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耽美小说>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46章 保人啊!

  当初原主也是家有余产,才能安心读书,考中秀才之后,更有能力去府城考举人。

  不过他花销太大,让温小叔十分不满,这家产缩水得厉害,所以才出手,让温润“嫁出去”,他还没胆子弄死人。

  毕竟温润是个秀才,要是年纪轻轻的就去了,官上不可能不闻不问。

  就连书院里,也会关注此事,那闹的就大了。

  最后,你有钱,有时间,学习好,也不一定能考试,你必须要有担保人。

  因为考功名,第一关就是出身,要三代都是清清白白,九族之内,没有犯法之男,没有再嫁之女。

  所以古代的时候,宗族的力量才会那么大。

  连带责任很大的,要是有女人成亲之后和离,再嫁,整个族里的男孩儿就没前程可言了。

  不过一般的族谱里,只记载男丁,不记录女子。

  古代女子不算丁,上族谱只是作为配偶而记录。

  要求就是最起码,要在本地居住时间超过二十年,有田地房屋,有亲戚族人。

  第二关就是你的有钱,有时间,才能静心读书,精心专研。

  第三关就是要学得好,学得进去,也要学的精通。

  第四关就是考试,这考试也不是你去了就能考的。

  温润也是吴山长说,他才知道,原来在古代,生员录取是有固定名额的,名额根据各地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寡而定,具体分为大中小县。

  一般大县的名额为二十出头,中县为十六七个,小县六七个不等。

  至于府、州一级的,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略多十几个而已。

  永宁县不大,不过因为是在南北交界处,又是水路要道,这才有十五个生员的名额。

  也就是这样,他们去考试的时候,十五个人,有资格去的才五个,五个人里头,也才出了一个温润。

  与温润前世那种大学动不动就扩招不同,古代的功名都是有一定的数量,上下浮动不多,毕竟以农业为本的封建时代,如果功名那么轻而易举的就得到,免了赋税和劳役,那还有谁去种地和干活?

  朝廷优待读书人,那也是有个度。

  都免除赋税和劳役了,朝廷喝西北风去啊?

  按照本朝的规定,读书人考中秀才后,是要在当地的官学学习以备来年乡试的。

  官学也分为县学、州学、府学,只有在院试中考中生员的,才能进入官学,可以理解为应届生。

  而前一届的秀才,如果没有考中举人,也是无法继续留在官学的,要想继续的话,就得花钱啦。

  考中了秀才并非是一劳永逸,生员这个功名也随时会被朝廷拿掉的。生员进入官学后其身份统一为附生,此后要进行考试,成绩最优者为廪生,次者为增生,没有通过考试的依然是附生。

  通俗地理解,附生就是低级生员,增生就是中级生员,廪生就是高级生员。一旦有了廪生这个头衔,那么就可以吃上皇粮了,因为朝廷有补助啊!

  本朝的标准是,廪生每年可以领到五两银子,十斤米,十斤面,这点钱如果在书院里紧着点过,馒头的钱应该是有了。

  不过廪生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一些灰色收入,因为按照规定,每个童生(通过县试准备考秀才的读书人)在院试之前都要找一个廪生为担保人,称为“廪保”,这样廪生就可以拿到一笔好处费,远比一年四两银子的标准要高很多。

  一个人起码要给个十两八两的“红包”银子。

  温润上次就是去书院里领了自己“廪生”该得的银钱和粮食。

  考秀才,就是要廪生担保。

  那么考举人呢?

  举人的担保人,就需要一位举人,两位秀才担保才可以继续。

  而保人出具保单就相当于现在的准考证,担保人替你担保是有一定责任风险的,一般举人不愁吃穿,是不爱给人担保的,因为一旦担保了,就有了风险,不想冒这个风险的举人,很多!

  但是一旦给人担保,被保人怎么着,也得给送个红包吧?红包大小不论,你家总要意思意思吧。

  再说秀才们好歹都是有功名的么?

