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历史军事>南宋之光荣革命>第三十九章 庙 堂
  延和殿这边的君臣议事已然结束,左相叶衡,枢密副使王淮,以及皇帝亲信三司使曾觌,皆对皇帝俯首听命,

  完全没有刚刚朝会之中的剑拔弩张,大朝会致中和眼见就要有一场轩然大波,被皇帝赵昚运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段消弭于无形。

  今日延和殿中,张宗元作为出身功勋世家的文官,仅仅只是弹劾一介卑官赵过,但这卑官却与皇帝两位儿子牵涉甚多切身相关,面对皇帝一怒,张宗元没有丝毫反抗的机会,一旁的宰执也只是冷眼相待。

  塔读~小说APP,完&全开源
  无论朝堂各方势力如何争斗,皆在皇帝赵昚的掌控之中,虽然将曾怀罢黜相位落于闲职,魏王派的首要人物叶衡提到左相的位置,

  但同时又将立场摇摆的梁克家召回任命枢密使,而对于被御史中丞汤邦彦当庭弹劾的枢密副使王淮,却并没有收到任何追责,在大宋,天子确实与宰执群体在某种程度达到平衡,但是某一位宰执直面皇帝的权威是毫无反抗的能力,

  二府三司,以及台谏制度,这也是宋朝百年来一直坚守的祖宗家法,皇帝将御史台牢牢掌握在手中,使得各方势力的畏服,又利用各方势力相互的斗争,确保了皇权在帝国朝廷中的唯一性,又让朝廷在一种相对平稳的环境之中运行,

  自宋太祖赵匡胤亲自抽调武将的脊梁,又将文人士子扶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又以二府三司制度分割相权,

  使得北宋的皇帝无论能力如何,只要没有外在少数民族强大的威胁,都能够坐稳江山,使得宋朝的这些皇帝无论是英主还是庸主,或是亡国之君,对于朝堂的掌控力比之唐朝末年国都六陷,天子九迁还是要强上几分,

  皇帝赵昚将叶衡,王淮,曾觌,包括内侍刘永吉都遣退了,只留下赵过在延和殿中,二人独对。

  或是劳乏过度,情绪波动过大,他不禁突感力疲,殿外高悬着太阳,虽已是冬日,阳光却直刺于眼中,恍惚间他眼神弥蒙,依稀间好像看到一位故人站在殿门,

  已不是年富力强年纪的赵昚,模糊间看到曾经再熟悉不过的身影,激动呼唤道,“虞相公,可是你?”

  惊得赵过慌忙回头张望,“陛下....臣是赵过。”

  他也清楚皇帝口中的虞相公,就是千古明相虞允文,

  塔读小
  沉默半晌,但是却没等到回应,赵过此时也抬起头,看着龙椅那位皇帝,就是一位普通的花甲之年的老者,

  皇帝赵昚依旧说道,“你终于还是想到朕了,今日朝会你也看到了,大宋也不知何时能还都于东京,朕也不知何时才能一血前耻,更不论挥师燕云十六州,直捣黄龙府,朕如今也老了......”

  赵过意识到皇帝可能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应该是面对两子争夺储位闹剧后,刺激了这位勤政不倦的皇帝,赵过本想悄悄退出,作为臣子理应回避皇帝这番窘态,若是让皇帝发觉了,可想而知又是一番麻烦。

  皇帝看到大殿门口那位身影数度摇晃,仿佛在阳光之下随时都要烟消云散,皇帝赵昚有些急了,“朕不许你走,虞相公!”

  听到这话的赵过,当即止住了脚步,不知哪来冒出的勇气,赵过壮着胆子回道,“陛下,臣不走...”

  他知道历史之中虞允文乃是千古名相,但是他不知道这位虞相公对于皇帝来说,在位数十年,二人亦师亦友,也是他支撑着自己多年未敢忘却北伐之志,

  此时皇帝赵昚已然陷入了自问自答的思维之中,遥想当年的立志直捣黄龙府,雪耻靖康事的希冀,

  而殿外的两旁侍立的禁军士兵,二人听到皇帝的急迫的声音,偷偷瞥过身子,瞧了瞧端坐龙椅呢喃自语的皇帝,二人并不惊异,只是相互默契相视一眼后,互相走得更远了一些又恢复入定般侍立的状态。

  皇帝赵昚依旧对着眼中那道虚影说道,“隆兴那年,采石矶之战,朕便知道你就是朕的诸葛卧龙,卿数次陈说朕比之汉末刘备,不仅据有川陕,还有荆楚,江南的半壁江山,虽失关中,而去年你赴任四川任安抚使,也还是在这延和殿中,与朕陛辞,朕送与你的两双鞋,还有一副盔甲,你可曾记得!”

