女登基,然后新年的时候,太女退位。

云太傅道,“你确定太女会愿意退位吗?那可是皇位。”

“她会的。如果不,到时候也不是她能决定的,不是吗?”

云太傅默了。

确实,到时候大势已成,自然也就无人能阻拦。

钱,粮,军队都掌握在他们手里。确切的说,是掌握在谢来手里,谁还能不服从呢?

云太傅也是陡然发现,自己的学生真的是步步的,在无人发觉的时候,掌握了太多东西了。

他就是想当皇帝,也都够了。可他偏偏就没有这样的想法。

云太傅想,可能这就是谢来的特别之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别,所以他才能有那样的奇遇。

后面,谢来就和户部的其他人开始拟定如何处理北地那些肥沃土地的政策了。

大致上还是按照朝堂上面‘商议’好的。粮仓还要继续扩大,但是那土地那么大,朝廷也用不完。肯定也要迁移百姓过去的。

无地的百姓可以往那边迁移,然后有地的人想要过去,就要置换。置换的土地自然比迁移的人得到的要多。这也算是种另类的公平。

当然了,其中兑换细节,肯定是要再细化下。毕竟田地也是分等级的。各地的账目了也是记载了这些田地是上等还是中等下等。这样的田地兑换数额肯定也要不同。

制定这些的过程中,谢来也是经常在空间学堂里面和大家商议。

然后通过各地汇总来的消息制定政策。

忙了一个多月,谢来可算是制定好了。然后先是在朝堂上面展示给众人看。

虽然这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是百官们还是都很不高兴。

本来可以空手套白狼的,现在却要拿出已有的东西去置换。

这要是别人提出来的政策,早就被他们给弄死了。

但是偏偏这个人是谢来。

谢来对他们的温水煮青蛙还是起了点作用的。他们心理上对谢来承受能力也加强了。

比如谢来之前搞的生育奖励政策,把大片的荒地奖励给了百姓们。这让世家的人就无法得到那些田地。这次不让伸手,但是好歹给了比二的置换,竟然也觉得不是难以接受了。最起码还不值得他们拼命。

许多人已经试图去置换些了。反正自家田地多。

皇帝也是此时发现,谢来在朝中威势竟然到了这个地步了。

之前谢来直很少在朝堂上面插手。他每次发言,都是他自己有了什么政策要实施,才会据理力争。平时的时候,就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甚至好几次皇帝打压他,反对他的意见,他也没吭声。

所有人都以为他在退让,连皇帝都觉得世家和寒门是可以压制他的。

哪怕柴家和谢家联姻,谢来也不敢做什么。这就是证明。

可是现在,皇帝发现,谢来竟然能压制的了百官的贪念。

谢来不让他们贪,他们就真的不敢贪了。只能咬着牙认同谢来的这些制度。

他们甚至连争论都不敢争到底。几次之后,必定认输。

他们内心深处都认定了谢来是一个霸道的人,是不会认输的人。而他也有这样的资本。

皇帝顿时后背发了一阵冷汗。

她之前怎么就没发现呢。

不,是这谢来太会伪装了。他一直在蛰伏。先有军权。后来开办工厂,赚了很多银子。他直在扫盲,所以都认为他这银子只会用在扫盲上面。因为这要花很多银子。而工厂也总是和扫盲联系在起,就容易疏忽了工厂的收入也是可以当军饷的。

现在,粮仓也被他搞出来了。哪怕户部的银子不用在军队里,粮仓的粮食也可以成为军资。有了军资,还有什么能阻拦他的?

皇帝开始坐立不安了。

她看着谢来,想从他脸上看出什么。想知道他有没有谋逆的心思。

可他还是那样一脸的坦荡。点也不像一个权臣。

他光明磊落得让百官们更像是奸臣。

户部的政策在朝廷上面通过,接下来就只需要实施了。

皇帝下朝之后浑浑噩噩的回到了后宫。太女紧随其后,见她这幅模样,就心事重重,“母皇,您在忧心何事?”

“错了。”皇帝轻声道,“朕错了,朕不该只看朝堂,不看外面。”

虞敏悦听到这话不明所以,刚刚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这样了,“母皇说的是什么事情?”

“谢来,你刚刚看到了吗,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人再与谢来争辩。他已经可以压制朝堂了,压下文武百官的贪念。这些人都忌惮他,不敢反抗。”

虞敏悦听到这话心里一跳,笑道,“母皇多虑了。儿臣看谢大人也是一片忠心。”

“他真的忠心吗?他若是忠心还好,若是……我们母女又有什么反抗的余地?”皇帝心里是真的不安了。

对于帝王来说,平衡的局势才是最好的,一旦家独大,就容易出事。

历来都是这样的。那些权臣霍乱朝堂,就是这样的。

皇帝很担心,然后看着自己的女儿,“也许你当初没和谢来联姻也是好事。他这样的人不是你能掌控的。你觉得云家如何?”

“要扶持一个可以压制谢来的势力了。寒门的实力太散了,联姻对他们没有用处。只有世家可以。云家的云长凤是年青代的翘楚,你和他成亲如何?”

虞敏悦……

她瞪大眼睛,只觉得在听什么胡话。

“母皇,儿臣才当太女,而且已经和宗室许诺了……”

“那又如何,谁让宗室的力量不如世家,也不如谢来呢。”皇帝倒是没觉得出尔反尔有什么不好。切都是为了皇权。若是没有了皇权,连命运都无法掌控,还要什么信用干什么。

虞敏悦心里酸涩无比。她已经是太女了,不是依然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吗?