  去考场的水陆交通、打尖住店等等这些费用也是不能少的,如果从偏僻的地方去省城赶考路途远的话花费就更大了。

  考试完后还要按规定交封卷钱,每人每次考试三分银子,在没有开榜前,还是要住在旅店里等开榜结果出来了才肯甘心回去,这期间住店、吃饭、到处旅游、买东西所花的银子也是不小的开支。

  温小叔看着温润考个举人就这么能折腾了,往上再考个进士什么的,他家还能剩下个啥啊?

  不过有功名还是又好处的,比如说,可以免除赋税、徭役,可以直接找县官提建议等等,甚至可以参与衙门的一些决议。

  其中,免除赋税、徭役这一点是脱离平民百姓的一个重要开始。

  古代的平民老百姓,可没现代的那些田补,地补各种补助的,他们是天天在土里刨个不停,却是干着最重的活,得到的是最微薄的收入,到头来还得向朝廷交纳各种赋税、一旦朝廷有战事还得交纳剿饷、练饷等等各种名目赋税、徭役。

  而秀才也不是高枕无忧的,因为是最低的一个功名了,秀才入学后,如果不考中举人的话,接下来最难熬的恐怕是“岁考”和“科考”了,这两次考试的成绩都会决定一个生员的命运。

  每届乡试之后,各省的学政按例要卸任回京,朝廷会重新派出一个新学政。按例,新学生上任的第一年,就要到各府去主持考试,以检验前任学政录取的秀才是否合格。

  这个考试就叫“岁考”。

  “科考”顾名思义,就是在乡试之前举行的一场资格考试。

  因为一个府包括应届的、历届的秀才总体数量还是很多的,如果都去参加乡试,那么省城的贡院恐怕也容不下。

  所以学政老爷要举行科考,让那些成绩优秀的生员参加乡试。

  岁考、科考的内容也是有定制的,一般都是四书文一篇、经文一篇,外加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有时还要默写《圣谕广训》。

  岁考的考试结果分为六个等级,文理非常通顺的列一等,一般通顺的为二等,勉强过得去的为三等,文有瑕疵的为四五等,狗屁不通的为六等。

  对于享受国家津贴的廪生来说,要保住每年四两银子,至少要考到三等,如果是四等那么不好意思要取消津贴,若是考到五等,则要取消廪生资格,那么要是六等又该如何呢?显然,生员的资格也是保不住了。

  如果说岁考是重新检验生员成绩及评定等级的考试,那么科试的成绩就决定着生员能否参加乡试。那些在岁考中列五等、六等的,按规定是不能参加乡试的,这也意味着丢掉了考举人的资格。

  岁考、科考这个制度在清代始终是被严格执行的,因此每逢岁科试,秀才们都要高度紧张起来。其中有些五六十岁的高龄秀才,为了保住自己的编制,不得不腆着老脸和后辈们一起参加岁科试,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生员在岁、科两考时因生病或特殊事由不能参加考试的情况也是有的,朝廷也有相应的制度,要是有特殊情况,本年的考试允许不参加,但要在来年补考。不过要是连续三次不参加考试,那么就要面临被取消生员资格的惩罚。

  只有两种情况例外,可以不参加岁科考而可以永久保留生员资格。

  第一种是入学三十年以上的老秀才,第二种是年满七十岁或身患重病者。

  岁科两考的成绩并非是学政老爷说了算,按照礼部的规定,凡是各省所有名列一等的考卷,都要统一交到礼部重新审核,这个程序叫“磨勘”。

  在磨勘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些卷子存在硬伤,比如不避庙讳、抄袭雷同、平仄失调,不仅要追究生员的责任,学政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所以每次磨勘之前,学政还要把考卷重新发给生员,把卷子修改润色一下,然后重新誊写一遍在上交,这中间花花肠子就多了,反正结果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为了防止和惩罚冒考,古代的童生考试时,必须备有保人,具有保结。

  这保人有两个阶级,一是本县的廪生,一是本县的学官。

  其中,本籍廪生(即已中的秀才)可为参加考试的童生担保,童生之间也需要相互担保,其中五人为一结。

  在入场点名时,廪生与同结五人互相觉察.如有**等不正常情况时,须即时举出,如有隐瞒,五人连坐,廪生也要被革除功名。

  古**秀才为何要有保人呢?