  赵昚说完摸着自己已经斑白的鬓角,虽然如今朝中数有臣子称颂大宋以是百姓富足,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乃是乾淳之治,想到如今自己两个儿子的闹剧,不禁唏嘘自嘲道,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今日你也看到了,这朝堂之上非你虞允文,不得一日安宁,去年朕与你约定,今年春夏之交,你出师关中,朕于荆楚出兵,咱们君臣会师于河南,朕还记得朕说过,如果西师出兵而朕还在犹疑,那便是朕负了你;但若朕已然出师而你仍在犹豫,那就是你负了朕,呵呵,咱们喝的还是吴氏的蓝桥风月,那日朕贪杯了,你也醉了,你还记得吗。”

  赵过不语,

  皇帝赵昚说着又笑起来,“咱们都老了,如今看来是朕负了卿,卿莫要怨朕,朕将江南的粮草调集到荆湖路,怎奈鄂州又出了赖文政一伙叛贼,而鄂州都统制吴挺似乎已不是当年威震川陕的吴家将,一切都怨朕,朕知道是二郎因当年朕越次立储,他不甘心,他的委屈朕也知道,可是乾道三年大哥儿薨逝,可是你虞相公数次进谏朕,言陈当年寇准进谏太宗传位三子真宗事,而三郎当初确是朕心中之意,但如今娶了太子妃后,行事愈发的荒唐,如今这般兄弟阋于墙局面,却是奈何,奈何啊....”

  这位皇帝本来是笑着说的,但说到最后却如同一位老父亲,老泪纵横,

  赵过顺着他的话说道,“陛下,如今可曾想改立储位?”

  此话一说出,赵过便意识到失言了,作为臣子对于储位废立,理当慎言回避,

  但是皇帝赵昚却出乎意料的并未发怒,“朕何尝不想,只看如今朝堂之上,二郎与三郎势力遍布,废黜太子二人必斗得至死方休,罢了,只有朕在一日,就不会有这一天。”

  赵昚的眼神愈发的深沉,“虞相公,朕的大宋天下不能没有你......隆兴那年战败,卿不曾气馁,朕也未曾丧气,卧薪尝胆多年,朕一日不敢倦怠,你说要削减冗官,兵冗财匮,朕亲身为了扫清朝中阻碍,与陈俊卿裁汰三衙中的杂役以及虚占军籍的冗员,如今朕在位十五年了,天下富庶、百姓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如今你却离朕而去,可算你负了朕了....”

  赵过也知道这位皇帝算得上一位勤政之君,生活上极为简朴,却又是极为愚孝之人,放任太上皇赵构骄奢淫逸,侵夺良田财物,操作朝政,

  见皇帝还在错认自己是虞允文,便将自己代入虞允文的视角,说道,“陛下,上皇之心不在恢复,吾等随奋力积蓄国力,但不能上下一心,终难言必成恢复中原,且如今朝野之中逐渐陷入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

  读者身份证-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赵昚听到赵过说道太上皇,面露难色,“朕何尝不知,只是朕这一切皆是上皇所赐,朕也知上皇心存畏惧,偏安于这江南之地,可朕不愿背负后世不孝骂名....”

  如今被朝野上下称为中兴之主的太上皇赵构,在位初始力挽狂澜,建炎南渡后,勉力守住了半壁江山,但却稍得喘息后,重用投降派,残杀武将,卑躬屈膝认贼做父,偏安于这江南烟雨之中,

  但是赵过认为若是说太上皇赵构为中兴之主,还应当加上两个字,为偏安中兴之主,其意为偏安,非为中兴也。同为中兴之主,汉光武可以称之为“雄主”,宋高宗赵构自是远不及也,

  赵过也知道这位皇帝后世称为宋孝宗,自然对太上皇赵构百般顺从,即使如今大权在握,也不曾忤逆,为了宽慰皇帝赵昚,说道,

  “陛下,如今朝堂之中,还有曾相公,左相叶衡,枢密使梁克家,赵雄,王淮,他们贤能更甚于臣,莫要忧心。”