母皇的决定总是让她决心更加坚定。

让她不敢背叛自己的信念。因为一旦没有那信念,自己也要沦为权利的奴隶。

“母皇,那云月瑶呢。你不是还要扶持云月瑶吗?若是儿臣和云长凤联姻,那云月瑶还能当家主吗?”

“朕给过她机会了,她自己没有用。到现在还没争取到世家的继承权。被世家放在边缘,对我们没有用处。”

“所以对母皇而言,人只分有用和没用吗?”虞敏悦干涩的问道。

皇帝看着她,叹气,“朕也不想这样,但是敏悦,你忘了我们曾经的日子吗?心软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我们当初心软,所以我们只能被人摆布。你难道还要过那种日子吗?咱们现在已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若是以不争,就比过去更惨。你忘了那些被朕杀掉的宗室吗?若是不争,我们就会是那样的下场。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注定了只有成功者,才能有好的下场。”

这些话真是有道理啊,似乎这才是正确的想法。

为了保护自己,一切都可以做。

但是虞敏悦真的无法接受。

感觉这样就成了过去自己最讨厌的那群人了。

皇帝的眼神凌厉起来了,“你如今已经是太女了,难道你还和过去那样幼稚的想法吗?你可知道,你多少人盯着你的位置,想要将你拉下去。你若是不狠心,吃亏的只会是你。”

“儿臣明白,儿臣会记住的。不会和过去那样。儿臣只是还有点不习惯。”虞敏悦低下头。

皇帝这才道,“习惯就好了,朕过去也有些不习惯,但是渐渐的就好了。时间会改变一切的。”

虞敏悦点头应了,只是心里如何想的,就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联姻的事情虽然已经做了决定,但是成与不成,还要看云家那边的想法。

皇帝也不想这么着急,让人察觉她的心思。特别是她还要看云月瑶的想法。

皇帝不知道的是,她的女儿已经‘背叛’了她,将这些事情告诉了云月瑶。

云月瑶没有生气,反而松了口气。她本身就是和女皇陛下互相利用的,谈不上什么放弃不放弃的。

反而觉得皇帝不盯着她了,也挺好的。这样自己也可以从容一些。不用总是和皇帝汇报自己的进展。

她还反过来安慰虞敏悦宽心一些。

老一辈的思想是很难改变的。在他们这个组织里面,许多同志的家里人也是抱着过去的老思想不愿意改变。

他们也在和自己的家里人抗争。

有些人也是苦不堪言。甚至也有人因此而放弃理想,离开组织的。

“这不是个例,这是普遍现象。按照院长所说的,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和这些旧势力抗争。战胜他们,就能改变这一切。”

“至于联姻的事情,我看祖父也不会同意的,毕竟这会儿和皇室联姻,对世家并不是太好。”

虞敏悦道,“只想这一切早点过去。”

心里上的煎熬,确实不好受。哪怕不认可母皇的想法和做法,但是想到这是她的母亲,是血脉相连的亲人。她心里还是难受的。只是平日里理智压着情感罢了。

她无法做到完全的理智,她内心深处割舍不掉这份母女之间的情分。

因为这个联姻注定不会成功,所以对于组织来说,这确实只是一件小事。

还不如户部将北地粮仓那些地公布天下的引来的影响大。

朝廷政令发布天下,告诉天下百姓,如今朝廷在北方开发耕地。土地肥沃,且有军队驻守保证安全种植。

如今朝廷允许无地的百姓迁移过去定居种植,会给这些无地的百姓分地。

如果有地的百姓也可以置换自己的田地。置换比例肯定是百姓受益的。

那边唯一的劣势就是抵触边境,气候寒冷。可能居住环境没有在家乡那么舒服。但是粮食是不缺的。而且那边可以火炕,烧煤炉子,可以安全过冬。

这消息传下来之后,引起了所有百姓的欢喜。

朝廷多开发耕地,就代表能吃的粮食会越多,粮食价格也不会乱涨。

然后很多人还联想到之前减免赋税的情况,觉得和这粮仓肯定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要不然朝廷也没有这么大的底气。如今证实此地如此肥沃,以后他们的赋税也就不会再增加回去了。

无地的百姓更是欢喜,对于无地的百姓来说,没有所有的故土难离这一说法。

因为他们哪怕是在故乡死去,也没有一块地安葬他们。

对于他们来说,属于他们的土地才是根本。

朝廷愿意给他们分地,哪怕远一点也没有关系。

这些无地的人和前些年比起来,已经少了很多了。都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享受奖励生育而分地的一群人。

这些人年纪都很大了,过了婚育年龄,没有安身之所。

如今总算是可以分一块地了,自然踊跃报名,要去边地开荒。

这是谢青天颁发的指令,必定是不会骗人的。他老人家说好,那必定是好的。

于是各地县衙报名的人十分踊跃。县令们难得的很支持他们离开。

这些没有土地的人在这里,无法缴纳足额的税收,还容易引起各种乱子。走了也好。

许多大户则都在打听这件事情的真假。那边的土地果然很高产?

要是真的高产,倒是也能去想法子伸手弄一点。反正也不需要自己种。在那边弄些土地,找人去种。到时候家里自然又要多得一些产出了。

当然了,他们所想到的法子自然是不花钱,空手套白狼的。

哪怕政令里面写明白了,只允许置换,不允许私人随意圈地。他们也是无所畏惧的。

对于朝廷政令,他们总可以想到对策。

于是一时间很多人前往北方粮食生产基地打探情况,主要是看是否高产,那边还有多少土地。

这一下子,通往北地的路就异常热闹起来了。

原本越往北越荒芜人烟,如今倒是多了许多人气。连往那边去商人也有很多。粮食多的地方人就多,就意味着商机。实在没有商机,运输一些便宜的粮食也是好的。

谢来觉得修路的时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