  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有很多人是不允许考试的,这就是所谓的“娼、优、隶、卒”这四种人的子弟。

  这个时候可没相片,也没有什么户口普查,更没电脑系统可以查询,这里只能靠大家相互担保,证明你们都认识,对方是真正的本人。

  其中尤其以“娼、优、隶、卒”这四类人的子弟的是不能考拭的,其大略如下:

  首先是娼。

  娼指的是身为娼妓或曾开妓馆,譬如说:他的母亲从前是个妓女,嫁了他的父亲,而父亲是一个绅士,这怎么办呢?

  这却是无关宏旨的,因为当时是所谓宗亲社会,重父而不重母,况且其母已经从良。

  不然,有许多姨太太所生的儿子,他的母亲都曾当过妓女,那不是都不能考试了吗?这显然并非如此。

  除非,他的母亲是老鸨,而他的父亲是龟奴,又当别论,但这样人家的子弟,也不会来考试的。

  其次是优:优是指唱戏的,即使你是一个名伶、誉满全国,儿子也不许考试,不论唱京戏、昆戏、地方戏,都是一样。

  当时的戏子,归入下九流之列,是不受人尊重的,甚至是蔑视。

  与现代的老艺术家们是大大的不同。

  还包括耍杂技的,如北方的说大鼓的,南方的说书先生,还有俗语所说:”吃开口饭”者,他们的儿子都不许参加考试。

  还有隶:隶就是奴隶了。贵族人家的家奴、卖身投靠的不必说,便是雇佣性质的老仆、书童,以及官长的长随、青衣、长班等一切服役人等,总之属於奴隶之类的,都不许应试。

  不过,女佣却是例外的,即使母亲在人家当老妈子,只要父亲还是个平民百姓,且祖上三代清清白白,而儿子刻苦读书,照常可以考试的,因为从父不从母。

  这就是男尊女卑的好处,从父不从母。

  更有卒:卒是就官中人役而言,譬如像差役、捕快、地保、甲头、更夫、亲丁之类,都不许考试。

  正所谓“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这些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但是一个官署中,便有许多办公的人,也有许多分科的人,这种人俗称之为”书办”,书办的儿子,却是准许考科举的。

  为什么呢?

  因为有官必有吏,此种人是属於”吏”的阶级,且既名书办,亦是文人阶级。

  此外,在其它各地之中,还有所谓的堕民、贱民、流民等等,这些人的子弟有永远不许考试的,因为没有祖宗,在大家的眼中,这就是没根儿。

  温润是明白,他们想让温润给他们当保人。

  这才跑来先混个眼熟,日后也好开口求他。

  “你可有什么顾虑?要是有的就说出来。”孙先生道:“他们的保人,并不是非你不可,不过如果你担保的话,有些收入,而且也能拓展人脉关系。”

  孙先生一语中的。

  温润为什么要大摆宴席?还不是为了拉拢人脉吗?

  能跟那些乡老们抗衡的,唯有读书人了,他们是都有功名在身的!

  别说乡老们了,就是县令大人也没资格审问他们,想要审问他们,只有先摘除他们身上的功名,否则是没有权利动他们一根毫毛。

  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秀才头上有一个包头发的方巾和外面穿的儒衫,是他们与平民百姓不同的标志。

  且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县令没有权利剥夺其秀才身份,不过他可以向上申请,一省的提学官可以剥夺其秀才身份。

  作者闲话:

  以后王家兄弟就有的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