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443章 往事难追,著书立说
  壬辰倭乱之时,宋应昌面临的最坑爹的现实,是李朝已经事实上不存在了。

  三都尽丧、八道不存,就剩个废物李昖只会抱大腿哀嚎。

  在那样糟糕的情况下,想完成前线的补给,难度大到难以想象。

  对比丁酉之乱时,杨镐那个工作真的轻松太多,他才有空抽出身来跑到前线瞎几把折腾。

  宋应昌当时能保证勉强前线不饿肚子,或是少饿一天肚子,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这样综合性的人才,鹏哥儿才不会放过,未来的朝堂之上,也必然有宋应昌的一席之地。

  席上还聊到了李如松的事情,宋应昌对这个老冤家也是又爱又恨,现在听说李如松险些命丧边墙,还少了一条小腿,也是扼腕叹惜。

  “这李大帅啊!就是莽撞,当年……唉,不提也罢!”

  宋应昌交代鹏哥儿回辽东时,帮他带封慰问信和一些礼物过去,也算是和他江湖一笑泯恩仇。

  鹏哥儿之所以这么重视南方,因为相对于北方的保守,南方相对而言更加的开放。

  对新思想的接受程度,要比北方更加来的快一些。

  而且未来的小冰河时期,也只有南方气候更加适合耕种,北方失去南方的粮食补充根本撑不过去。

  那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什么番薯玉米土豆都不好使,只有往南,也唯有往南。

  明末的南方,资本已经萌芽,大型工坊比比皆是,千百年来习惯从土地要财富的乡绅,通过初级手工业化获得丰厚利润。

  这种新式的财富获得方式,在孔孟之道上根本找不到理论支持。

  自古以来重农轻商的传统,让这些初级资本家们,迫切的需要更体面的社会地位。

  但是在大明,底层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文化人手中,所以,鹏哥儿走了一条用商支持学的路。

  而学,自然是“心学”,这种诞生于孔孟,却最有可能颠覆理学根基的学派。

  它的出现,是在被程朱理学压制了几百年的黑暗中,唯一的一缕亮光,吸引了无数精英前仆后继的研究,反思和进一步升华。

  如果不是后来的天灾人祸,没准也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来。

  这个时代有了鹏哥这个bug的存在,自然不会坐视这一切的发生。

  任何社会改革,首先就要有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支持,并有一批相信并拥护其的群体存在,否则一切都只会是历史的重复而已。

  就算鹏哥儿仗着兵强马壮,把大明取而代之,最后也不过就是另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如果广大的文官阶层还是把腐朽的理学为圭臬,那汪鹏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

  打下再多的异域疆土,这些无耻的文人,都能毫不在意的舍弃。

  汪鹏不是永生者,他这一代也许能成为后世人夸耀的无敌大帝,但是只要根基没变,迟早还是会走上老路。

  封建王朝特有的惯性,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差,他自己都不信下一代能比自己更强,鹏哥儿现在的一切成绩,都是来自后世。

  他没有这个能力把我兔重现,哪怕是现在把“宣言”全文默写出来也是白费,无他,水土不服而已。

  所以,鹏哥儿会把相关的理论基础储备起来,先让大明小步快跑进入资本时代。这更容易被大明乡绅,包括读书人的广泛支持。

  对所谓的精英阶层来说,立宪、议会、票选、三权分立等等,那一条不是戳中他们的g点。

  (后世依然有无数的“精英”痴迷一人一票)

  就比如这次,各个城市商盟的成员们,为了下一年度的市场份额,斤斤计较、锱铢必较,争得面红耳赤。

  文人这边的会议要平和的多,更多的是分享各地“阳明学院”的发展情况,以及更加成熟的应试经验。

  心学一脉的人,最喜欢写书,当然所有的文人都好这个。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著作等身,那是文人的目标,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形式,流芳百世,想想都激动的不能自已。

  往年大家要出书,可是一大笔费用,有人为此耗尽家财,更多人舍了面皮,到处去寻找赞助。

  如今鹏哥儿搞了一个专为心学一脉服务的印刷厂,无偿为组织内部刊印个人著作,千万别小看这个事情。

  阳明学院里,每一名学子的应试书籍,四书五经,人手一套就是了不得的一大笔费用。

  当然,这是属于教具,离开书院后要原物归还,不得损坏或遗失,否则要照价赔偿。

  每个“阳明学院”都会有一个图书馆,阳明先生的著作那是必备,其他心学一脉的著作,基本都要有。看書溂

  像现在李贽的《初潭集》《焚书》,都是必备书籍,最新的68卷《藏书》,更是煌煌大作。

  最近卓吾先生正在写《阳明先生道学抄》、《阳明先生年谱》等著作,心学一脉无不翘首以待。

  当然,这些费用都会从商盟每年的拨款中报销,对于印刷工坊来说,去除人工原材料费用,利润很薄,也就比成本价略高一点。

  作为写书的人,可就有福气了,出书不用自己花钱,书印好后,会免费给其五十套,作为润笔。

  (一开始没有版权费,稿酬之类)

  自己的书堂而皇之的放在全国各地的“阳明学堂”中,供成千上万的学子无偿阅览。

  当然这只是初期经费不足时的安排,后期会逐步依托学堂的影响,建立“阳明书屋”,专门对外销售。

  那时产生的利润,一部分会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只要一天这书还有人买,这笔钱就永远不会停止拨付,可继承。看書喇

  鹏哥儿在会议上抛出这个议题,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其实这些都是鹏哥儿在铺垫而已,他不可能自己写出《国富论》《社会契约论》《论平等》《进化论》这些书,他真没这个理论水平。

  (鹏哥儿连“宣言”都只看到一半,就进入婴儿般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