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小说网>耽美小说>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302章 吕山长的眼光

  “那永丰县就因为没有什么出名的人,就……?”温润想了半天,的确是没想出来,永丰县有什么出名的人才,只有出名的盛产粮食。

  粮食这个东西,哪儿不能种啊?

  永丰县产量大,可别的地方也不是没有产粮食,就是不如他们那里的多而已。

  且永丰县空降下来的县令,以及新上任的河道总督,都不是什么能耐人……要是能耐人,能让人千方百计的挑了这么一个躺着捞资历的地方任职吗?

  要真的是有本事,取一个贫瘠的县城,让他们去治理,三年之后,治理的好,这是实打实的政绩,升迁也会很容易。

  可这种有些“投机取巧”的政绩,实在是让人看不太上眼。

  这两个人等于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才得了这么好的一个地方。

  结果让他们俩就修缮个堤坝的事情,就做成了这样,别说上边不好交代,就是下头的人,也都看着呢。

  “不管怎么说,那俩都是要负责的吧?”温润只能这么问了。

  “他们俩倒是能负责,可他们俩上头有人,我也不知道是谁,总之,这是个烫手的山芋。”欧震大人一个头两个大的告诉温润:“这种事情,咱们先观望一番看看吧。”

  其实他想说的是,这种事情,不是他们这个级别参与的,能安排人来这里镀金的,估计也不是什么好惹的官儿。

  温润对古代官场一直不看好,闻言也不再说下去,而是谈起了灾民的事情:“灾民进入了府城,好的自然是日子照过不误,可穷的那些怎么办?”

  也不能拦着不让进城,那进了城之后呢?

  灾民能做什么?更多的是讨饭吃。

  府城是有富户,可不都是富户啊!

  普通百姓,那也是家没余粮的呀!

  “去年就收上来的粮食,倒也能吃一段时间,加上你忽悠别人家捐赠的,也不少了,何况现在山上也能挖到野菜充饥。”欧震大人想了想:“秋天看看情况吧,不能都发大水吧?”

  “其他地方的水势如何?”温润看过朝廷的邸报,上面只说江南一带水患频发,没说具体地方。

  “整个江南道肯定不会全都颗粒无收,可也不能幸免。”欧震大人拿了最新的邸报给温润:“你看看吧!”

  朝廷的邸报,虽然是刊行天下,但是第一个拿到手里头的肯定是当地的官府啊,衙门拿了第一手资料,其次才会有书院或者书斋等地的人,来衙门抄录邸报。

  并且有些邸报内容,衙门是不会给外人看的,欧真大人能拿原封的邸报,给温润看,实在是将他当做自己人,哪怕是吕山长来,他都不会这么没顾忌。

  温润拿过来一看,一些大事情他倒是不关心,直接就略过了,江南水患倒是看的仔细。

  原来遭灾最严重的就是他们永清府,其次是隔壁的顺江府,不过顺江府水道发达,排水设施很强悍,虽然也遭了灾,可没永清府这么严重。

  再隔壁的州府,基本上就是涨水了而已,没淹没粮田那么严重,更没有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成为灾民的惨状。

  主要是他们永丰县那里,太惨了点儿,整个县,包括县城都泡在了水里头。

  十几万百姓遭了灾,没了家,惨啊!

  惨的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了,派了皇亲国戚,带着赈灾银两来这边,就是怕这江南粮仓,有个好歹,十几万没饭吃的百姓,逼急了别说什么易子而食,估计扯旗造反都有可能。

  皇帝是在江南待了好几年的,又是统兵的大帅,当然知道江南的重要性。

  天下粮仓,一半都是江南在支撑,且越是往南越出粮食,两季稻子在南边儿,年年不断的种植。

  可不能乱啊!

  尤其是永清府,这可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它要是乱了,万一断了南北交通可如何是好?

  因为不止是粮食,还有一些商道,断了的话,不止货物流动不了,就连南北通信,都有可能断掉。

  这绝对不行!