  皇帝赵昚怅然说道,“放眼朝堂之中,叶衡虽是一位能臣,但你也是知晓的,其能治世但不能开疆,而曾怀已然年迈,难堪朝政,而梁克家与你自隆兴同朝多年,其行事稳重,但用兵一事,他自来便是反对,整个朝堂,也就他数度劝谏朕息兵,那赵雄是你一力举荐而上,此人与你颇有几分相似,不过他却是刚猛有余,独缺你那几分世故,以至于朝堂之中树敌甚多,难掌大任,而王淮比之赵雄,行事虽有节有度,处事干练,只可惜如今陷入党争之中.....参知政事龚茂良,却是谨慎有余,而姚宪此人不足论,”

  “陛下,天下之事,在乎人心,如今金人已不复当年悍勇,且多有北方义民归复,足可见北地民心向我皇宋。”赵过感觉皇帝好像没有刚才的迷瞪,赶紧收住口,尽量圆回来。

  皇帝赵昚似乎有些清醒,但还是接话说道,“朕自是知晓的,只可惜如今朝堂之中武将凋零,吴挺已然沉沦,属地官员多有弹劾其残民夺财,更有御史参其有割据川蜀之心,而吴拱虽忠心不改,但已然年迈,其子嗣也无能才继任,郭氏兄弟虽年富力强,但这郭棣,郭杲兄弟二人,做一先锋有余,若任北伐一军主帅,却是不行,王友直身为朕的殿帅,算是一名将才,只奈何其是归正人,难服众将之心,隆兴那年,李显忠之事便是如此,朕不可再犯此错,而邵世雄乃是庸才,秦琪治军拙劣,杨政之子杨巨源尚年幼,”

  赵过不敢再久留,“陛下,时日不早了,臣告退....”

  “慢着,赵过,真当朕是真的痴傻了,”此时皇帝赵昚如同常人般的语气,吓得赵过浑身炸毛,

  首发:塔&读小说

  稳定好情绪后,赵过赶忙谢罪,“官家,臣本意是想劝慰陛下,请陛下恕罪....”

  皇帝赵昚初时发觉自己失态有些愠怒,但转念又释然了,“今日之事,朕知你知,若泄露半句,定斩不饶。”

  “是,陛下。”赵过赶紧抓住机会准备逃离。

  “退下吧,”皇帝赵昚摆摆手说道,

  赵过如释重负俯身下拜,转身便小碎步低着头往殿外退,正当其即将跨过门槛时,却与迎面而来的内侍刘永吉撞得满怀,

  而刘永吉丝毫没有与赵过纠缠之意,连滚带爬的冲入殿内,神情慌张急促,“陛下!”

  皇帝赵昚看到近侍刘永吉这般模样,有些不悦道,“你也是宫里的老人了,行事怎还这般毛糙!说来,什么事”

  “陛下,魏王率兵在东华门围攻太子!”

  北宋九位皇帝,到了建炎南渡后的赵构,如今这位皇帝赵昚是大宋第十一位皇帝,前面的十位皇帝,以达成城下之盟而去封禅泰山的真宗赵恒,让后世耻笑千年,

  自军阀出身黄袍加身开国太祖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一举将宋代武将的脊梁抽调后,

  密码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斧声烛影后夺取皇位的太祖皇帝赵匡义,在高粱河葬送了帝国精锐,依旧能够稳稳掌控朝政,而太宗一脉的子孙中,皆谈不上雄主,在虚外守中,异论相搅的国策之下,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

  之后就是父子两位亡国之君,大艺术家徽宗皇帝赵佶,骄奢淫逸,败坏朝政,而靖康之中继位的钦宗赵桓却是优柔寡断之主,听信江湖神棍郭京六甲法,金人兵临城下却自开城门,放一些地痞无赖出城应对女真人,直接造成了北宋亡国不折腾,老好人仁宗皇帝赵祯让大宋四十二年不见刀兵,同时也使得大宋大宋全面达到盛世,但同时彻底奠定宋朝文人独尊,武备孱弱的状况,

  只在位四年的英宗皇帝就是打酱油的,志大才疏的神宗皇帝赵顼,登基之初立志恢复汉唐霸业,启用王安石变法,但遭受到以苏辙,司马光为首保守派阻击下,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唯一有点英主特征的哲宗皇帝赵煦,西北用兵,一度打得西夏亡国,河湟之役收取青塘,收复了被吐蕃占据三百多年的河西走廊,但却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