  毕竟京城是在北方,要是断了联系,南边儿半壁江山,非得大乱不可。

  永清府好就好在,地理位置特殊上了,朝廷不敢让这里有乱子发生。

  故而派了人来,可是邸报到了,人没到。

  但是朝廷的邸报上说了,让永清府开仓赈灾,同时,带了赈灾银两南下的钦差大臣,也会到了永清府之后,在周边州府购买粮食赈灾,如果水退了,还要联合当地衙门,翻新修缮永丰堤坝。

  温润看的很仔细,半天才抬头,问了欧震大人一个问题:“不知道,永丰县与河道总督,上头是个什么处理?”

  他看了半天,愣是没看到,关于这两个直接责任人的处理结果。

  “处理?”欧震大人苦笑了一下:“我奏折,巡抚大人的奏折,包括总督大人的奏折,都上去了,可一直没有下文。”

  其实说白了,朝廷,或者是上头的人,来了个“冷处理”,即不管,也不罚,就这么让两个人在任上待着。

  温润眼睛都瞪圆了:“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时候,还不管,也不罚,干什么呀?

  “拖着呗!”欧震大人道:“估计上头也没想好怎么办,或者是上头支持他们的人没想好怎么善后,就只能先拖着,如果灾民处理得当,可能他们的罪责少一些,但是如果酿成了大祸,他们是最好的顶罪人。”

  温润不高兴了:“好不好的,都是他们的责任啊!”

  欧震大人没说话,只是脸色阴郁的厉害,他没跟温润明说的是,自己也有连带职责,到时候,可能会保不住官位,最好的结果,就是降职处置,他好不容易成为了知府,降职的话,就得干回原来的知县了。

  像他这样在仕途上有了重大错误的人,吏部三年一次的考评,恐怕也不敢给他高分。

  你说他能不犯愁吗?

  可是这事儿,温润就没办法啦!

  他不是朝臣,也不是什么皇亲国戚,这个时候,他也没什么好办法:“那咱们先安置灾民再说其他吧!”

  “也只能如此了!”欧震大人还能说什么?

  温润也没办法,只好拱拱手,抄了一份邸报,午饭都没在这里吃,去了永清府书院。

  说是来送邸报的,实际上就是来看看,吕山长有什么好办法?还有就是两个弟弟,让他们抄写邸报,顺便谈一谈现在的时事。

  不过书院里的气氛更不好了,温润都有些担心两个弟弟的学业:“这里要是不能学习的话,不如放假回去吧?”

  吕山长摆了摆手:“并非如此,他们是想出去帮忙赈灾,可是能干什么呢?医者可以给灾民看病,甚至是预防瘟疫;厨子可以做饭熬粥,赈济灾民的肚子。这个时候,我才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等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就该跟着请来的先生,好好地进学了。”

  “请了什么先生?”温润愣了一下,还有书院学生们不学的科目吗?

  好像是没有吧?

  “老夫请了七八个有名的大夫,轮流给他们讲一讲医者的课程,让他们如果有需要而身边又没大夫的时候,也能给自己看看病。”吕山长十分语重心长的道:“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温润顿时,肃然起敬!

  “您果然真名士也!”

  北宋丞相范仲淹年轻时就仰慕诸葛孔明,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后来这个理想成为无数有志之士的共识。

  只是如今大家读书都奔着当官去了,可是这科举,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天下读书人千千万,可是科举取士能有几个?

  说一句“过五关斩六将”亦不为过。

  可这万里挑一的科举,能考上的人少,考不上的人太多了。

  总不能,一直读书下去吧?有条件的倒是可以一直读书,没条件的呢?

  没条件的人太多了,读书虽然不如练武费钱财,可也不是一般人家供得起的一项事业。

  怎么办呢?

  那些家里供不起的读书人就会放弃科举,改别的行当了。

  一般就是教书先生,账房先生,或者是给某个大家子弟做启蒙先生。

  无一例外都是需要识文断字的行业。

  可这些都不太符合读书人的性情。

  只有一个行业,是先贤们都称赞过的,那就是医者。

  所谓“悬壶济世”,医者父母心。

  也能让读书人一展所长,济世救人嘛。

  故而古代的职业里,医生才会叫“大夫”。

  这也是因为学医的人,文字功底必须要扎实,而且中医医学博大精深,要想学会贯通,起码十年八年的才行,还要有累计经验的时间,一个好的大夫,没个十几二十年,是不可能成为“名医”的,那些中医年纪愈大经验越丰富,故而一些人只管找老中医看诊。

  话又说回来了,能读书识字的不多,人家要是真的聪明,早就科举出仕了,读书不好的也会奔着教书先生这种清闲工作去的,除非有大毅力的人,读书识字之后,静下心来学医,哪怕学的不精通,能给普通人看病就行了。

  吕山长就是要求学子们,能治疗一些头疼感冒的就行了。

  “他们将来都要进京赶考的,哪怕学一点手艺傍身,那也得选择岐黄之术!”吕山长一拍桌子:“起码,他们以后考不过……还能有个手艺混饭吃。”

  这个时期的大夫们,也不都是名医什么的,而且治不好的病,也会明说治不好,请患者另请高明之类的话。

  一般来说,大家头疼脑热的都会挺一挺,实在不行才会找大夫看看病。

  名医一般人可看不起,百姓们能有个大夫看病就不错了,所以大夫这一职业,在古代是很吃香的……嗯,在温润的前世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就是这个职业需要持之以恒,以及细心和谨慎。

  毕竟是治病救人的活儿,弄不好可没机会重来一次。

  “你怎么会这么想?”温润还挺好奇的,要是吕山长早这么想,估计早就这么做了。

  “我也是听你两个弟弟说的。”结果吕山长立刻就笑着道:“你还瞒着我呢!”

  “我隐瞒了什么呀我?”温润还有点没想起来,他隐瞒什么了??

  “我可是听说了,莲花私塾那里,孩子们不仅要会读书识字,还要锻炼身体,更是要学医的,你们那里不是有一个陆氏医馆吗?那里的人每三天去讲一次课,教导的医术从浅到深,听说已经有几个孩子决定考了举人功名之后就专心学医,将来也好造福天下,我觉得很好啊!科举这条路,太难走了,孩子们多数都是草根出身,没有什么身份背景,将来入了官场,也没个照应的,再说有不少孩子资质的确是不行,与其辛辛苦苦的读书还一无所成,不如学了医术,也好济世救人。”这就是吕山长说的,他的灵感来源。

  温润也恍然大悟:“当初让人教导他们岐黄之术,也是因为有些孩子上山挖草药,卖给陆氏医馆,我想让他们有个额外的收入来源,还有就是几个孩子家里有病人,想着读书识字之后,就要给人当学徒,去学医的,不过后来有了陆氏医馆,他们倒是不用跑出去给人当学徒了,就在莲花私塾里学着吧,反正去哪儿学不是学呢!”

  他没说的是,他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他知道,陆通是个神医,沾点便宜,让他教导孩子们,将来就算孩子们没成神医,那也能当个大夫。

  如果能学有所成当然更好啦!

  这世上,多一个济世救人的大夫,总比多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官吏好一些,甚至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米虫强啊!

  而且如果医术好的话,也挺挣钱的,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个手艺。

  家里有田地,再会点医术,有秀才或者是举人的功名,最好是举人,因为秀才有岁考啊,举人没有。

  这样的话,不说大富大贵,起码小康之家是可以的,温饱没问题了,将来也有了,就挺好的,莲花坳的人没多大的志向,能有这样的打算就不错啦。

  作者闲话:

  江湖已经回了老爸老妈住着的地方,先干了两天活,打扫了卫生,又大采购了一番,很累,但是很满足!老爸老妈身体很好,正在准备过年……